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uploaded by Dan Xu
Author content
All content in this area was uploaded by Dan Xu on Sep 17, 2022
Content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中国农史(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22.4
从《诗经》看华夏农业的成熟与发展
徐 丹
1,2
(1
.
法国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巴黎
75007
;2
.
德国美因兹大学,
美因兹55122)
【摘 要】《诗经》大致反映了公元前11 世纪至6 世纪的语言。本文试图通过前贤对《诗经》的研究和近期考古成果进行
对比,探讨华夏农业的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文明的腾飞是需要物质基础的,《诗经》的采集时间,尤其是 早期作品的
采集时间对应华夏文明的兴盛期,也对应着华夏农业的成熟与发展期,这个时期也对应着全球粮食普及化(Jones
et al.
2011)①的阶段。这个时期是华夏农耕民族大步进入“五谷丰登”的阶段。《诗经》里的词汇反映了比较典型的农耕民族的语言词汇,
我们将通过《诗经》里的谷物词汇和考古发现进行对比,语言学和考古学可以相得益彰、互为 佐证或补充,同时,也可以纠正一些
《诗经》研究里的误读、误释。
【关键字】诗经;华夏农业;黍粟;稻麦
【中图分类号】S
-
09;
K
2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
-
4459(2022)04
-
0003
-
11
The Shaping and Development of Huaxia (Chinese)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Book of Odes
XU Dan1,2
(1.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Paris 75007; 2.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 55122)
Abstract:
The Book of Odes represents the Chinese language from around the 11th to 6th centuries BC.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Book of Odes with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o explore the matu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The take-off of a civilization re-
quires material bases. The poems in the Book of Odes, especially the early on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 period which also corresponds to the shaping and develop-
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This epoch also matches the time of food globalization (Jones et al. 2011). This
period is the stage where the Chinese farming strides into the "prosperity of five crops" phase. The vocabulary
in the Book of Odes reflects a typical farming one. I will compare the grain vocabulary in the Book with ar-
chaeological findings. Linguistics and archaeology studies can complement, corroborate or supplement each
other. It can also correct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i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Od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Odes
;
Huaxia (Chinese) agriculture
;
broomcor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and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
;
rice and wheat
[
收稿日期
]
2021-12-28
[
基金项目
]
欧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ERC-2019-AdG-883700-TRAM)
[
作者简介
]
徐丹: 女,博士,法国东亚语言研究所,德国美因兹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大学研究院荣誉院士,研究
方向:语言学。
① Jones, M. Hunt, H. Lightfoot, E. et al. : Food Globalization in prehistory, World Archaeology. 2011, 43-4, pp. 665-675.
- 3 -
引 言
本文力图通过《诗经》文献对某些谷类词汇的记录①和近期考古的研究成果进行相互参照,探讨华
夏农业 的发展。J ones M . Hu nt 等 学者(2011)通过考 古发现及研 究提出早 在公元前 2000 年 左右,粮食种
植已经普及或已经全球化了,他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史前粮食全球化 ”(Food Globolization in Prehis‐
tory)。对西方 来说,公元前 200 0 年左右,确实是 史前,大多数地 方还没有文 字或文字记录 ②,而在公元前
14 世纪 左右,甲骨 文已经是 成熟的文字,这意味着 汉字早于 这个时期 已经被使 用了。在 西方的史前时
