Content uploaded by Fan Fang
Author content
All content in this area was uploaded by Fan Fang on Mar 25, 2023
Content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收稿日期:
2022-10-28
基金项目:
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
英语畅谈中国》
为例 ”(
2020319
)
作者简介:梅勇,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方帆,
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
国际赛事志愿服务经历
对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影响研究
梅勇 方 帆
【
摘 要】全球胜任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与国 际赛事 志愿服 务被认 为是促 进 大 学生全球 胜 任 力发展的
重要途径。对10名参与某国际赛事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深入访谈发现,
其全球 胜任力 在参与 志愿服 务活动 后 发 生了积
极变 化 ,
体现在文化认同、
世界知识、
跨文化理解、
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开放与尊重等方面。首先,
得益于 高 强度赛前 培 训,
志愿者的世界知识和跨文化理解水平变化最为显著;
其次,
志愿者全球胜任力态度与价值观变化程度居中,
这源于志愿
者的高内驱力和赛事期跨文化交际环境;
最后,
国际赛事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全球胜任力技能,
但囿于 期限较短 ,
其影响
程度 较 小。基于研究结果,
研究提出应提高服务性学习活动的比重、
开设世界知识类课程以及创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
境等建议。
【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 大学生志愿者 国际赛事
一、
问题的提出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及竞争力的人才已成为高
等教育界的共识。为更好参与全球治理,
需要培
养大批“
具有全球视野、
熟练运用外语、
通晓国际
规则、
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
1
]
,
国内高校也
纷纷将“
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纳入
到人才培养目标中,
其中提升大学生全球胜任力
是一项重要培养指标。但全球胜任力培养面临
“
高认同、
低实施”
的困境
[
2
]
,
探讨如何将全球胜任
力培养由教育理念和政策导向变为行动,
调查哪
些学习和社交经历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全球胜任
力,
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3
]
二、
文献回顾及研究问题
(
一)
全球胜任力内涵及内容框架
全球胜任力(
Globalcom
p
etence
)
最早出现在
美国1988年发布的《
为全球胜任力而教:
国际教
育交流咨询委员会报告》
中,
旨在倡导帮助学生增
强与世界的联系,
理解世界的变化,
并能有效参与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
4
]
随后美国学界对其概
念的界定上历经了模块要素式、
主客体关系式、
行
动程序式三个阶段。
[
5
]
对其内涵则有宽窄两类观
点,
广义视角认为全球胜任力是基于人的全面发
展形成的素养结构,
相当于核心素养
[
6
]
;
狭义视角
认为全球胜任力旨在将学生培养为全球公民,
关
注学生的世界知识、
全球视野、
国际理解以及跨文
化交流能力的发展。
[
7
]
本研究采纳狭义视角的定
义,
并以Mansilla
和Jackson的界定为参考,
认为
全球胜任力是“
理解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议题并有
针对性地采取行动的能力和倾向”。
[
8
]
全球胜任力的框架有“
三维度”
和“
四维度”
两
种划分方式。三维度框架包含知识与理解力、
技
能和态度,
影响力较大的有 Hunter等建构的同
心圆模型,
包括知识、
技能
/
经历和态度而构成的
从内而外的嵌套关系三维度的17个指标
[
9
]
;
或是
包括认知、
人际与个人三维度,
以清华大学为代
表,
在认知、
人际与个人三个层面培养六大核心素
养,
包括理解世界文化、
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
保持开放心态、
保持文化自觉、
保持文化自信、
勇
担责任等内容。
[
10
]
四维度框架通常可以进一步细
分为知识、
能力、
行为和态度,
或是知识、
认知技
能、
社会 技 能和 态度及 价值 观,
以经合 组织
(
OECD
)
的四维度模型为代表,
包括两种知识(
全
球性议题和跨文化知识)、
四项技能(
分析与批判
性思考、
跨文化交流技能、
同理心和灵活性)、
四种
态度(
对不同文化持开放态度、
尊重不同文化、
保
持全球意识、
责任感)
和两种价值(
尊重人性尊严、
尊重文化多元)。
[
11
]
综合而言,
全球胜任力是指学
生掌握世界历史以及全球性议题等方面知识,
拥
—
431
—
有尊重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和作为世界公民的开
放态度,
具有外语、
跨文化交流合作、
