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uploaded by Zhonghai Wu
Author content
All content in this area was uploaded by Zhonghai Wu on Mar 23, 2021
Content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第!" 卷 第 #期
!$%& 年%! 月
地质力学学报
’()*+,-(./0(1023,+425
6789!" +79#
:;<=!$%&
:(4!% $9%!$ &$ >?9@AAB 9%$$# C
##%#9!$%&9!"9$#9$&R 文章编号!%$$#F##%# "!$%&#$#F%%EDF%!
综合多频率地质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浅层结构
***以玉树活动断裂为例
张Y迪%"吴中海!"李家存E"刘绍堂%"王Y果%
"%=
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郑州U"%%&%&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D%&
E=
首都师范大学资 源 环境与旅 游 学院$北京%$$$UD#
基金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U%!U# & 中国 地 质 调 查 局项目"%!%!$%%%!$%#E$%!%!$%%U$$!%$% # & 河南 省 重点研发与推广
专项"%D!%$!E%$$$%$%&!%$!E%$$$%# &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U!$$$R# & 河南省社 会 科 学规划项目"! $%# S’’$%$#
作者简介!张迪"%&DRF# $ 男$博士 $讲 师 $主要从事三维信 息获取与地 质 应用 %0FQO@8!VPOBZT@%&DR!!DW%#E9<7Q
通讯 作 者 !李家存"%&RUF# $ 男$博士 $副教 授$主要从事遥感技术 应用与研 究%0FQO@8!8@?@O<MB W <BM9;TM9<B
收稿日期!!$%& F$"F!%&修回日期!!$%&F$&F$U &责任编辑!吴芳
引用格式!张迪$吴中 海$李家存$等=
综合多 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浅层结构+++ 以玉 树 活动断 裂为例’’(=地质力学学报$
!$%&$!" "## ! %%EDC
%%U& Y :(4!% $9%!$ &$ >?9@AAB 9%$$ #C
##%#9!$%&9!"9$#9$&R
i3,+/ :@$m)iP7BZPO@$-4’@O<MB$;IO8=_P ;O[ [8@<OI@7B 7KQM 8I@FKH;XM;B<J/]* OBI;BB OK7H@QOZ@B ZIP;APO887^AMNAMHKO<;K;OIMH;A@B IP;
hMAPM O<I@G;KOM8I’’(=’7MHB O87K/;7Q;<POB@<A$!$%&$!" "## ! %%ED C
%%U& Y :(4!% $9%!$ &$ >?=@AAB =%$ $#C
##%#9!$%&9!"9$#9$&R
摘Y要!地质雷达技术具有操作 性 强#分辨率高#探测深度深#对 地 表环境无破坏和可重复探
测等 特 点"在活断层探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为验证综合多中心频 率 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 断层
地下浅层结构效果"以民主村处发 育 的玉 树 活动断 裂 为 研究对象"采用!" 13V#%$$ 13V#!"$
13V
和"$$ 13V
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对活 断层浅层结构进行探测"并 与 探槽剖 面 进行 效果
对比!研究结果 表 明&低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 13V
和%$$ 13V%可获取大范围内深度
较深$约E! Q%的活 断层地 下 浅层结构 的整体形态"从雷达 图 像上 可识 别 出主断层 分 布范围#
断层倾向及地 下 浅层结构等’而中高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 13V
和"$$ 13V%则可获取
局部范围内深度较浅$约E Q%的地下浅层结构"尤其是 "$$ 13V
天线!探测结果与地表构造地
貌形态和探槽剖面地质构造一致"表明综合多中心频 率地质雷达天线探测玉 树 活动断 裂浅层结
构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活断层研究提 供 多尺度数 据及方法支持!
关键词!地质雷达’玉树活动断 裂 ’多中心频率天线’地下浅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U#’]#E% 文献标识码!,开放科学 "资源 服 务 #标识码 "(54:# !
./" *00%’,*.’#+ #$C&%.’I$-"O&"+,B !0- *+."++*
$#- ’C*!’+! ./" )/*%%#M )&D)&-$*," $"*.&-")’+
./" B&)/& *,.’L" $*&%.