期,两河流域、古埃及继而是东方的黄河流域,已经发育出灿烂的文明,已经用文字记载历史。
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约在距今 10000 年左右结束,随着全球气候的转暖,安那托利亚
(今土耳其一带)的人群开始开展农业活动、种植麦子,几乎与此同时,中国黄河中下游一带如北京门头
沟东胡林一带③以及西辽河流域、内蒙古赤峰的兴隆洼一带④开始种植黍和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培
育水稻。这几个农业起源点几乎在同一时期起步并且相互独立,本来以狩猎、采摘活动为主的人群开始
辅以人工培育植物的行为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世界这三个地区农业同时起源和当时全球气候转
暖有关。人口开始定居并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寻求新的生业模式。
根据考古学者⑤的 研究,小 麦和大麦在 距今 4000 年左右 从西亚 传入中国,甲 骨文里“ 麦”字已 经出
现,有时用“来”字记录,有时用“麦”的字形。学界普遍认为,《诗经》里最早的诗大约来自周朝初期,即公
元前 11 世 纪中期,《诗经》里 最晚的诗的 下限在公 元前 6 世纪中叶 ⑥。《诗经》初期的诗歌正是粮食种植全
球化以后出现的,《诗经》里各类粮食、菜蔬、瓜果的词汇异常丰富。我们试着把《诗经》里的谷物词汇根
据诗歌的采集地点,参考今天考古的发现进行时空对比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跳出文科学者引经据典式的考据窠臼,采取跨学科(如语言学、考古学、农学)、跨领域(如
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的研究方法对《诗经》里的粮食作物和近期考古的新发现做时空分布对
比,以探讨华夏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诗经》里见到的某些农作物词汇
(一)黍和稷
“黍”和“稷”是《诗经》里最常见的粮食作物词汇。《说文·卷八黍部》解释说:“黍,禾属而黏者是也。”
应当注意到,这里的黏字,用黍做意符。不知道是否和黍后来用来酿酒有关?这个字大概是汉代新创的
字,在这之前未见到典籍里有这个字。目前只在兵书《太公六韬》见到一个孤例,笔者怀疑这本书应是汉
代人抄写或改写的,而不一定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①20世纪 50 年代,在胡锡文主编的《中国农学遗产选集》(农业出版社,1959 年)里,《诗经》里的粮食作物已经悉数列举。
②除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继而就是甲骨文字。似乎暂时没有发现有其他更古老文字的
报告。
③赵志军:《中国古代农 业的形成过程》,《第四纪研究》20 14 年第 1 期。
④吕厚远:《中国史前农 业起源演化研 究新方法与新进 展》,《中国科 学》2018 年第 2 期 。
⑤赵志军:《中国古 代农业的形成 过程》,《第 四纪研究》2014 年 第 1 期;吕鹏 、袁靖:《交流与转 化
—
—黄河上游地区先
秦时期 生业方式 初探(下篇)》,《南 方文物》2019 年 第 1 期;董 广辉、杨谊时 、任乐 乐等:《河西走 廊地区史前 时代生
业模式和人 与环境相互作 用》,科学 出版社,2 020 年。
⑥请参见 王延海:《诗经今注今 译》,河北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向熹 :《诗经译 注》,商务印 书馆,2013 年 ;程俊 英:《诗
经译注》,上海古籍 出版社,20 14 年。
2022.4
-- 4
甲骨文里已有这两种粮食的记录①。根据于省吾②的研究,黍和稷在甲骨文里有别,黍在甲骨文里
出现百余次,在今天能见到的甲骨文语料库里,黍字出现的频率大大超过这个数字③。稷字在甲骨文里
是另一个字 体,据于省 吾的研究 有 40 例,仅次于黍。黍在甲骨 文里可以 指粮食作 物,也可以 用作动词 ,
指“种黍”。于 省吾指出,甲骨文 里“种 黍”的 例子就有 13 条④。如“叀小臣令众黍”(合集 00012)。商代重
视种植农作物,裘锡圭的研究指出,“从卜辞看,商王曾在囧地亲自参加种黍收黍,并以所获之黍祀祖
先”
⑤,可见 商王对种 黍多么重视。商 代农业已 相当发达,殷 墟安阳在 30 年代 ,仅 石镰就出 土 3640 件⑥。
可以想象当时农业劳动规模之大。
考古学 者指出:“黍属(Panicu m)在禾本科 中是一个大 属,包 含约 400 个种”
⑦。黍在《诗经》里出现了
23 次(未含出现在题目里的两次),“稷”指一种 粟。“稷”作为 粮食意义的 词汇在《诗经》里 出现了 18 次⑧。
朱熹《诗集传》里“稷,亦榖也”的解释就清晰表达了稷作为粮食的词义⑨。关于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撰
文讨论过,如李晓春(2013)认为,稷是一种不粘的黄米⑩。他还引用《本草纲目》里的说明:“稷与黍一类
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诗经》里黍比稷的出现频率略高,这两个词比其他粮食词汇如稻、麦、
粱、菽等要高很多。这间接表明黍和稷在诗经时代是最主要的粮食来源。这和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完
全吻合。根据张居中,陈昌富,杨玉璋的研究,在距今 5900 年 时,当 时的“ 粟和黍不仅为人们食 物的重
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用来饲养狗和猪”。其他学者也认为,当时谷类成为人类的基本食物后,也成了家
猪的食物来源。
《诗经》里黍稷连用出现的频率高,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即黍、稷是最普遍的农作物,当时已经是一
种“家常便饭 ”的食材 了。在《诗经》里 ,黍稷常 常连用,共 10 次,请看几 个例子:
(1)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豳风·七月》
(2)昔我往矣,黍稷方华。《小雅·出车》
稷黍连用 共 2 次。如:
(3)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小雅·甫田》
可以说,黍稷连用属于常用模式,而稷黍属于特殊形式,是出于诗体押韵的需要。比如例(3)里的
“黍”是为了和“女”押韵才和“稷”换位的:
黍shǔ<syoX<*hjaʔ
女nǚ<nyoX<*njaʔ
很显然,上古音(星号后)黍和女押韵。《唐风·鸨羽》里的一首诗:稷黍和黍稷同现,证实两词连用的
①于省吾:《商代的谷类 作物》,《东北 人民大学人文科 学学报》1957 年 第 1 期。
②同上。
③请参考《汉 达文库》语料库 http://www.ch ant.org.