批判性思考
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
二)
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途径相关研究
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以课程为主
的认知教学和以出国学习为主的体验教学两种。
前者可细化为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融合课程,
旨在
提升学生全球化能力,
特别是知识性层面,
但在培
养实践能力层面偏弱,
这也是为何学界倡导全球
胜任力教育应从认知教学转向注重沟通和行动,
以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并付诸行为的全球公
民。
[
12
]
相较而言,
出国学习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
球胜任力的首要教育方式和卓有成效的培养途
径,
特别是提供跨文化体验和全球视角。研究证
明,
大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能显著促进其全球胜
任力的发展。
[
13
]
然而,
由于出国学习成本高、
时间
投入大,
其受益面受到极大限制,
这促使寻找其他
培养途径变得日益迫切。
作为一种社交经历,
参与国际服务性学习活
动(
Internationalservicelearnin
g
)
被视作一种有
价值的全球公民教育形式,
有助于培养年轻人应
对全球化生活的能力
[
14
]
,
如参与国际赛事志愿服
务。在态度方面,
国际赛事有助于公民认识和了
解他国的文化和社会,
促进相互理解,
从而激发他
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他人的尊重。
[
15
]
在意识
方面,
Son
g发现,
中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激发了公民全球意识的形
成。
[
16
]
值得一提的是,
Yashima通过准实验调查
发现,
参加国际赛事志愿服务后的日本大学生跨
文化能力有明显提高,
体现在开放性、
关注国际时
事、
人际交往技能和自我效能方面。这些研究彰
显了国际赛事对全球胜任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
17
]
综上,
已有研究对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和内容
结构有较全面地探讨,
培养途径上主要关注课程
认知教学和海外学习,
研究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
对参与国际赛事志愿服务这类社交活动对全球胜
任力影响的定性研究尚不多见。因此,
本研究结
合日志和访谈,
以2019年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
动会(
后文简称“
军运会”)
大学生志愿者(
后文简
称“
志愿者”)
为研究对象,
调查他们参与志愿服务
后的全球胜任力发展状况,
以期为大学生全球胜
任力培养提供借鉴。
三、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研究者通过目的抽样,
联系了武汉某高校军
运会10名志愿者,
年龄在19~20岁之间。志愿
者的岗位职责类型比较广泛,
入选前都经过了军
运会组织方的严格筛选,
正式上岗前也接受了高
强度密集的志愿服务培训并通过相应测评。表1
是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表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研究 对 象 性别 所在 学 院 专业 志愿 者 岗位
S1 女 外 语学 院 翻 译 观众 服 务处
S2 男 材 料学 院 材料 工 程 座席 服务 区
S3 女 外 语学 院 英 语 观众 服 务处
S4 女 外 语学 院 英语 教 育 新闻 宣传 处
S5 男 新 闻学 院 广 告学 新 闻宣 传处
S6 男 马克 思 主义 学院 思 想 政治 教育 接待 服 务处
S7 女 文 学院 汉语 言 接 待服 务处
S8 男 外语 学 院 英语 教育 人 事与 志 愿者 处
S9 女 商 学院 旅 游 管理 接 待服 务处
S10 女 教育 学院 教 育技 术 座 席服 务区
(
二)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由于组委会招募志愿者的工作远早于比赛日
期,
研究者将志愿服务周期的起始时间定为赛前
大规模强化培训之时,
结束于赛事结束日,
历时四
个月。研究对象在集训开始后即开始撰写日志,
每人每月1篇,
共40篇。访谈在军运会召开前一
月(
2019年9月)
和结束后一月内(
2019年11月)
进行,
人均两次,
每次访谈持续40分钟左右。日
志及转录的访谈文本共约9万字。
研究者采用内容分析法(
Contentanal
y
sis
)
对访谈文本及日志进行编码,
最终提炼出跨文化
理解、
世界知识、
文化认同和开放与尊重等主题
词,
合计106次。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建立了良好
的伙伴关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数据的可靠
性。为了避免主观性,
两位研究者分别编码,
并对
有分歧的内容进行商讨,
保证了编码的一致性。
四、
研究结果
总体而言,
参与军运会志愿活动给志愿者的
全球胜任力带来了积极变化,
按照频率高低主要
体现在文化认同(
27.3%)、
世界知识(
24.5%)、
跨
文化理解(
18.9%)、
跨文化沟通策略(
15.1%)
和
开放与尊重(
14.2%)。其中,
世界知识与跨文化
理解属于全球胜任力的 知识 维度,
占比 达到
43.4%,
