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uploaded by Li Tang
Author content
All content in this area was uploaded by Li Tang on Feb 09, 2022
Content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第43 卷 第1期
2022 年 1 月
科 研 管 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 43,No . 1
January, 2022
收稿日期:2018 - 12 - 19 ;修回日期:2019 - 06 - 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研人员流动与 职业成就的 关系 研究 ” (71874049 ,2019. 01 —2022. 12 ) ;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一般项目:“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引进成效后评估”(18BGL219,2018—2020)。
作者简介:李 峰(1986—),男(汉),江苏无锡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教育政策。
唐 莉(1977—),女(汉),河南信阳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政策、政策评估、信
息计量。
通信作者:唐莉
文章编号:1000 - 2995 (2022)01 - 008 - 0192 DOI:10. 19571 / j. cnki. 1000 - 2995. 2022. 01. 022
海外经历能否加速职业发展:以长江学者为例
李 峰1,唐 莉2
(1.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9;
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日益深化,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海归学者群体内部的差异性
也日益显著,但这一 议 题 尚 未 引 起学界广泛 关 注。本 文 聚 焦 我 国 高 层 次 人 才 “长 江 学 者 奖 励 计 划 ” , 以
1999—2017 年间入选的科学技术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样本,以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时的年龄
为职业发展速度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海外经历对高校科研人员职业成就进展的影响。研究
发现: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时间的催化剂作用具有异质性。获得海外博士学位即归国以及海外
经历仅为短暂求学/访问的科研人员在职业发展中均不具优势,而全职海外经历缩短职业成就时间的效果明
显。此外,海外经历的加速效应因科研人员所在研究平台 的不 同呈 现异 质性。入职“双一流”高校的海归学
者往往更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基于研究发现,论文对我国公派访问政策和高校当前的人才引进实
践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国际流动;海外经历;职业成就;高层次人才计划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的人才政 策体系 正在经历 从“重视 海归人 才 引
进”到“海归和本 土人才并重 并用”的转变[1] 。随着 央地
“引进来、送出去”系列人才 政策的相继 出台以 及 越来越
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将海外经历列为必备的晋升条件,我国
海归群体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海归和本土学者之
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少 学者 具有 多种 海外 留学、访问
或工作经历,而拥有海外博士后或海外访问经历的本土博
士已成为高校具有海外经历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海
归学者群体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 些海 归发 展势
头良好,而很多海归回国 后则 发展 平平,还有一些正面 临
“文化再适应”的挑 战,在实现 自身跨国资 本 本土化 的进
程中困难重重[2] 。同时,随着 改革开 放 政策与 各 类 海外
引智计划的实施,本土学者通过国家和单位公派对外访学
数目剧增,而大批海外学者回国执教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
本土博士生国际 化 培 育 质 量 的 显 著 提 升[3] 。在 此 背 景
下,使用实证微观数据来重新审视海归和本土人才构成的
动态 变 迁,对 我国人才 发 展现状的 科 学评价和 “人 才 强
国”战略落地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界对海外经
历是否且在多大程度 上推 动科 研人 员的 职业 发展 这一 问
题已有诸多讨论。从理论上看,海归学者在国外接受了高
质量科研训练、建立了海外学术网络、积累了本土学 者不
具备的跨国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将使他们在回国后的
学术职业发展和竞争 中处 于优 势地 位[2] 。早 期以 发展 中
国家科研人员为研究 对象 的多 数实 证研 究印 证了 海外 经