④于省吾:《商代的谷类 作物》,《东北 人民大学人文科 学学报》1957 年 第 1 期。
⑤裘锡圭:《裘锡圭学术 文集·甲骨文 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237 页 。
⑥王星光、张军涛 :《甲骨文与殷商农 时探析》,《中国农史》2016 年第 2 期。
⑦赵志军:《中国古代农 业的形成过程》,《第四纪研究》20 14 年第 1 期。
⑧稷实际出现 次数为 27 次,但是有 9 次 是人名“后 稷”,此处除去 。
⑨如向熹:《诗经词典》,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6 年,第 278 页。
⑩李晓春:《释“稷 ”》,《淮北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3 年第 6 期。
张居中、陈 昌富、杨 玉璋:《中国农 业起源与早期发 展的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 馆刊》2014 年第 1 期。
Liu, Xinyi, Martin K. J., Zhao ZJ et al.: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millet as a staple crop: new light on Neolithic foodways in
North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 2012, 149, p.289.
本文的古音构拟 采用了 Baxter (1992)的 记音方法。
从《诗经》看华夏农业的成熟与发展
-- 5
前后位置与后段诗末尾词的韵律有关:
(4)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
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唐风·鸨羽》
同理,例(4)稷黍里的“黍”和“怙”相押,黍稷里的“稷”和“食”相押, 在同一首诗里这两个组合同现
很能说明问题:
黍shǔ<syoX<*hjaʔ
怙hù<huX<*gaʔ
稷jì<tsik<*tsjɨk
食shí<zyik<*Ljɨk
(二)禾(7 例)
“禾”在《诗经》中出现 7 例,其中 3 例在《魏风·伐檀》,两次在《豳风·七月》。请看例句:
(5)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豳风·七月》
裘锡圭的研究表明,“禾”在卜辞里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一切谷物的通称,一个是指谷子①。这两种
用法一直沿用到《诗经》时代。如向熹②指 出,“禾”在《诗经》里 有两个 意义,“1. 榖 子,果实去 壳就是 小
米”;“2. 庄稼,即‘禾’可以 是庄稼统称,或是 小米”。齐思和③曾指出,“禾即谷子”,“禾同稷是一种东西”。
齐思和还注意到,禾和稷都是谷子,故古书里二者从不并举。许多学者都同意“禾”在先秦时期在指具体
农作物时仍指谷子,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简》
④整理小组的学者们也指出,“禾”在作为狭义词时,指谷子。
(三)稻(5 例)、稌(1 例)
甲骨文里已有“稻”字。关于稻子起源的地域,学者们讨论的著作甚多,恕不一一列举。今天国内外
学者都认为稻子的起源地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带,这已成为共识⑤。《诗经》里有“稻”“稌”;后者指黏
稻。指稻 米的词一共 6 例。
(6)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豳风·七月》
(7)有稷有黍,有稻有秬。《鲁颂·閟宫》
(8)丰年多黍多稌。《周颂·丰年》
“稻”出现在《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甫田》《小雅·白华》《鲁颂·閟宫》。“稌”出现在《周颂·
丰年》。根据前人的研究⑥,《唐风》属于今天山西中部太原一带的民歌,《豳风》属于今天陕西一带的民
歌,也是西周故地,向熹⑦认 为《小雅》是西周 后期的诗 ,《周颂》是西周初 期的诗,《鲁颂》则 是公元前 7 世
纪鲁国贵族的诗。这意味着早在《诗经》初期,陕西、山西、山东一带都已种植水稻。齐思和⑧在发表的
①裘锡圭:《裘锡圭学术 文集·甲骨文 卷》,第 233 页 。
②向熹:《诗 经词典》,四川人民 出版社,19 86 年,第 228 页 。
③齐思和:《毛诗谷名考》,《农业考古》20 01 年第 1 期。原载《燕京学报》1949 年第 36 期。
④《睡虎地秦墓 竹简》,文物出版社 ,1978 年,第 28 页。
⑤在陈文华《论农业 考古》(江西教 育出版社,1990 年,第 62- 66 页)一书中,作者 提出稻子可能 有四个发源地 ,1. 云贵
高原,2. 华南地区,3. 长江下游,4. 黄河下游。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稻子的起源是长江中下游;稻子首先是北传,东
传是后来的事情。
⑥王延海:《诗经今注今 译》,河 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向熹:《诗经译注》,商务印书 馆,2013 年 。
⑦向熹:《诗 经译注》,第 2-3 页。
⑧齐思和:《毛诗谷名考》,《农业考古》20 01 年第 1 期。
2022.4
-- 6
文章里谈到过这个问题,“现在不产稻子的地方,在古代以宜稻著名的,这是很可注意的事”。这应当和
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关,即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比现在宜于种稻。今天的考古成果证实了这一点。种植
