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uploaded by Shuaizhong Wang
Author content
All content in this area was uploaded by Shuaizhong Wang on Jul 19, 2021
Content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004 专栏:理念、方法与实践 ——“强结构”的建 筑设计思考 Column: C oncepts, Meth ods and Practic es - Reflect ions on“Stro ng Structur es”in Archite ctural Desig n
作者:
[
瑞士
]
约瑟夫
·
施瓦兹(
Joseph
SCHWARTZ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
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结构设计教席教
研室主任;施瓦兹工程咨询公司主
持结构师,创始人;
曹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
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后;阿尔托大学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客座科研员;
王帅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
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候选人,研究
助理。
DOI: 10.12285/jzs.20210602001
结构设计认知的革新与转变。近年来建筑师柳亦
春与结构师张准之间的成功合作,为这场革新作
出了良好的示范 ;“结构建筑学”等会议及学术杂
志的发表所引发的更深层的讨论,从本土的视角
回应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结构”思潮。为了进一
步推动这些启蒙式思考的发展,引发更广泛层面的
讨论,本期专栏特邀多位正在推动和践行“强结构”
理念的学者们,从理论到实践的多个维度介绍他
们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意图为中国当下建筑与结
构的思考转变添柴加火,引入新的核心动力。
专栏具体内容上,在理论层面对“强结构”
概念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历史性的讨论,并进一
步从建筑师与结构师合作的行会制度层面进行了
深入的分析。在方法论的层面,深入讨论了图解
静力学作为一种图示化、可操作的设计方法,如
何能推动实现“强结构”的建筑设计思考。在实
践层面,从合作的角度采访了中、日两国具有代
表性的建筑师与结构师的搭档,从他们的诸多实
践及合作经历中进一步探讨了结构设计的当前现
状与未来展望 ;基于法国建筑事务所
BRUTHER
的
访谈,剖析了他们对于结构的可塑性和多义性的
思考与相关实践 ;通过介绍巴西结构建筑师阿蒂
加斯(
Artigas
)的设计作品,从社会、历史、政
治等角度回溯和分析了其结构思考中的多重价值。
面对当今社会在全方面带来的更大更综合的
挑战,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更加开放。我们
希望“强结构”的探索就是迈向这一方向的第一
步——让被动的、内省式的结构设计转向更主动
的、更具兼容性的设计结构。如今“强结构”式
的实践已经在许多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中初露
锋芒,那么未来对于“强结构”的思考,能在科学、
技术和艺术的交互中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拭目以待。
导言
Introduction
[瑞士 ] 约瑟夫·施瓦兹 Joseph SCHWARTZ 曹婷 CAO Ting 王帅中 WANG Shuaizhong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领域中,我们往往将结构
的概念等同于承载建筑荷载的系统。但结构的概
念远不仅如此 :它不仅与建筑的过程,即“建造”
(
construction
)密切相关,同时还在表达一个复杂
的整体系统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
此,结构同时也在表示任何给定的整体与其部分
之间的组织或秩序关系。作为一种秩序模式,建
筑结构的潜在意义远远不仅限于其承重的含义 :
作为一种物理上的秩序表现,结构以其暴露或隐
匿的形式与内力间的耦合作为发生器,同样可以
塑造建筑的特征—— 这正是“强结构”(
Strong
Structures
)所追求的方向。
“强结构”
(Starke Strukturen - Strong Structures)
的概念最早在
2009
年瑞士杂志
Werk, Bauen
+
Wohnen
上提出,并迅速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此
后该杂志又陆续以“大跨度”(
Wide-spanning
)和
“建筑骨骼”(
Bones architecture
)为题延续了对它
的讨论。其衍生的概念也在诸如《合作—结构师
与工程师》等书籍和
“建筑的骨骼”
(
The Bones of
Architecture
)等展览中被广泛地传播,在欧洲引
领了一波“强结构”思考的热潮。
“强结构”概念的诞生是欧洲相关教学、实践
以及行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
建筑与结构融合的设计理念在当今全世界优秀的
建筑作品中一直都被贯彻始终 :无论是结构建筑
师弗雷
·
奥托(
Frei Otto
),若昂
·
维拉诺瓦
·
阿蒂
加斯(
João Vilanova Artigas
)等对于结构艺术性
的思考与关注,抑或是建筑与结构的设计搭档雷
姆
·
库哈斯(
Rem Koolhaas
)和塞西尔
·
巴尔蒙德(
Cecil
Balmond
),石上纯也和佐藤淳等之间的成功合作,
都是从各种角度在努力实现着“强结构”所追求
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目标。
当下的中国建筑界正在经历一场类似的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