i3,+/ :@
%$m)iP7BZPO@
!$-4’@O<MB E$-4)5PO7IOBZ
%$m,+/ /M7
%
"%>1*::%;%*+1#$#:I";#"%%&#";$5%" 0" 8" ’(#(-(%*+I" ;#"%%&#" ;$B2%";P2*- U"%%"&$5%"0"$12#"0 &
!>8"’(#(-(%*+4%*3%/20"#/’$12#"%’%9/07%3)*+4%*:*;#/0:</#%"/%’$6%#=#"; %$$$D% $12#" 0&
E>1*::%;%*+F%’*-&/%I"$#&*"3%"(0 "7 G*-&#’3$10L#(0:Z*&30:!"#$%&’#()$6%#=#"; %$$$UD $12#" 0#
第#期张Y迪$等!综合多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浅层结构+++ 以玉 树 活动断裂为例
*1234563!/H7MBT ];B;IHOI@BZ *OTOH"/]*#POA IP ; <POHO<I;H@AI@<A 7KAIH7BZ 7[;HON@8@IJ$P@ZP
H;A78MI@7B$T;;[ T;I;<I@7B T;[IP$B7TOQOZ;I7IP;AMHKO<;;BG@H7BQ;BIOBT H;[;OION8;T;I;<I@7B $A7@I@A
^@T;8JFMA;T @B O<I@G;KOM8IT;I;<I@7B=4B 7HT;HI7OAA;AAIP;;KK;<IA7K/]* K7H@QOZ@BZIP; APO887^
AMNAMHKO<;Z;7Q;IHJ@B O<I@G;KOM8I
$IP;!" 13V$%$$ 13V$!"$ 13VOBT "$$ 13V/]* KH;XM;B<J
OBI;BBO^;H;K@HAI8J<7BTM<I;T 7B IP;1@BVPM A@I;7KIP;hMAPM O<I@G;KOM8IV7B;K7HIP;KOM8IT;I;<I@BZ=
17H;7G;H$IP;QM8I@FKH;XM;B<J/]* [H7K@8;A^;H;<7Q[OH;T ^@IP IP;IPH;;IH;B<P A;<I@7B$^P@<P ^;H;
;d<OGOI;T NJIP;[H;G@7MAH;A;OH<P;A=_P;H;A;OH<P H;AM8IAAP7^IPOI!IP;87^/]*KH;XM;B<@;A"!" 13V
OBT %$$ 13V#^;H;O[[8@;T I7T;8@B;OI;OB ;d<;88;BIZ;B;HO8G@;^7KT;K7HQOI@7B V7B;AOIOQM<P ^@T;H
OH;OOBT ZH;OI;HT;[IP "M[ I7E! Q#=_P;T@AIH@NMI@7B OBT IP;T@H;<I@7B 7KIP;O<I@G;KOM8IOBT IP;P7HAI
AIHM <IMH;<OB N;T;TM<;T 7B IP;/]* [H7K@8;A=_P;P@ZP /]* KH;XM;B<@;A"!"$ 13VOBT "$$ 13V#
[H7G@T;T Q7H;T;IO@8;T OBO8JA@A7KIP;APO887^AMNAMHKO<;Z;7Q;IHJ^@IP@B E QT;[IP=_P;/]*H;AM8IAOH;
<7BA@AI;BI^@IP IP;AMHKO<;Q7H[P787ZJOBT IH;B<P ^O88$OBT IP;H;AM8IAP7^ IPOIQM8I@FKH;XM;B<J/]*
OBI;BBO@AGO8MON8;K7H@QOZ@BZ IP;APO887^ AMNAMHKO<;Z;7Q;IHJ7KIP;hMAPM O<@G;KOM8I$OBT O8A7
[H7G@T;QM8I@FA<O8;TOIOOBT Q;IP7T K7HO<I@G;KOM8IAIMTJ=
789 :;4<2!/]*&IP;hMAPM O<I@G;KOM8I&QM8I@FKH;XM;B<JOBI;BBO&AMNAMHKO<;Z;7Q;IHJ
$Y引言
由于受 外 界 自 然动 力 和 人类生产与 生 活 活 动
影响较小$活断层 地 下 浅层结构最大程度上保留
了断层长期 以 来的活动信息’%F!($可初步恢复区域
内所发生的古地震事件$更加全面地揭示区域内
大地震的活动过 程 *特征与规律$为定量研究地
震重复周期和危险性评价 提 供 重 要 的 理论和数据
支持’EFU (%因此$地下浅层结构探测对活断层 的 综
合探测与研 究 具有重 要 的 意 义 %受地 下 媒介复 杂
构造及探测方 法 的制约$断层浅层结构的研究不
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落后于针对断层 地 表 部 分 所
开展的 研 究 %最经典的断层浅层结构探测方 法 为
槽探技术$虽然可 以 直观揭示古地震 序 列及构 造
形态$为活断层的地震复发间隔提供参 考$但受
制于较小的观 测 区域*探槽点开挖和数据编绘过
程中繁重 的 工作 量 *昂贵的经济成本以及对地 表
环境的破坏性$此方 法 野外适用性有限$难以 实
现重复性探测’"(%此外$近年来$尽 管 一些地 球
物理技术 "地震波勘探技 术 ’#FR(*电法仪’DF&(和磁