稻子尤其需要温度和水。兰州大学陈发虎①的团队进行了环境地理的考古研究,研究者们记录了 14000
年前到 1 950 年中国北 方的降雨量 ,他们 发现,7800 到 5300 年 前的降雨量 异常丰富,董广辉②团队的研究
也证实 ,山西 一带在距今 7500—5500 时 期,是“降水最为 丰富和稳 定的时期”。 另外一些学者③指出,距
今 3000 年前 ,北半 球(北纬 30°~90°)的 温度比较高,但在 距今 3000—2700 年 时突然下降。 董广辉的团队
也指出 ,温 度是在距今 3 300 年时徒然 下降的,他们 的结论基 本一致。 由此推断,距 今 3300—3000 年前 ,
中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有条件种植稻子的。即商朝时期,温度和水量这两个必要条件使得当时黄
河中下游地区的稻子得以生长。北方后来温度下降、雨量下降,这一重大气候的转变,正好进入周朝时
期,周朝时的稻子产量大概应该减少进而稻子变得珍贵了。有些考古学者④的研究指出,裴李岗文化时
期(约公元前 7000—5000 年 前),稻子 在农作 物中的比例为 50%,到了商 周时期 ,稻 子降到不足 5% 了。
这应当和当时的气候变化有关。
《诗经》里有一个例子,也可以间接证明黄河中游地区曾经有过湿热的气候。《大雅·灵台》里就有“鼍
鼓逢逢”的诗句。鼍鼓是用鳄鱼皮做的鼓,鳄鱼属于冷血动物,喜在温湿的地带生活。根据张兴香、李
雍、吴晓桐等人的研究⑤,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 今 9000—7500 年)、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 6300—5500
年)都发现扬子鳄骨骼。到龙山时代(距今 5000—4000 年),“黄河流域扬子鳄遗骸的遗址大大增多”。
但到了夏商时期,“扬子鳄遗骸仅发现于二里头和殷墟两座都城性遗址中,西周之后扬子鳄遗骸尚无发
现”。他们的结论是,“这些扬子鳄属于本地的可能性更大”,即这些鳄鱼遗骸应该是黄河及淮河流域本
地的鳄鱼。这些研究表明,周朝前黄河流域的天气温度较高,后来才突然转冷。这和前面说的稻子产量
到商周时期突然猛降是完全吻合的。还有一个间接的例证,说明周朝前的气候较热,甲骨文中至少出现
了 5 次“获象”
⑥,从中看得出,当时的气候和生存环境与后世是完全不同的。
《诗经》里的诗句也有所反映,即稻出现的频率大大低于黍和稷,黍稷是当时普遍的食粮,而稻米当
时则是贵族的特别珍品⑦。《诗经》末期,孔子曾批评宰我说“食夫稻,衣夫锦,於汝安乎?”稻和锦相对,足
以证明稻在当时已是宝贵的佳肴。语言学和考古学可以互为证据。
(四)粟(3 例)
根据植物考古学,粟属于禾本科的狗尾草属,有一百余个种⑧。《诗经》里 的“粟 ”共有 3 例 。其中两例
①Chen, FH, Xu, QH, Chen, JH et al.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Sci‐
entific Reports
. 2015, 5, p.11186.
②董广辉、杨谊时、任乐乐等:《河西走廊地区史前时代生业模式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科学出版社,2020 年,第 7 页。
③Raspopov, O.M. Shumilov, O.I. Dergachev, V. A. et al. Abrupt climate change around 2700-2800 years BP as an example
of existence of 2400 year periodicity in solar activity and solar variability,
The solar cycle and terrestrial climate, Solar and
space weather Euroconference
ESA SP, Vol. 463, 2000, pp.513-516. Marcott, S. A., Shakun, J. D., Clark P. et al A R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and global temperature for the past 11,300 years.
Science
2013, 339, pp.1198-1201. He, Keyang,
Lu, Houyuan, Zhang, Jianping et al. Pre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mixed rice and millet farming in China.
The Holocene
. 2017, 27:12, pp.1885-1898.
④He, Keyang, Lu, Houyuan, Zhang, Jianping et al. 同上,见第 1890 页文字及图。
⑤张兴 香、李 雍、吴晓 桐等人 :《黄河 流域出土 龙山时 期扬子 鳄骨板 的多种同 位素分 析》,《人类学 学报》2021 年第 1
期。
⑥关于甲骨文里有商王狩猎象的记录,是李发和笔者交流时告诉笔者的。
⑦请参见齐思 和:《毛诗谷 名考》,《农业 考古》2001 年第 1 期 。
⑧赵志军:《小米起源的 研究》,《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 S1 期。
从《诗经》看华夏农业的成熟与发展
-- 7
在同一首诗《小雅·小宛》里出现:
(9)黄鸟黄鸟。
无集于谷。
无啄我粟。《小雅·黄鸟》
(10)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小雅·小宛》