历对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比如,Jonkers[4] 指出海外工作
经历提升 了 阿 根 廷 生 命 科 学家的职 称 晋 升 概 率; Lu 和
Mcinerney[5] 发现我国数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海归博士比本
土博士更快晋升为正教授;Müller 等[6] 发现南非科研人员
中海外博士比本土博士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功。然而,也有
研究持不同观点。赵卫华[7] 分析了全国博士质量调查结
第1期 李 峰,唐 莉:海外经历能否加速职业发展:以长江学者为例 ·193 ·
果后发现,海外博士在职称 晋升上明显 晚于本土博 士;Li
和Tang[8] 发现海归科学家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时间并
不比本土科学家快。在这些实证研究发现不一致 结论 的
背后,有三大因素值得特别关注。首先,海外 经历 的不同
类型和层次可能影响 跨国资本 的积累 程度[9 - 10] ,从而影
响海外学者回国后的职业发展。而已 有研 究往 往忽 视海
归学者的个体差异,多聚焦在某一种海外经历上,缺乏对
不同种类海外 经历影 响 作用的 比较分 析[8] 。其次,海外
经历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发展
生涯的阶段变量。比如 Lawson 和Shibayama [11] 的研究就
发现,国外访问经历 仅对日本 学者晋 升副教 授 有 加速作
用,而对晋升正教授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最后,现有 研
究将职称晋升作为职业发展变量时,忽视了机构因素的影
响。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除了受个体因素影响外,还更多
受到机构层面差别化政策的影响。特别在我国,不同高校
的教师聘用政策不尽相同,同一高校针对海归和本土学者
也常会采取不同的晋 升政策[5] ,而这 无 疑也会 影响科 研
人员的职业发展结果。
基于已有文献研究不足,本文以历年入选的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为分析对象,将不同的海外经历类型(如 海外 博
士教育、海外博士后训练、海外教职工作、短期访问学者等
经历及组合)和海外职业发展阶段层次(如在 海外 获得 初
级职称或高级职称后归国)纳入考察范围,以 科研 人员 入
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年龄作为衡量其重要职业发展
的时间变量。通过比较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海归学者与
本土学者在不同研究平台上获得职业成就时的年龄差异,
来系统评估海外经历对高校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影响。
本文预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充实已有研究。首先,该
研究对海外经历类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不仅包括海
外经历类别[8] ,同时增加了回国前的海外经历层次,从而
更为全面地评价不同海外经历及组合在我国科研人员职
业发展中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其次,聚焦学界领军人
才,该论文以入选我国国家人才项目 的年 龄作 为因 变量,
采用更新的数据并区分了推荐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学科质
量,来检验海外经历对我国科研人员职业成就的作用。研
究结果希冀能为未来国家高层次人才政策决策和高校人
才引进与管理实践提供科学支撑。
1 研究设计
1. 1 数据来源
我们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同时面向海归和本土学 者开
放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以下简称“长江学者计划”)。
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计划 由教育 部于 1998 年 开始实施,
旨在通过延揽海内外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
人,保持或推进我国大学在重点及关键学科领域的世界领
先地位[12] 。截至 2017 年底,全国高 校 共有 2150 名教 师
入选为“长江 学 者 特 聘 教 授 ” ( 以 下 简 称 “特 聘 教 授 ”)。
由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特聘教授遴选历史短,且采用的年龄
标准不同,本文将 研究对 象限定 在 科学技 术领域 的 1754
名特聘教授。在前期建设的履历数据库基础上[13] ,本文
对研究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和清理:排 除了 14 名 在海
外获得本科学 位、18 名没有博士学位、69 名超 龄申报 ①,
以及 11 名信 息缺失 的 特聘教 授。最终 有 效研究样 本 为
1642 人。
注:①科学技术领域特聘教授的申报年龄上限一般为 45 岁,少数特殊人才可享受优惠政策进行超龄申报。为排除干扰,本文剔除了
超龄申报样本。
1. 2 研究变量及样本描述
1. 2. 1 被解释变量:重要职业成就取得时的年龄
长江学者计划申报由所在院校推 荐、通讯评 审、会议
评审等多环节组成[14] 。遴选标准严格,是对候选人学术
水平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最终成 功入 选计 划的特聘
教授的学术业绩和领军角色得到了同行的高度 认可。作
为国家级人才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早入选长江学