文化认同及开放与尊重属于态度与价值
观维度,
达到了41.5%,
跨文化沟通策略属于技
能维度,
占比为15.1%。
(
一)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
的共同文化的确认
[
18
]
,
属于全球胜任力的情感维
度,
共出现29次,
是研究对象在全球胜任力上变
化程度最大的方面。志愿者对成功举办军运会感
到非常自豪,
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强。“
中国变强大
了!光是一个场馆就已经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
成,
更何况有那么多个场馆。国家能够顺利举行
这么大的赛事也说明了中国的能力。”(
S4-
日志)
—
531
—
国际赛事志愿服务经历对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影响研究
“
只要有我们国家的比赛,
坐席都坐满了,
观众手
里都拿着国旗,
然后一直在为国家队加油打气。
很震撼!”(
S8-
日志)
同时,
他们也一致认为军运会
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整个城市的风貌变好
了”(
S7-
访谈),“
更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再
局限于北京,
通过这次赛事他们看到了武汉的发
展”(
S5-
访谈)。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也影响了
志愿者看待外部文化的态度。他们对中国的国际
地位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
如“
因为中国国家地位
放在这里,
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高度了”,“
没有必
要去跟人家计较什么,
做好自己,
视野放开阔一
点。人家对你怎么样,
不要太过于计较”。(
S1-
日
志)
(
二)
世界知识
世界知识是全球胜任力中知识维度的重要内
容,
是指学生具有应对全球化和跨文化环境下的
挑战和机遇的知识,
包括对世界各国的语言、
历
史、
文化、
政治以及经济等知识的基本理解。
[
11
]
志
愿者在该层面上的变化仅次于文化认同,
出现26
次。
志愿者从赛前集训和实际服务中增长了世界
知识,
如“
这个月的学习专题内容包括军事基本常
识、
志愿者文明行为、
世界主要国家基本国情介绍
和有效媒体沟通等。”(
S5-
访谈)“
不明白为什么网
球裁判老说love
?我后来才明白这是个专业术
语,
love
在网球里面代表零分,
因为你想嘛,
说运
动员挂零蛋不好嘛,
这个就是委婉的说法。”(
S6-
日志)
此外,
随着参与志愿服务程度的加深,
志愿
者的世界知识也在不断增长,
尤其是对所接待的
国家基本知识。如“
卡塔尔好像是中东国家,
国家
蛮小但是有个很厉害的半岛电视台。”(
S7-
访谈)
“
我这次对接的国家是塞尔维亚,
之前只在地理课
上听过这个国家,
但这次一个多星期的近距离接
触,
让我对塞尔维亚的彩蛋文化有了了解,
同时也
让我对她的篮球水平有了新认识。”(
S2-
日志)
(
三)
跨文化理解
跨文化理解属于全球胜任力知识维度的另一
重要方面,
是指学生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环境下,
对
不同国家间文化差异的了解
[
11
]
,
出现20次。日
志和访谈显示,
在参与志愿服务后,
志愿者对文化
差异现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较深刻的理解。
在赛事服务中,
研究对象感受到与各国运动
员及观众交往中所带来的真实文化冲击,
这与他
们在培训课堂上所学有所不同,
如“
欧美国家的人
在表达情绪上更开放一些,
喜怒哀乐都是呈现在
脸上的,
之前在课堂上有过一些了解,
但是真正接
触后,
才能感受到不同,”(
S2-
日志)
以及“
西方运
动员带动气氛的能力真的很强。”(
S10-
日志)
有趣
的是,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及了赛场上“
喝倒彩”
现象。“
比赛时有些外国观众特别不懂礼节。比
如在别人家的球队在发球的时候,
这些观众就会
喝倒彩,
而且每一次都会这样子。播报员会说‘
请
文明观赛’,
然后用英文也会说一遍,
在这种情况
下他们也没有改。”(
S4-
日志)
在经过交流和学习
后,
他们逐渐认识到“
可能还是因为国外那边的观
念不一样”(
S3-
访谈),“
原来体育文化中喝倒彩的
行为不是不尊重,
这是球场中一种很常见的行
为。”(
S4-
访谈)
(
四)
跨文化沟通能力
全球胜任力有赖于具体的认知、
沟通和社会
情感技能,
包括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能力、
换位思
考能力、
冲突化解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
[
19
]
在本
研究中,
志愿者主要在非言语交际和换位思考方
面有明显提升,
合计共16次。
在跨文化交际中,
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学生能
用外语与对方进行沟通,
并能有效地理解对方的
想法、
信念和情感。
[
19
]
研究对象在服务期间不仅
留意到沟通的内容要贴切,
也特别关注到表达方
式的适用性,
尤其是身体语言,
如“
因为有些参赛
国家成员来自非英语国家,
和他们交流时只用英
语并不管用,
要使用肢体语言才能让对方明白”。
(
S7-
访谈)“
很多外宾并不是来自英语国家,
他们
的英语也不太好,
我跟他们交流时是连比划带猜,
但还是能够基本弄懂。”(
S10-
日志)
此外,
志愿者
们主动去了解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
尝试透过对
方视角思考问题,