《说文》解释“粟”为“嘉谷实也”。有的学者①认为:“秦汉以前,粟为谷类总称”。也就是说,不具体
指食粮时是一种统称。在指具体食粮时,指谷子的颗粒,例(10)中“握粟出卜”就很说明问题。
(五)粱(3 例)
“粱”在《诗经》里出现了三例,请看例句:
(11)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唐风·鸨羽》
(12)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小雅·甫田》
(13)黄鸟黄鸟。
无集于桑。
无啄我粱。《小雅·黄鸟》
历代学者对“粱”的解释不同。如向熹②继承前人的说法指出:粱是“优良品种的粟。一说,高粱”。
王延海③释为:“粱:高粱”。其实《诗经》中的粱不是高粱,考古研究的成果④告诉我们,高粱是在两汉至
宋期间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诗经》里的粱不可能指高粱。而是指好粟。齐
思和⑤通过《说文》《史记》《礼记》等文献也指出《诗经》里的“粱是小米的一种,是一种精米”。从“高粱”
的名称我们也可以看出,粱是一种高大的粟,高粱初期的名称还有“木稷、杨禾、大禾”。从另一个侧面
也可以看出,“稷、禾、粱”都是“粟”的一个种类。这种粟、高粱纠缠的现象在非汉语里也存在,如维吾
尔语 里本来用来 称粟(qonaq)的词,现在 可以统称高粱、玉米了。 即粟 qonaq 成了 一种通用词 ,指 粟时
要在 qonaq 前加上“ 长得像 狼尾草的 qonaq”(前面说过,粟是 狗尾草 属),指高粱时 要在 qonaq 前加上 白
色或红色⑥。
(六)其他黍、粟的名称
《诗经》里还有一些词也表达黍、粟。但出现频率不高。比如:
秬(4 例),三例在《大雅》,一 例在《颂》。 在《尔雅》里 被释为“ 黑黍”。 据齐思 和⑦的研究,是黑黍的
一种。
秠(2例),都出 现在《大雅·生 民》里。 在《尔雅》里被释为“一稃二米 ”。
穈(2 例),都出现在《大雅·生民》里。向熹⑧引用清朝学者陈启源的研究指出,“秬、秠,黍类也,穈
(向文原文为糜)、芑,粟类也”。在《大雅·生民》里,秬、秠对举,穈、芑对举:
①向熹:《诗 经词典》,第 617 页。
②同上,第 378 页。
③王延海:《诗经今注今 译》,第 2 63 页。
④赵利杰:《试论高粱传 入中国的时间、路径 及初步推广》,《中 国农史》2019 年第 1 期。
⑤齐思和:《毛诗谷名考》,《农业考古》20 01 年 第 1 期。
⑥沈淑花:《黍、粟 的维吾尔语词源 考》,《西域 研究》2011 年第 4 期 。
⑦齐思和:《毛诗谷名考》,《农业考古》20 01 年第 1 期。
⑧向熹:《诗 经词典》,第 416 页。
2022.4
-- 8
(14)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
陈有清①认为:“《诗经》中的‘秬’即高粱,‘秠’是高粱的一个类型。”前面我们已经通过考古成果讨
论过,《诗经》里的秬和秠都不应该指“高粱”。沈括在《梦溪笔谈·卷 2 6 药议》也曾说,“秬、秠、穈、芑皆黍
属,以色別,丹黍谓之穈,音门”。《诗经》里还有一句诗也能反映当时谷类的丰富:
(15)黍稷重穋,稙稺菽麦。《颂·閟宫》
向熹②引用《毛诗故训传》的解释,注释为,“重(通穜):早种晚熟的谷类”,“穋:晚种早熟的谷类”;
“稙:早种早熟的谷类”,“稺:晚种晚熟的谷类”。这些例子表明,《诗经》时代,有记载的谷类名称已经非
常丰富了。
(七)麦(7 例),来 牟(2 例)
现代的考古研究告诉我们,麦(大麦和小麦)都是通过西亚、中亚传入中国的。由于山东半岛小麦
遗存早于黄河上游、中游地区,故传入的路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挖掘和研究。根据赵志军③、吕鹏,
袁靖④、董广辉等人⑤的研 究,小麦 传入中国的 时间约在距 今 5200 年前先传 入新疆北部(通天洞遗址)。
靳桂云⑥指出,小麦在龙山文化时期(距今 4500—4000)已在山东有密集的炭化遗存。董广辉,李若⑦也
指出约在距 今 4600—4000 年 之间,小麦 已经传入 山东(赵家庄和丁公);吕鹏、袁靖⑧发现在距今 4300—
3900年之间,典型的大麦、小麦遗址在青海互助金禅口、甘肃金塔火石梁和金塔缸缸瓦一带。总体来
看,小麦遗存“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的遗址中”
⑨。应当注意到,出现“麦”的诗歌采集
地点在以下几首诗里出现过,如《豳风·七月》(今陕西一带),《王风·硕鼠》(今陕西一带),《大雅·生民》
(今陕西一带),《鄘风·桑中》及载驰(卫国诗歌,今河南河北之间),《魏风·硕鼠》(今山西一带),《鲁颂·閟
宫》(今山东一带)。这些地方的 诗歌出现“麦”和 考古界麦的遗存、遗址基本 吻合。也就是说,距今 3000
年左右,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种麦了。据李成 2014年的博士论文⑩,麦子遗存虽然早已被考古发掘
了,但从商朝到汉朝以前,麦子种植并不普遍。他还指出,两汉时期小麦的推广未能动摇当时粟在农业
的优势地位。请看几个例子:
(16)爰采麦矣,沬之北矣。《鄘风·桑中》
(17)硕鼠硕鼠,无食我麦。《魏风·硕鼠》
(18)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魏风·硕鼠》
前贤把“来牟”都注解为“大麦”。大麦也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由于大麦是耐寒作物,青稞大概就
是大麦的变种,更适于在高寒地区生长。现在我们看看“来牟”的例子。一共两例,都出现在《周颂》(陕
西一带)里。
①陈有清:《先秦高粱名 称考》,《农业考古》2001 年第 1 期。
②请参见向熹 :《诗经词典》,第 74、397、908 页。
③赵志军:《中国古代农 业的形成过程》,《第四纪研究》20 14 年第 1 期。
④吕鹏、袁靖:《交流与转化
—