者计划意味着科研人员越早把握各类学术资源,从而有更
多的时间和空间争取后续的学术认可和回报[15] 。从这个
意义上讲,科研人员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时间早晚与他们
后期的职业发展高度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用科研人员
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 时间 节点———年龄( AGE) 来 衡量 他
们获得职业成就的速度。样本数据显示,科技领域特聘教
授的入选年龄区间在 29 岁到 45 岁之间,平均入选年龄为
41 岁。
1. 2. 2 解释变量:海外经历
按照高校师资国际化的评价惯例,本文将海外经历界
定为在 海 外 机 构 连 续 一 年 以 上 的 学 习、访 问、工 作 经
历[16 - 17 ] 。根据海外经历的性质我们将其划分为全职和临
时经历。其中,全职海外经历又可分为海外 博士 学位、海
外博士后训练和海外工作经历;临时海外经历主要包括国
内读博和任职阶段的 短期海 外 访问经 历(如国 家 留学基
金委资助的联合培养、访问学者项目)。 本文梳理了特聘
教授在入选长江学者计划之前的海外经历,并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以下两组变量来测度海外经历的层次和类型:
其一,海外经历层次变量(LEVEL),用以描述特聘教
授拥有的最高层次 海外经历 或回国 前的最终 海 外经历。
借鉴 Chen [10] 和Li 等[9] 的研究,本文按照 归国前海 外经
历层次由低到高依次 定义 了五 种具 有不 同级 别海 外经 历
和跨国资本的海归学者(见表 1)。 仅有海外访学经历的
海归在 特 聘 教 授 样 本 中 所 占 人 数 最 多 ( 486 人,占 比
29. 6% );在海外完成博士后训练回国(416 人,25. 3% ) 和
在海外机构获得高级职称的海归学者( 306 人,18. 6% ) 次
之;而在海外获得博 士学位 即回国 的 特聘教 授 人数最少
(94 人,6% ) 。 进一步分析显 示,不同层 次的海归特 聘教
授在职 业 成 就 时 间 上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F= 10. 69 , p<
0. 01),海归学 者拥有 的海外 经 历层次 越 高,其 入选长江
·194 · 科 研 管 理2022 年
学者计划的平均年龄越小。总体上看,海归学者内部在职
业发展上的差异已 经大于海 归学者 与本土 学 者 的差异。
忽略海外经历的不同分类,海归学者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
平均年龄比本土学者小 1. 1 岁;但在海归学者中,在海 外
获得初级或高级职称后归国的学者和仅有海外访问经历
的学者在入选人才计划上的平均年龄差距达到了 1. 3 岁。
表1 海外经历层次变量编码
Table 1 Coding of the variables of overseas experience at different levels
海外经历层次编码 0 1 2 3 4 5
最终 /最高海外经历 本土
无海外经历
海归
海外访问经历 海外博士 海外博士后 初级职称 高级职称
特聘教授数量 224 486 94 416 116 306
平均入选年龄 41. 8 41. 3 41. 0 40. 6 40. 0 40. 0
注:初级职称含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助理等;高级职称含终身教职、副教授、教授、研究员、技术总监等。
其二,海外 经历类别 变量( TYPE),用以 描 述 特聘教
授拥有的海外经历类型组合。无疑,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
日益频繁,很多学者具有多种不同的海外经历。本文重点
考察了分析样本中人数过百的五种组合。如表 2所示,海
外访问经历、海外博士后训练和多种全职海外经历的组合
是特聘教授拥有的最常见的海外经历类别。从 平均 入选
年龄上看,拥有不同类型海外经历的特聘教授在入选长江
学者计划的年龄上也存 在显 著差 异(F= 9. 69,p< 0. 01 )。
各类海归学者的平均入选年龄均比本土学者小。其中,同
时拥有三种全职海外经历的特聘教授(TYPE = 3 )平 均入
选年龄最小,不足 40 岁。
表2 海外经历类别变量编码
Table 2 Coding of the variables of overseas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types
海外经历类别编码 0123456
全职海外经历
海外访问经历
海外博士 否 否 否 是 否 否
海外博士后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海外工作 否 否 是 是 否 否
否否否否是是
其他海外
经历组合
特聘教授数量 224 135 107 154 486 187 349
平均入选年龄 41. 8 41. 0 40. 3 39. 6 41. 3 40. 6 40. 4
注:“ 是”与“否”分别代表是否有此类海外经历,TYPE = 0 为本土学者,其他均为海归学者。 “ 其他海外经历组合”共计包含 9种组合,
如“海外博士 +海外工作”“海外博士 +海外博士后”等,这些组合人数均小于 100 人。
1. 2. 3 控制变量
科研人员职业发展进程无疑还受到其他个人及 组织
因素的影响[5,18 -19 ] ,本 文将这 些 干扰因素 纳 入模型作 为
控制变量。在个人因素层面,控制变量包括:性别( SEX),
特聘教授的入选批次(COHORT),本科毕业到博士毕业的
间隔时间(TIME_PHD),海 外经历所属 地区(分 为 ASIA_
PACIFIC、NORTH_AMERICA 和EUROPE 三个变量)和研
究领域(FIELDS)。 在组 织层 面,本 文综 合考虑 了特聘 教
授所在高校和学科平台的综 合实力。 “985 工 程”高 校整
体实力较强,可视为我国的一流高校;教育部学科评 估结
果反映了学科平台 实力,参照第四轮学科评估 A档的划
分标准,在历次学 科评估中位 列 前 10% 的 学科可 视为一
流学科。在此基 础 上,本文构建了“一流 高 校 -一 流 学