以便顺利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区
域和文化的人员进行沟通。“
在正式上岗前,
我得
知所对接的国家是塞尔维亚,
因为之前对这个国
家知之甚少,
所以我提前在网络上了解了塞尔维
亚的一些文化风俗和禁忌之类”(
S2-
访谈)。
(
五)
开放与尊重
开放与尊重属于全球胜任力的态度维度,
指
对他人和其他世界观的好奇、
敏感和接触意愿,
对
各地区和文化差异不持偏见,
愿意接纳和包容不
同的观点和行为。
[
12
]
本研究中出现15次。
参与志愿服务改变了研究对象对某些国家和
文化的偏见和负面印象,
随着逐步了解所对接国
家的历史、
传统和习俗,
他们真切地认识到不同文
化之间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变得更加开放
包容。例如,“
只有接触了才会知道我们与他们生
活方式有很多不同”(
S8-
日志)“
打破了我对这个
国家的刻板印象”“
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其他国家的
文化”(
S9-
访谈)
成为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得体会。
S10的日志提及“
以前对黑人我可能会有点害怕,
—
631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
但在休息室遇到,
他们会很热情地打招呼,
也笑得
很亲切。”
更重要的是,
研究对象明显体现出对文
化差异性的尊重态度。他们表示“
不管来自哪一
个国家,
来到我们这个地方,
人家地位都是平等
的”(
S5-
访谈)“
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不能戴有色眼
镜去对待”(
S1-
访谈)“
应该有平等的意识,
任何国
家都不应该受到歧视”(
S4-
访谈)。如经合组织
(
OECD
)
所指出的,
具有开放态度和尊重文化差
异的学生,
在与他人交往时不把自身的价值信仰、
思维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对方并将其视为唯一准
则。
[
11
]
五、
讨论
(
一)
高强度赛前培训拓展了志愿者的世界
知识和跨文化理解
结果显示,
参与军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后,
志愿
者全球胜任力的知识维度变化显著,
体现在世界
知识和跨文化理解两方面。这与已有研究结果较
为一致,
志愿者通过赛事培训拓宽了知识面并掌
握岗位服务工作技能,
赛事前一系列的岗位培训
以及测试赛能够促使志愿者在具体赛事活动中对
自己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
20
]
,
从而在实践中变得
更加开放与包容,
增进跨文化理解。
但另一方面,
志愿者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仅限
于自己所服务的国家,
对其他国家理解较为有限,
同时了解的层次也较浅。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互动
的过程
[
20
]
,
但是访谈和日志内容显示,
志愿者在
与他国人员交流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中国文化,
仅重视对异质文化的理解,
成为了单向、
被动的交
际者。因此,
在全球胜任力培养上,
最关键一步是
要对自己的文化规范和期望有敏锐地理解,“
在踏
入别人的文化圈之前,
一个人应该先尝试理解自
己的文化圈”
[
9
]
,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去阐述自己国
家的文化知识和彰显自身的文化身份。
[
21
]
(
二)
高内驱力和赛事跨文化交流环境促进
志愿者的全球胜任力态度与价值观形成
本调查表明,
在全球胜任力态度与价值观维
度上,
参与国际赛事服务有助于增强志愿者的文
化认同。这与已有研究较为一致,
即国际赛事不
仅提升了国家经济发展、
国民身份建设和全球影
响力,
还加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
[
16
]
志愿
者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也影响了他们看待外部
文化的态度,
他们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更加明
晰的认识。这支持了《
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
的
一个重要论断,
即“
个体能够体察本土”
有助于提
高全球胜任力。
[
19
]
换言之,
必须保有足够的自身文化和身份认
同,
才会意识到他人的不同,
由此形成开放和包容
的心态。
此外,
从访谈内容看,
参与国际赛事服务
实践增强了志愿者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接受程度。
在服务过程中,
研究对象不断反思自己,
以开放的
心态主动接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
以更好地了解
他人的文化视角、
语言以及文化习惯。
究其原因,
通常主办重大国际赛事有助于一
个国家、
城市或地区向世界展示其国家实力和品
质,
以及消除误解和树立积极形象。
[
22
]
如Son
g指
出,
国际赛事的规模和意义,
以及对服务工作的高
要求,
给志愿者者提供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尤其是
在提升全球意识方面。
[
16
]
此外,
赛事期间跨文化交流产生的冲击,
促使
志愿者跳出自身文化圈,
使他们意识到知识与实
践的脱节,
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