—黄河上游 地区先秦时期 生业方式初探(下篇)》,《南方 文物》2019 年第 1 期 。
⑤董广辉、杨谊时 、任乐乐等 :《河西走廊地区史 前时代生业模 式和人与环境相 互作用》,科学出版社 ,2020 年 。
⑥靳桂云:《中国早期小 麦的考古发现 与研究》,《农业考古》2007 年第 4 期。
⑦董广辉、李若:《丝路之前 的东西方交流》,《科学》2019 年第 6 期。
⑧吕鹏、袁靖:《交流与转化
—
—黄河上游 地区先秦时期 生业方式初探(下篇)》,《南方 文物》2019 年第 1 期 。
⑨李成:《黄 河流域史前至 两汉小麦种植与 推广研究》,西北大学 2014 年 博士学位论文,第 17 页 。
⑩同上。
从《诗经》看华夏农业的成熟与发展
-- 9
(19)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周颂·思文》
(20)于皇来牟,将受厥明。《周颂·臣工》
二、《诗经》里谷物词汇分布和考古遗存的地域
根据前人对《诗经》采集地的研究,我们把出现粮食作物的词汇按地理位置大致标出来。然后再和
考古学者制作的谷类、麦子、稻子遗存的地图进行对照、比较。
图 1 《诗经》中出现粮食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
图1 是从《诗经》里摘出的粮食词汇的分布。黍和稷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当时比较普遍
的粮食,而麦子、稻子出现频率都很稀少。这和考古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见图 2、图 3)。从图 1 我 们看
到,《诗经》采集地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基本见不到荆楚之地的诗歌。当时农业活动比较多的地区都
在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山东海岱地区。这些地点都紧邻黄河流域,都处于黄河“几”字型的右
下拐弯处。可以说当时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是比较富庶的地区。这种情况至少持续到西汉,西汉时
期“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五省……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
①。这表明,从周
至汉,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农耕群体集中的地区,这和当时的生态环境、气候因素应该是分不开
的。历史也证明,这一地域一直到唐代,甚至北宋,可以说都是中原文明的代表区域。我们现在比较一
下考古研 究提供的材料。 下图是根据 He Key ang 等 学者(2 017)
②的图改制而成的:
图 2 不同文化时 期中原一带农作 物结构 图 3 不同文化时 期山东海岱一带 农作物结构
①赵文林、谢淑君 :《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 社,1988 年,第 50 页 。
②He, Keyang, Lu, Houyuan, Zhang, Jianping et al.: Pre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mixed rice and millet
farming in China.
The Holocene
. 2017, 27:12, p.1890.
2022.4
-- 10
图2 总结的是中原一带从裴李岗文化(距 今 9000—7000 年)到商周时期(距 今 3600—2800 年)的概
况。图3 总结的是山东海岱地区从后李文化(距 今 8400—7700年)到商周时期的概况。从《诗经》里粮食
词汇的概况,我们发现黍和稷(一种粟)出现频率最高,而且遍布中原地区和古鲁国地域。稻子比较稀
少,麦 子出现略 多些。稻、麦 词汇出现的 频率和 He keyang 等人(2017)的考 古研究结 果相符,即在 周朝
时期,稻、麦虽然有,但不是主要的食粮。稻子有可能由于环境气候的变化,明显在北方逐渐减少,在距
今 8000 年左右,稻 子在北方的 种植似乎 比较成功,在 距今 5000 年左 右,中 原和海岱 地区都开始 减少,到
了商周 时期,中原一带 只有 5% 的水平了①。张居中,陈昌富,杨玉璋②也认为,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在龙
山时代后期(约距今4500—4000年)陷入低潮。这个时期也是西来的小麦引进的时期(距今约 4000 年)。
我们看 到图 3,小 麦在海岱地区的遗 存比中原多出很多。从《诗经》的 词汇里,我们能 看到《鲁颂》里 ,黍、
秬、稷、麦 、稻 俱全,似乎山东地 区很富饶 ,在 河南地区的《鄘风》《王 风》里 出现过 3 例麦,总体 来说,麦子
还未普及开来。陕西的诗歌里,《硕鼠》里黍、麦同现,《黄鸟》里黍、粟、粱同现,《鸨羽》里反映出山西一带
的诗歌里黍、稷、稻、粱俱全。当然《诗经》里诗歌的采集地不能说得那么绝对,但是粮食词汇的大致分布
范围还是能看到的。
这些实例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如河南黍粟麦混种,再比如陕西、山西和山东黍粟稻麦混种。语言
学的例证也为考古研究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粟、稻混种区域范围提供了例证。张居中,陈昌富,杨玉璋③
提出中国农 业的初始 阶段,就存 在一个“稻 粟混作区”,He keyang 等人 的研究进 一步确认 了稻和黍粟混
作区的存在,并且明确标出了空间和时间范围(见 图 2、图 3)。
三、为何《诗经》里黍比粟多而同一时期的考古遗存是粟比黍多?