科”分类变量 ( TOP - TOP) 。 其中,就 职于非 一流高 校的
非一流学科平台的特聘教授有 287 名,而一流高校的一流
学科平台有 693 名。显然,在一流高校任职的特聘教授占
多数。
此外,考虑到特聘教授与任职高 校之间的母 校联系,
我们根据母校联系纽带的强弱设置 了分 类变 量 TIES。 数
据统计显示,超过一半(876 名)的特聘教授任职于本 科或
博士母校。其中,任职高校同时为本科和博士母校的特聘
教授有 438 名。这一方 面体 现了我国高 校师资的本 校学
缘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也说明母校联系是科研人员职
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第1期 李 峰,唐 莉:海外经历能否加速职业发展:以长江学者为例 ·195 ·
表3 变量定义及统计描述
Table 3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变量 变量定义 观察数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AGE 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年龄 1642 40. 9 3. 5 29 45
LEVEL 海外经历层次 1646 2. 4 1. 7 0 5
TYPE 海外经历类型 1642 3. 5 2. 0 0 6
SEX 男性为 1 1642 0. 9 0. 3 0 1
COHORT 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批次 1642 2 007. 8 5. 1 1999 2016
TIME_PHD 本科毕业到博士毕业间隔 2~4年为 1;5 ~ 8
年为 2;9 ~ 12 年为 3;13 年以上为 41546 2. 5 0. 7 1 4
ASIA_PACIFIC 亚太地区经历为 1 1642 0. 3 0. 5 0 1
NORTH_AMERICA 北美地区经历为 1 1642 0. 4 0. 5 0 1
EUROPE 欧洲地区经历为 1 1642 0. 3 0. 5 0 1
FIELDS 自然科学领域为 1;工程技术领域为 2;生命
医药领域为 31642 1. 9 0. 8 1 3
TOP - TOP
非一流高校非一流学科为 1;非一 流高校 一
流学科为 2;一流高校非一流学科为 3;一流
高校一流学科为 4
1642 3. 0 1. 1 1 4
TIES
未任职于本科和博士母校为 0;任职于本科
或博士 母 校 为 1; 任职于本科和博士母校
为2
1578 0. 8 0. 8 0 2
2 研究结果
由于被解释变量( AGE) 为零截断、计数型变量,且不
存在过度离散现象(over - dispersion),本文选择了零截断
泊松回归方法(zero - truncated Poisson regression) 。 如表 4
所示,模型 1和模型 2呈现了海外经历层次和类型的影响
的基础回归分析结果。模型 3和模型 4为控制了 其他个
体和组织因素后的回归分析结果。
2. 1 不同层次海外经历对职业成就时间的影响
根据表 4模型 3报告的发生率比值 IRR(incidence rate
ratio),在控制性别、入选批次、研究领域等干扰因素之后,特
聘教授拥有的海外经历层次与其获得职业成就的年龄紧密
相关。海外博后、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海归学者的入选年龄
均显著小于本土学者。而三者之中,在海外获得初级职称后
回国的学者在职业成就年龄上的优势最为明显。海外访问
经历和海外博士海归学者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平均年龄也
都略小于本土学者,但其影响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
2. 2 不同类别海外经历对职业成就时间的影响
模型 4的回归结果显示:全职海外经历对职业发展有
显著加速作用,且科研人 员拥有 的全职 海 外经历 类 型 越
多,其入选长江 学者计 划的 年龄则 越小。 IRR 数 值显示,
拥有全部三种全职海 外 经 历 (海 外 博 士、博 后 及 工作经
历)的海归学 者 ( TYPE = 3 ) 获得职业成就的时间最短。
而随着全职海外经历类型的减少,海归学者相较于本土学
者的优势也明显减弱。仅有海外博士后经历的海归学 者
与本土学者在入选人才计划年龄上的差距缩小为 2. 2% 。
此外,海外访问经历对职业成就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
虽然仅有海外访问经历的海归学者数量最多,但是他们入选
长江学者计划的年龄与本土学者相比无明显差异。通过比
较第一类(仅有海外博后经历)和第五类(海外博后 +海外访
学)的长江学者也可得出类似结论:相同的 IRR 值(0. 978),
说明两者在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年龄上优势相当。换言之,
对于同样拥有海外博士后经历的海归学者来说,额外的海外
访问经历并不能在缩短职业成就时间上带来附加红利。
控制变量方面,模型 3和模型 4结果一致:入选批次、
海外经历所在地、博士学位所花时长以及学科领域 对职业
成就时间的影响显著。海归学者与任职高校之间的母校联
系越强,越有可能在较小年龄取得特聘教授这一职业成就。
2. 3 不同层次高校及学科平台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层次高校和学科平台 上海 归和
本土学者的职业发展差异,本文 根据 “双一流”变量 (TOP
- TOP)定义的四个子样本集合对模型 3和模型 4的结论
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见表 5) 。 结果如下:
其一,海外访问经历对职业成就时间的影响结果具有
稳定性。不论何种高校和学科平台的组合,仅拥有海外博
士学历或海外访问经 历的 归国 人员 在入 选长 江学 者计 划
的年龄上与本土学者均无显著差异。
其二,全职海外经历对职业发展的加速效应因所在平
台不同呈现异质性。入职“双一 流”高校的海归学者(模