构。
[
23
]
(
三)
较短赛期的国际赛事有助于提升志愿
者全球胜任力技能,
但程度较小
研究表明,
志愿者全球胜任力的技能维度上
变化较小,
主要体现在跨文化沟通策略方面,
具体
是非言语交际和换位思考方面有所提升。
不管是赛前的强化培训,
还是赛期中对异国
文化的主动了解与学习,
都提升了志愿者的交际
能力。他们开始能够“
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
对交
流对象的情感变化更为敏感,
并调整自己的言行
以适应当时的交流环境
[
24
]
,
实现了较为得体和有
效的互动。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即在
真实自然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下,
研究对象有更多
机会将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技能,
特别是
掌握了一些非语言交际手段和交际策略。
[
25
]
另一
方面,
国际赛事通常规模大、
社会化程度高和影响
广,
对志愿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学生投入到志
愿活动中的体力和心力的总量大。因此,
相较于
一般活动志愿活动,
国际赛事提高了志愿者全球
胜任力的增值。然而国际赛事会期毕竟有限,
尚
不足以全面和持久地提升志愿者的全球胜任力技
能。在某种意义上,
参与国际赛事服务是志愿者
学习生涯中的一件“
重要事件”,
为今后继续提升
全球胜任力提供了动力。
六、
研究启示
(
一)
提高服务性学习活动的比重
全球胜任力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教育,
也
是一种实践层面的教育,
青少年要实现全球胜任
力必须要在社会中去实践与磨练
[
26
]
,
特别是服务
性学习活动。通过服务性学习活动,
学生能将课
堂所学参与到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以造福社区,
具
体包括义工活动或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
等。
[
27
]
在以服务实践为依托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
—
731
—
国际赛事志愿服务经历对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影响研究
过程中,
要以国际赛事的志愿者活动模式为借
鉴,
打造多样化的志愿实践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热
情,
把握社会活动契机,
全面启动服务学习模式。
高校应重视国际赛事或国际会展等社会活动的作
用,
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实践,
在真实的跨文化环
境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
二)
以课程为载体提升学生对国际知识的
理解
课程是实现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实际载体,
高
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研发本土化的全球胜任
力课程。
[
26
]
例如,
开设国际理解知识课程扩充大
学生跨文化知识量,
或借助“
一带一路”
机遇开展
海外实践课程。在设计课程时,
教师应仔细分析
教学主题,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尽量避免走马观花
般或者浮光掠影式地向学生介绍他国生活
[
11
]
;
另
一方面,
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有时并不需要刻
意增加新科目,
高校应把全球胜任力教育视为对
现有科目的拓展。换言之,
就是将不同地区和人
群乃至不同视角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课程之中
[
27
]
,
将全球胜任力培养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
(
三)
创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
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应当注重“
全球在地化”
(
Glocalization
)
的校园氛围营造。
[
28
]
在跨文化沟
通与理解方面,
我国大学生面临语用环境缺失的
困境,
英语学习的主渠道还是课堂。因此有必要
借助形式丰富的语言文化活动(
如各类文化知识
竞赛、
全球文化周等)
打造具有国际色彩的校园环
境,
促进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交流,
创设互帮互
助、
多接触多沟通的局面,
打破两者几乎完全分离
的培养体系,
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的交流
与碰撞中深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充分发
挥第一第二课堂互动互补的优势
[
29
]
,
在潜移默化
中提升学生分析和审视全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中华 人民 共 和 国 国 务 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2010-2020年)[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0
:
3.