在植 物考古的 专业术 语里,黍的学名 是 Panicum miliaceum,粟 的学名 是 Setaria italica。吕厚远④认
为,“近年来考古遗址浮选的结果, 也多以粟为主”,但是《诗经》里黍出现的频率高于粟。注意到这一现
象的还有陈文华⑤等学者。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考古地理位置不同,时代不同,故结论不会一致。随着考古的技术进步,考古学家利用炭化种子的
形态和植硅石的微形态确立了鉴定黍、粟区别的标准⑥。王灿⑦注意到黍被炭化保存下来的概率要远低
于粟, 故浮选结果中的黍的含量可能会被低估,这个情况值得注意。张居中,陈昌富,杨玉璋⑧指出,西
北地区 大地湾遗 址和仰韶时代二 期的遗存 以黍为主,粟较少 。从 He keyang 等人的研究 可以看出 ,仰韶
时期(约距今 6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黍和粟比例相差不多,甚至是粟略多些(请见图2)。到了距今
4000 年前后 ,这一平衡被 打破,粟的 比例远 远高于黍 了。这 一情况 一直持 续到商 周时期 。如果以 He
keyang等人统计的商周时代的黍粟比例和《诗经》对比的话,前人、学者指出的这一矛盾的确存在。我们
认为,语言学里的材料也许能够带来一些不同的认识。
专家、学者对“粟”这个字形在甲骨文里的表现形式意见不统一,也不大明确。如裘锡圭认为有些
①He, Keyang, Lu, Houyuan, Zhang, Jianping et al.: Pre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mixed rice and millet
farming in China.
The Holocene
. 2017, 27:12, p.1890.
②张居中,陈昌富 ,杨玉璋:《中国农业 起源与早期发展 的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 馆刊》2014 年第 1 期 。
③同上。
④吕厚远:《中国史前农 业起源演化研 究新方法与新进 展》,《中国科 学》2018 年第 2 期 。
⑤陈文华:《论农业考古》,江西 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5 页 。
⑥吕厚远:《中国史前农 业起源演化研 究新方法与新进 展》,《中国科 学》2018 年第 2 期 。
⑦王灿:《中原地区早期农业
—
—人类活动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年博士学位论文。
⑧张居中、陈昌富 、杨玉璋:《中国农业 起源与早期发展 的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 馆刊》2014 年第 1 期 。
从《诗经》看华夏农业的成熟与发展
-- 11
学者释为“粟”的 应 该 是“黍”的异体字①。再如在《甲骨 文 字 典》里不少从“ 禾 ”的会意字,均为“义不
明”
②。“米”的象形字被解释为“粟实”,这是根据许慎《说文解字》来的:“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
③。很
显然,甲骨文 里“ 粟”和“黍”的 象形区别 还有待于 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先人在 距今 3400 年时 已经种粟 也
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观 察一下《诗经》里 粟的不同 种类,如前面 已经讨论 过的稷(18 次)、禾(7 次)、粱(3 次)等,粟的
实际出现频率比黍还多。农学专家陈有清也认为,稷、粱、禾、穈、芑都是粟。他还说“稷就是禾,就是
粟”
④。语言上的证据可以间接地证明,《诗经》时代,粟的称呼已有多种。粟应该有很多种类,颜色不
同,用词也不同。比如朱熹在《集传》里说:“粱,粟类也,有数色”。如果只看“粟”单个字词出现的频率,
确实比黍少很多。
在前文我们 看到,粟在《诗 经》里只有 3 例。《诗 经》里的粟可 能只指谷 粒,而不一 定是今天 考古学意
义上的粟。比如例句(10)里的“握粟出卜”表明是谷粒,而不是植物,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么植物
考古里的粟在《诗经》里其实是由其他名称担任的。这也造成了《诗经》文献里粟少黍多的状况。而考古
学者用一个粟的专用术语,包括了《诗经》里粟的不同称呼,故造成了这一“矛盾”。这个现象很可能未能
引起前人和学者的注意,故迷惑了一些考古学者。
在先秦两汉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里,粟的使用频率突然猛增,而黍的出现次数大大减少,稷的出
现频率也急剧减少了。从语言学的观点看,出土文献往往比传世文献有更多的优势,因为出土文献的语
言不会被后人改动甚至多次改动,时间、地域也都更为明确。现在来看出土文献《居延汉简》所反映的情
况。在这 部汉简里,粟出现了 18 8 次,黍只 有 7 次。粟和稷的 使用频率比起来 是粟长稷消。 稷在《居 延汉
简》里只出现了一次,如“稷米一斗”
⑤。传世 文献反映出同 一种倾向,如在《史记》里,粟出现 了 103 次,黍
只有 16 次。 稷有 61 次(不算“社稷”)。可以说,在后《诗经》时代的文献里,粟的使用明显多于黍和稷。
四、从《诗经》看南稻北粟与南稻北麦
根据 考古学者的 研究,水 稻在距 今 10000 年前长江 中下游 被栽培、驯化 以来,首 先北传 ,然 后才南