型8) 往往更快入选国家高 层次人才计 划;而在其 他层次
高校和学科平台上,仅有少数全职海外经历类型有助于缩
短科研人员的职业成就时间。以一流 高校 的非 一流学科
平台为例,只有同时拥有海外博士后和海外工作经历的学
·196 · 科 研 管 理2022 年
者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年龄显著小于本土学者,其他海归 学者的优势则不显著。
表4 海外经历层次和类型对职业成就年龄的回归结果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levels and
types of overseas experience on the awardees′ age in terms of career advancement
变量 模型 1
IRR B(S. E. )
模型 2
IRR B(S. E. )
模型 3
IRR B(S. E. )
模型 4
IRR B(S. E. )
LEVEL
1海外访问经历海归 0. 989 -0. 012(0. 006) 0. 992 - 0. 008(0. 008)
2海外博士海归 0. 980 - 0. 020(0. 009) ∗0. 986 - 0. 014(0. 010)
3海外博士后海归 0. 972 - 0. 028(0. 007) ∗∗∗ 0. 974 - 0. 026(0. 008) ∗∗
4初级职称海归 0. 958 - 0. 043(0. 010) ∗∗∗ 0. 956 - 0. 045(0. 011) ∗∗∗
5高级职称海归 0. 957 - 0. 044(0. 007) ∗∗∗ 0. 973 - 0. 028(0. 009) ∗∗
TYPE
1海外博后 0. 982 - 0. 019(0. 009) ∗0. 978 - 0. 022(0. 010) ∗
2海外(博后 +工作) 0. 965 -0. 036(0. 011) ∗∗ 0. 964 - 0. 037(0. 010) ∗∗∗
3海外(博士 +博后 +工作) 0. 946 -0. 055(0. 009) ∗∗∗ 0. 957 - 0. 044(0. 011) ∗∗∗
4海外访问经历 0. 989 - 0. 012(0. 006) 0. 991 - 0. 009(0. 008)
5海外(博后 +访问) 0. 971 -0. 030(0. 008) ∗∗∗ 0. 978 - 0. 023(0. 009) ∗
6其他海外经历 0. 967 - 0. 033(0. 007) ∗∗∗ 0. 973 - 0. 028(0. 009) ∗∗
SEX(男性 = 1) 1. 000 0. 000(0. 007) 1. 000 0. 001(0. 007)
COHORT 1. 007 0. 007 (0. 000) ∗∗∗1. 007 0. 007(0. 000)∗∗∗
TIME_PHD 1. 031 0. 031 (0. 003) ∗∗∗1. 032 0. 032(0. 003)∗∗∗
ASIA_PACIFIC 1. 019 0. 019 (0. 005) ∗∗∗1. 019 0. 019(0. 005)∗∗∗
NORTH_AMERICA 1. 008 0. 008(0. 005) 1. 009 0. 009(0. 005)
EUROPE 1. 017 0. 017 (0. 005) ∗∗ 1. 018 0. 018(0. 005) ∗∗∗
FIELDS 1. 009 0. 009 (0. 003) ∗∗∗1. 010 0. 010(0. 003)∗∗∗
TOP - TOP 1. 000 0. 000(0. 002) 1. 000 0. 000(0. 002)
TIES 0. 994 - 0. 006 (0. 002) ∗∗ 0. 992 - 0. 008(0. 002) ∗∗
观测值 1642 1642 1540 1540
Pseudo R20. 002 0. 002 0. 014 0. 014
注:TYPE 和LEVEL 的参考组为本土学者;表格中分别报告了发生率比值(IRR)、回归系数(B)和稳健标准误(S. E.) ;∗p<0. 05、∗∗p<0. 01、∗∗∗p<0. 001。
表5 不同层次高校及学科平台的稳健性检验
Table 5 Robustness tests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discipline platforms at different levels
变量
模型 5:非一流高校
非一流学科平台
观测值:259
模型 6:非一流高校
一流学科平台
观测值:125
模型 7:一流高校
非一流学科平台
观测值:510
模型 8:一流高校
一流学科平台
观测值:646
LEVEL
1海外访问经历海归 0. 980 1. 020 1. 004 0. 990
2海外博士海归 0. 968 0. 959 1. 004 0. 992
3海外博士后海归 0. 971 1. 006 1. 003 0. 957∗ ∗
4初级职称海归 0. 964 1. 007 0. 976 0. 942∗ ∗∗
5高级职称海归 0. 975 0. 958 0. 994 0. 964∗ ∗
TYPE
1海外博后 0. 991 1. 018 1. 001 0. 956∗ ∗
2海外(博后 +工作) 0. 989 0. 995 0. 957∗ ∗ 0. 965∗
3海外(博士 +博后 +工作) 0. 952 0. 915 ∗∗ 0. 975 0. 957∗∗
4海外访问经历 0. 978 1. 012 1. 002 0. 992
5海外(博后 +访问) 0. 973 1. 000 0. 993 0. 970∗
6其他海外经历 0. 945∗ ∗ 0. 956 1. 015 0. 959∗∗
注:回归方法和控制变量均和模型3 ~ 模型 4一致,表中仅报告了解释变量的 IRR 值和显著性标记;∗p<0. 05、∗∗p< 0. 01、∗∗∗p< 0. 001。
第1期 李 峰,唐 莉:海外经历能否加速职业发展:以长江学者为例 ·197 ·
3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近 20 年科学技术领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
研究对象,基于特聘教授的履历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和层