[
2
]唐丽芳,
杨芸艺.
全球素养教育:
国际动向与我国的发展方向
[
J
]
.
外国教育研究,
2019
(
4
):
91-102.
[
3
]徐丹,
蒋婷 ,
刘声涛.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国际化经历与全球及
跨文化能力关系研究[
J
]
.大学教育科学,
2019
(
5
):
48-57+
124.
[
4
]张蓉,
畅立丹.国内全球胜任力研究综述[
J
]
.教育与教学研
究,
2019
(
3
):
1-10.
[
5
]滕珺,
张婷婷,
胡佳怡.
培养学生的“
全球胜任力”[
J
]
.教育研
究,
2018
(
1
):
142-147+158.
[
6
]WorldSavv
y
.WhatisGlobalCom
p
etenc
y
[
EB
/
OL
]
.[
2022-
10-01
]
.htt
p
s
:
∥www.worldsavv
y
.or
g
/our-a
pp
roach
/
g
lob-
al-com
p
etence
/
.
[
7]Oxfam Education. Whatis GlobalCitizenshi
p[
EB
/
OL]
.
[
2022-10-01]
.htt
p
s
:∥ www.oxfam.or
g
.uk
/
education
/
who-we-are
/
what-is-
g
lobal-citizenshi
p
/
.
[
8
]MANSILLABV,
JACKSON A.Educatin
g
forg
lobalcom-
p
etence
:
p
re
p
arin
goury
outhtoen
g
a
g
etheworld
[
R]
.US
:
CouncilofChiefStateSchoolOfficers
’
Edste
p
sInitiative &
AsiaSociet
yPartnershi
p
forGlobalLearnin
g
,
2011
:
xiii.
[
9
]HUNTER B
,WHITE G P
,GODBEY G C.Whatdoesit
meantobeg
loball
ycom
p
etent
[
J
]
.Journalofstudiesinin-
ternationaleducation
,
2006
,
10
(
3
):
267-285.
[
10
]清华 大学 全 球 胜 任 力 发 展 中 心.全球胜任力:为走向世界
做准 备 [
EB
/
OL]
.[
2022-10-01]
.htt
p
:
∥g
o
g
lobal.tsin
g
-
hua.edu.cn
/
com
p
etence.
[
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未来世界青少年行动指南[
M]
.胡
敏,
郝福,
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2
]MICHAELBYRAM.从外语教育到跨文化公民教育:
文集
与思考[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
177.
[
13
]陆根书,李丽洁.大学生全球化学习经历与全球化能力发
展[
J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
3
):
9-19.
[
14
]ANNETTEJ.Servicelearnin
ginaninternationalcontext
[
J
]
.Frontiers
:
theinterdisci
p
linar
yj
ournalofstud
ya-
broad
,
2002
(
8
):
83-93.
[
15
]
BACK D R,WESTHUIZENJV D.Theallureofg
lobal
g
amefor‘
semi-
p
eri
p
heral
’
p
olitiesands
p
aces
:
aresearch
a
g
enda
[
J
]
.Third world q
uarterl
y
,
2004
,
25(
7):
1195-
1214.
[
16
]
SONG G.Shiftin
gg
lobalcitizenshi
peducation
:
broadenin
g
citizenshi
peducationthrou
g
hg
lobaleventsinChina
[
J
]
.A-
sian
j
ournalofeducation
,
2016
(
17
):
81-105.
[
17
]
YASHIMA T.Theeffectsofinternationalvolunteerwork
ex
p
eriencesoninterculturalcom
p
etenceofJa
p
anesey
outh
[
J
]
.International
j
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
,
2010
(
3
):
268-282.
[
18
]崔新建.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2004
(
4
):
102-104+107.