传⑥。He Keyang 等 学者明确指出,稻子北传的时间 为距今 8400 年 左右;南传 的时间目 前已知最 早的时
间上限 约为距今 5300 年左右 ⑦。一些西方学者⑧也指出,北方黄河流域 8000年前已经种植水稻,距今约
3000 年时 才被传到 今天的日 本、韩 国。前面 我们已经 谈到过,距 今 8000 年前黄 河流域的日照和 降雨量
都促使水稻得以顺利栽培。后来黄河流域气候的巨大变化,才使水稻不易生长了。
从《诗经》的语言信息来看,黄河中下游一带谷子、稻子、麦子俱全,但是小米仍然是先民的主要食
①裘锡圭:《裘锡圭学术 文集·甲骨文 卷》,第 234 -235 页。
②请参见徐中 舒主编:《甲 骨文字典》,四川辞书 出版社,19 98 年,第 779 -791 页。
③同上,第 792 页。
④陈有清:《粟名演变考》,《中国农史》20 00 年第 4 期。
⑤请参考《汉 达文库》语料库 http://www.ch ant.org.
⑥潘艳 2018 年和 笔者的个人交 流。
⑦请参见科学院考古网2018年 1月 26 日发布的关于“福建明溪南山遗址”的消息。感谢潘艳提供的信息。而有的
作者给出的时间上限较晚,如 He, Keyang, Lu, Houyuan, Zhang, Jianping et al.: Pre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mixed rice and millet farming in China.
The Holocene
. 2017, 27:12, p.1889. 这些作者提出在 4600 年左右。
⑧Silva, F., Stevens, C. J., Weisskopf, Alison et al. Modelling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of rice cultivation in Asia using the rice
archaeological database.
Plos One.
2015. p.3.
2022.4
-- 12
物。张居中,陈昌富,杨玉璋①就提出黄淮流域存在一个“稻粟混作区”及“南稻北粟”的观点。He keyang
等人 2017 年 的研究进一步证 实了南北互通 有无的双向交流 过程。这些学 者指出,稻子在距今 84 00 年时
北传而粟在距今 6400 年时 南传。这 表明,当时“ 南稻北粟 ”的 农业格局 之间有一 个混种区。黍、粟在北
方的种植占绝对优势,稻子在南方的种植占绝对优势。中间地带的混种区标志着南北农耕人群早已互
通有无。
如果把西来的小麦算上,那么稻粟混种区域还应该包括小麦。《诗经》里反映出来的谷物用词使人
看到黄河中下游及山东地区已是混种区,和考古研究的成果基本相互吻合。
张居中,陈昌富,杨玉璋②指 出,“南稻北粟”的格局 于农业初始阶段 就已形成,距今 400 0 年前后,是华
夏文明形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稳定发展的时期。传统说法“南稻北麦”应该是汉朝以后才逐步形成
的,李成的研究说明汉代以后小麦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各地扩张开来③。“五谷”的概念在孔子的年
代就已经有了,如孔子有句话至今仍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具体是哪五谷,历代学者说法不一。但
是黍/粟、稻、麦都是重要的组成成分。具体请参见齐思和的研究及讨论④。随着华夏农业的发展与成
熟,华夏农耕文明的格局也基本定型。
余 论
从《诗经》语言提供的信息,参照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看到,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已经“五谷丰
登”,这为中原地区日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地区奠定了基础。诗经采集地点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地区⑤,华夏 文明首先经过“ 满天星斗”的阶 段,到 了距今 4000 年左 右,黄 河流域突起,成 为中华文明的 摇
篮。《诗经》里的农作物词汇丰富,诗歌反映的都是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痕迹并不多见。此
处我们只选了几种谷物词汇以抛砖引玉,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兰州大学董广辉、复旦大学潘艳关于考古文献方面的帮助,在甲骨文、出
土文献方面得到了西南大学孟蓬生、王化平、李发的帮助。几位学者还不吝赐教,笔者特此向他们表达
诚挚的谢意。]
(责任编辑:徐定懿)
①张居中、陈昌富 、杨玉璋:《中国农业 起源与早期发展 的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 馆刊》2014 年第 1 期 。
②同上。
③李成:《黄 河流域史前至 两汉小麦种植与 推广研究》,西北大学 2 014 年博士学位论 文。
④齐思和:《毛诗谷名考》,《农业考古》20 01 年第 1 期。
⑤其他地域如今天的甘肃、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同一个时期诗歌状况不明。
从《诗经》看华夏农业的成熟与发展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