次的海外经历对科研人员取得职业成就时间的影响。结
果表明:①不同类型的海外经历对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影
响存在异质性。海外访问经历、海外博士教育均不能显著
加速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海外博士后经历、海外全 职工
作经历有助于加速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科研人员拥有的
全职海外经历种类越多,越有利于缩短职业成就时间。 ②
职业发展进程中海归学者的内部差异已大于本土与海归
学者之间的组间差异。职业初期回国的海归学者在职 业
发展上的优势最明显,比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的海归学者
更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③全 职海 外经 历对 科研
人员职业发展的加速效应主要体现在一流高校的一流学
科平台上,在其他层次的高校和学科平台上海归学者的职
业发展优势大都不 明显。囿于数 据本身 的局限 性 (比如
履历信息为二手截面数据、入选前行政职位等关键变量缺
失、限于科学技术领域、2018 年后最新入选的特聘教授信
息难以收集完整),该议题的研究及发现未来有待进一步
拓展、检验。即便如此,已有研究结果对我国高 层次 人才
政策制定与高校人才管理实践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政府应对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政策的效应进行系
统、科学的评估。作为 我国“人 才强国 ”战略的 重大举 措
之一,海外访问项目是本土科研人员获得海外经历和积累
跨国资本的重要路 径[ 20] ,但针对其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实
施效果的分析研究较为 缺乏。本文发 现,约 有 30% 的 特
聘教授通过海外访问 项目来 “镀金”,但 他 们入选 长江学
者计划的年龄与本土学者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这 一发
现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21 - 22] 。推测原因,一 方面可 能
是遴选机制问题,海外访问项目可能发挥了“负 向自 我选
择”效应,即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或科研能 力亟 待提 高的 科
研人员更主动争取从而更容易获得海外访问机会;另一方
面,由于海外访问经历时间短、缺少规划和考核,不利于科
研人员建立深入的国际合作网络,因此对跨国资本的积累
作用有限[23] 。
其次,从高校人才发展战略视角来说,人才 引进 应辩
证看待海外和本土博士的差距。过去十余年来,我国不少
高校在人才招聘实践中设置门槛,拥有海外博士学位(特
别是名校博士学位)的海归学者更受青睐。这一现象 近
来有所改观,但仍广泛存在。但从获得特聘教授称号的年
龄来看,海外博士和本土 博士 之间 并不 存在 明显 差距;高
质量的海外博士后训练和海外工作经历对科研人员职业
发展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海外博士教育经历。我 们的 研究
显示,只有当海外博士经历与其他全职海外经历(如博士
后、正式教职经历 等)同时具备时,海归学 者 的职业 成就
时间才能明显缩短。此外,本土博士也能通过海外博士后
等全职海 外 经历有效 积 累跨国资 本[24] 。与 本 土学者相
比,通过全职海外经历 “镀金”的本土 博士在 职业发 展速
度上体现出了明显优势。因此,高校人才引进不应以出身
论英雄:把海外博士学位 当成 唯一 的标 准或 必需的门槛,
而更应看重学者是否具备科研潜力。
再次,除了明星学者之外,高校也应重 视引 进职业 生
涯发展初期的海外学者。相对于资深海归学者 高昂的引
进成本,吸纳有 发展潜力 的年轻 海外学 者 性价比可 能 更
高。职业初期海归学者在海外接受了 系统 的科 研训练并
积累了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这种海外复合经历更有
助于缩短职业成就时间;同时,职业 初期 海归 学者的海外
经历时间适中,不仅建立了较强的国际合 作网 络,回国后
的适应问题也没有职业后期回国的学者突出[9] 。
最后,不同层次高校及学科平台应明确不同的人才定
位。海归学者在职业发展上的优势因 高校 及学 科平台层
次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以同样任职于国内一 流高校的
特聘教授为例,依托于一流学科平台的海归学者更容易脱
颖而出,他们中大多数比本土学者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职
业成就;而依托于非一流学科平台的海归学者却与本土学
者在职业发展速度上几乎没有差异。这很 大程 度上取决
于一流高校的一流学 科平 台与 高水 平海 归学 者的 双向 选
择和支持效应。从选择效应来看,高水平的海归学者更倾
向于入职一流高校的一流学科平台;而从支持 效应 来看,
一流高校的一流学科平台对海归学者的支持力度也最大。
选择和支持效应对非一流高校(或非一流学科平台)的人
才引进工作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非一 流高 校在 人才引进
时应明确定位,不应一味关注高层次海归 学者 的引进,而
是应该着眼于引进适合自身发展定位的各类人才;同时,
在重视人才甄别和引进工作的同时,也应加强 在留 才、用
才和育才方面的能力建设,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职业发展的
创新文化氛围和优良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晓轩,徐芳.延续人才计划模式抑或回归常态化市场机
制? ———关于新时代科 技人 才 政策的 思考 [ J] . 中国科
学院院刊, 2018, 33(4): 442 - 446.