[
19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全球胜任力而教[
M]
.胡 敏,
郝
福,
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20
]倪霓.大型运动会志愿者培训研究[
J
]
.体育文化导刊,
2012
(
2
):
8-10.
[
21
]黄文红.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背景下北京市大型国际活动志
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探究 [
J
]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
(
4
):
117-121.
[
22
]郝向丽.重大国际赛事作为“
国家品牌”
提升国际影响的构
成要素 研究 [
C
]
.
北京: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19
:
518-519.
[
23
]宋娟.
奥运志愿者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启示[
J
]
.
思想教育研
究,
2009
(
S2
):
97-99.
[
24
]
GENDRON M,
ROBERSON D,
VAMN DER VYVER,
et
al.Culturalrelativit
yinp
erceivin
gemotionfrom vocaliza-
tions
[
J
]
.Ps
y
cholo
g
icalscience
,
2014
(
4
):
911-920.
—
831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
[
25
]黄文红.
过程性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
究[
J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
1
):
51-58.
[
26
]徐辉,
陈琴.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胜任力教育的价值
取向与实践路径[
J
]
.比较教育研究,
2020
(
7
):
3-11.
[
27
]
UNESCO.GlobalCitizenshi
pEducation
:
Pre
p
arin
gLearners
fortheChallen
g
esofthe21stCentur
y
[
EB
/
OL
]
.[
2022-10-
01
]
.htt
p
s
:
∥education4resilience.iie
p
.unesco.or
g
/
en
/
re-
sources
/
2014
/
g
lobal-citizenshi
p
-education-
p
re
p
arin
g
-learn-
ers-challen
g
es-21st-centur
y
.
[
28
]文东茅,陆骄,王友航.出国学习还是校本国际化[
J
]
.北
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
(
1
):
17-26+188.
[
29
]刘鑫鑫,钱婷.全球 胜任 力 培 养 模 式探 索 与 实 践 [
J
]
.北京
教育 (
高教 ),
2019
(
12
):
74-77.
Stud
y
ontheIm
p
actofVolunteerin
gEx
p
erienceinGlobalS
p
ortsEvents
onUniversit
y
Students
’
GlobalCom
p
etenceDevelo
p
ment
MeiYon
g
,
Fan
gFan
Abstract
:
Fosterin
gg
lobalcom
p
etencehasbecomeanessential
g
oalofhi
g
hereducation.Partici
p
atin
g
involunteerserviceing
lobals
p
ortseventsisconsideredasanim
p
ortantwa
ytop
romoteuniversit
y
students
’
g
lobalcom
p
etence.Thisstud
y
of10universit
y
volunteersin“
The7thCISM Militar
yWorld
Games
”
foundthat
,
aftervolunteerin
g
service
,
p
ositivechan
g
eshavetakenp
laceinvariousas
p
ectsof
thosevolunteers
’g
lobalcom
p
etence
,manifestedin enhancedinterculturalunderstandin
g
,world
knowled
g
e
,
culturalidentit
y
,
toleranceandres
p
ectforhumandi
g
nit
y
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skills.First
,
thankstotheintensive
p
re-eventtrainin
g
,
thevolunteers
’
levelofworldknowled
g
eand
cross-culturalunderstandin
gchan
g
edmostsi
g
nificantl
y
.Secondl
y
,
volunteers
’
attitudeandvaluesof
g
lobalcom
p
etenceismoderate
,
becauseofthehi
g
hmotivationofvolunteersandtheauthenticinter-
culturalenvironmentdurin
g
theevent.Finall
y
,
g
lobals
p
ortseventscanhel
ptoim
p
rovevolunteers
’
skillsof
g
lobalcom
p
etence
,
buttheim
p
actislimitedduetoshorttimes
p
anoftheevent.Basedonthe
results
,
somesu
gg
estionsarep
utforward
,
suchasincreasin
g
thep
ro
p
ortionofservicelearnin
g
,
set-
tin
gu
pworldknowled
g
ecoursesandcreatin
ganauthentic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environment.
Ke
ywords
:
g
lobalcom
p
etence
;
universit
ystudentvolunteers
;
g
lobals
p
ortsevents
(
责任编辑 任令涛)
—
931
—
国际赛事志愿服务经历对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