LI Xiaoxuan, XU Fang. Continue talent - planning model or
return to normalized talent - market mechanism? ———Study
on S&T talent policy in new era [J] .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33(4): 442 - 446.
[2] 李峰.海归学者的跨国资本本土化及其效果评价研究
[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8( 2) : 26 - 33 .
LI Feng. A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of returnee scholars′
transnational capital and its effect evaluation [ J ]. Journal of
·198 · 科 研 管 理2022 年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18(2) : 26 - 33.
[3] 李潇潇,左玥,沈文钦.谁获得了精英大学的教职———基
于北大、清华 2011—2017 年新任教师的履历分析 [ J] . 中
国高教研究, 2018( 8) : 47 - 52 .
LI Xiaoxiao, ZUO Yue, SHEN Wenqin. Who got the academ⁃
ic jobs in the elite universities———A curriculum vita analysis
of new faculty members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
niversity in 2011 - 2017 [ J ].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
search, 2018(8) : 47 - 52.
[4] JONKERS K. Mobility, productivity, gender and career de⁃
velopment of Argentinean life scientists [J] . Research Evalu⁃
ation, 2011, 20(5): 411 - 421.
[5] LU X, MCINERNEY P B. Is it better to " Stand on Two
Boats" or " Sit on the Chinese Lap" ?: Examining the cultural
contingency of network structures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labor market [ J ] . Research Policy, 2016, 45
(10 ): 2125 - 2137.
[6] MULLER M, COWAN R, BARNARD H. On the value of for⁃
eign PhD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raining versus selection
effects in the case of South Africa [J]. Research Policy,
2018, 47(5): 886 - 900.
[7] 赵卫华.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职业成就比较———基于全
国博士质量调查的统计分析 [ J ]. 中 国高教研 究, 2010
(11 ): 47 - 50.
ZHAO Weihua. The career achievements comparison of the
Dr. Returnee & local doctoral graduates———Based on the na⁃
tional survey of doctor quality statistical analysis [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10(11) : 47 - 50.
[8] LI F, TANG L. Whe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meets local con⁃
nec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 [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
cy, 2019, 46(4): 518 - 529.
[9] LI F, DING J, SHEN W. Back on track: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ese returnee scholar performance in the reintegration process
[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9, 46(2): 184 -197.
[10] CHEN Q. Global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 academic mobility:
Th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academic returnees [ M ] . Singa⁃
pore: Springer, 2016.
[11] LAWSON C, SHIBAYAMA 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visits
and careers: An analysis of bioscience academics in Japan
[J]. Science & Public Policy, 2015, 42(5) : 690 - 710.
[12] 焦仁.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效显著 [J]. 中国高等
教育, 2006(9) : 06 - 07.
JIAO Ren. Chang Jiang Scholars Program has made remarka⁃
ble achievements [ J ] .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06 ( 9 ) :
06 - 07 .
[13] 李峰,吴蝶.高等教育背景如何影响不同学科科技人才成
长———以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 教 授为 例 [ J ]. 高等教育
研究, 2016(10) : 42 - 48.
LI Feng, WU Die. How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influ⁃
ence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alent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Taking Changjiang Scholars as an example
[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6( 10) : 42 - 48.
[14] 李志民.评上 “长江学者”有多 难? [ EB/ OL]. 2016, ht⁃
tp: / / www. cutech. edu. cn / cn/ zrzl / lzmz/ zrwjt / kj/ webinfo /
2016 / 12 / 1481850705599979. htm.
LI Zhimin. How hard to be recruited into the Changjiang Scholars
Program? [EB/ OL]. 2016, http:/ / www. cutech. edu. cn/ cn / zr⁃
zl/ lzmz/ zrwjt / kj/ webinfo/ 2016/ 12/ 1481850705599979. htm.
[15] 阎光才.学术生命周期与年龄作为政策的工具 [J]. 北 京
大学教育评论, 2016, 14(4): 124 - 138.
YAN Guangcai. Academic life cycle and age as a tool of policy
[J].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2016, 14 ( 4 ) :
124 - 138 .
[16] 程莹,张美云,俎媛媛.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
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8): 46 -54.
CHENG Ying, ZHANG Meiyun, ZU Yuanyuan. Statistical a⁃
nalysis of indicator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key higher edu⁃
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4( 8) : 46 - 54.
[17] 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等.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
查及评 估 指 标 构 建 [ J ] . 北京 大 学 教 育 评 论, 2009, 7
(4 ): 116 - 135.
CHEN Changgui, ZENG Manchao, WEN Dongmao, et al.
The survey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hina [J]. Peking University Educa⁃
tion Review, 2009, 7(4) : 116 - 135.
[18] YOUTIE J, ROGERS J, HEINZE T, et al. Career - based in⁃
fluences on scientific recogn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
rope: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curriculum vitae data [J].
Research Policy, 2013, 42 (8): 1341 - 1355.
[19] 周建中,闫昊,孙粒.我国科研人员职业生 涯成长轨迹 与
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9,40(10 ):126 - 141 .
ZHOU Jianzhong, YAN Hao, SUN Li. A study of career de⁃
velopment path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earchers in
China [ J] .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9 ,40 ( 10) :
126 - 141 .
[20 ] TANG L, CAO C, WANG Z, et al. Perspectives: Decoupling
in science and education: A collateral damage beyond deterio⁃
rating U. S. - China relations [ 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
cy, 2021, 1 - 5. Forthcoming.
[21] 杨芳娟,刘云,侯媛媛,等.中国高被引学者的跨国流动
特征和影响———基于论文的计量分析 [J]. 科学学与科学
技术管理, 2017, 38(9): 23 - 37.
YANG Fangjuan, LIU Yun, HOU Yuanyuan, et al. An anal⁃
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s of Chinese highly cited re⁃
searchers′ transnational mobility [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 T. , 2017, 38(9) : 23 - 37.
[22] 鲁晓,洪伟,何光喜.海归科学家的学术与创新:全国科
技工作者调查数据分析 [J].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2014,
12( 2) : 07 - 25.
第1期 李 峰,唐 莉:海外经历能否加速职业发展:以长江学者为例 ·199 ·
LU Xiao, HONG Wei, HE Guangxi. The academic and innova⁃
tion productivity of overseas returnee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J]. Fud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4, 12(2): 07 -25.
[23] 赵显通,彭安臣,刘绪.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现实困 境与
改革路径———基于 22 名教师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 [ J] .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4): 111 - 117.
ZHAO Xiantong, PENG Anchen, LIU Xu. The problems of u⁃
niversity teachers′ academic visiting abroad and solutions:
Based on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22 teachers
[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2018, 12
(4 ): 111 - 117.
[24] WOOLLEY R, TURPIN T, MARCEAU J, et al. Mobility
matters: Research training and network building in science
[J]. Comparative Technology Transfer & Society, 2008, 6
(3 ): 159 - 184.
Can overseas experience speed up career advanc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angjiang Scholar Program
Li Feng1, Tang Li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9, Jiangsu, 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talent war,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the highly - skilled is heatedly debated and re⁃
ceives growing attention from academia and policy makers. With the " Sending out and Attracting back" polic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omestically trained researchers go broad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central or regional government, university or for⁃
eign hosting institutions as visiting scientists, postdoc fellows, or joint doctoral students. The growing phenomen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er mobility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has made the demarcation line between returnees and locals increasingly
murky. Yet such heterogeneous impacts, if any, due to various types of overseas experi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cruiting in⁃
stitutions have not capture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the extant literature. To fill in some research gap, this study utilizes a novel vi⁃
tae dataset of Changjiang Distinguished Scholars (hereinafter CJS) to further explore this topic.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if⁃
ferent types and levels of overseas experiences on the speed of Chinese scholars′ career advancement moderated by recommending
universities′ status when CJS titles were awarded.
Our finding reveals heterogenous impact of overseas experience on the speed of Changjiang Scholars′ career advancement.
Overseas PhD training experience alone does not speed up scientists′ career progression. Only when overseas PhD training experi⁃
ence is combined with other types of overseas experience, the positive catalyst role of overseas experience can be observed. The
impact of temporary overseas experience is insignificant either.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ceteris paribus fulltime overseas experi⁃
ence speeds up scholars′ career advancement. Changjiang Scholars with more types of fulltime overseas experience tend to obtain
the prestigious title at younger ages holding the other confounding factors in the model constant. Established returnee scholars who
had got tenured abroad demonstrate slower career advancement than early - career returnee scholars. And finally, academic reputa⁃
tion of recommending universities matters. Scholars at dual first - class universities tend to be awarded with titles at younger ages.
This paper ends with a discussion of its implications on talents policies at both country and institution level. Our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extant visiting scholar programs may involve negative self - selection of researchers. Scholars encounter career
bottleneck period may be more likely to apply for and thus be selected into visiting scholar programs. Secondly, we argue at insti⁃
tutional level, the recruiting department should have a leveled playing field for applicants regardless where they got their Ph. D.
degrees. Thirdly, in addition to attract the established highly - skilled, Chinese universities may also consider how to bring in
early - career returnees with great potentials. In contrast with the high cost of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he established overseas
scholars, recruiting early - career overseas scholars seems more cost effective. Last but not least, we appeal that Chinese univer⁃
sities should adjust their talent recruiting policies according to institutional status of research excellenc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verseas experience; career advancement; high - end talent pro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