法仪’%$(等#被广泛应用于断层浅层结构 的 探测$
但这些方法 在不 同 程 度 上 受 制于复杂的操作步骤*
探测精度和对地 表 环境影 响 等因素$对断层地下
浅层结构探测的适用性有限%与其 它 地 球 物 理技
术相比$不论在数据采 集 方 法*效率以及数据处
理上’%%F%!($还是数据质量方面’% EF%U($地 质 雷达技
术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查阅国内 外 文献$目前地质雷达技 术 在活断
层探测上的 研 究 主 要 集中 在 以 下 四个方向!"隐
伏断层探测方 法 ’%"F%# (及活动 性 评价’%R F%D (&#古地
震研 究中 在 地 貌标志不明显或湮没区的最佳探槽
点的选择’% &F!$(&$断层 的 雷达波响应 特 征’!% F!! (及
图像解译方 法’!E(&%断层浅层三维结构探测方
法’!UF!"(及可视化 研 究 ’!# F!R (%相 对 国外研 究$国内
将地质雷达应 用 于活断层探测上的研究尚处于初
步阶段$大部 分 研 究 集中 在 验 证性’!DF!&(及定性描
述方面’E$FE%($具有较大 的 发展潜力’% $$%! $%#(%玉 树
活动断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环 境 恶劣$传
统浅层结构探测方 法 "如探槽等#不 仅 费时*费
力$经济成本较高$而 且 容易破坏非常脆弱的高
原生态环境%地 质 雷达技 术 的出现$为玉 树 活动
断裂地 下 浅层结构 的 探测提 供 新的技 术 手段$但
目前将地 质 雷达技 术 应 用 于玉 树 活动断 裂 地 下 浅
部结构探测的 研 究 比较缺乏$基本处于空 白 阶段$
且多是采用单一中心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
层浅层结构%
在!$%" 年初步验证应 用 地 质 雷达""$$ 13V#
探测玉 树 活动断 裂 地 下 浅层结构有效性的基础
上’%D($文章选择玉 树 活动断 裂 上民主村处断裂活
动形成的槽状地貌为研究对象$对综合!" 13V*
%$$ 13V*!"$ 13V
和"$$ 13V
中心频率的地 质 雷
达天线探测活断层地下浅层结构方 法 进 行 研 究$
比较断层 在 不 同 中心频率天线地 质 雷达 图 像上的
&E%%
地质力学学报YPII[!>>?7MHBO89Z;7Q;<P9O<9<B !$%&
电磁波响应 特 征并 解 译雷达 图 像$结合地表地貌
形态和探槽剖面$验证综合 多 中心频率地 质 雷达
天线探测活断层 地 下 浅层结构 的 效果$为 以 后利
用多频率地质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提供方法参考%
%Y地质雷达工作原理
地 质 雷达"/H7MBT ];B;IHOI@BZ*OTOH$/]*# $
又称探地雷达$是一种快速*高效*无损地获取
地下空 间 分布形态和介质内 部 构 造 的 近地表地球
物理 探 测技 术$具有操作性强*探测范围大*分
辨率高*图像直观以及可 重 复探测等优点$被广
泛应 用 于考古*建筑及道路检测*地 质 勘察*冰
川探测 等 领域%地 质 雷达系统主要有收发共置天
线对反射测量*宽角反射测量和透射测量三类测
量方式$目前 大 多数商用地 质 雷达系统主 要 采用
收发共置天线对的反射测量方式$即发射天线和
接收天线以固定的间隔沿测线同步移动’E!FEE(%数
据采集过 程 中$发射天线按照不同触发方式向地
下发射高频脉冲的电磁波$当电磁波遇到电性差
异较大 的 目标体或界 面 时会发生反射$回波信 号
被地面上的接收天线接收并经过重采样*整形和
放大等 后 处 理后$以二维时间剖面 图 的形式 显 示
出来$根据电磁波反射波的波形*时频和振幅特
征等可 实 现 对 地 下 浅层空 间 结构 的 有效探测$地
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图%Y 地 质雷达工作原理示意图
.@Z9%Y _P;[H@B<@[8;7KZH7MBT [;B;IHOI@BZHOTOH
!Y研究区地质概况
玉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区域$
平均海拔U!$$ Q以上$地貌受高原构造活动控制$
地形 起 伏较大$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以较大 的
断层槽地 为 主 $地 质 构 造 复 杂 多样’EU(%区域内新
构造地貌明显$沿玉树 活动断裂发育有拉分C
断陷
盆地*水系错断*山脉错断*河流阶地等反映其
几何 学 和 运动学典型的地质C
地貌标志’E"FE#(%甘孜
C
玉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部川滇菱形 块体重要边
界断裂$属于东亚巨型反5弧 形 构造体系的组成部
分’ER($而玉 树 活动断 裂 是其重要的分支 断 裂 $全
长约 %"$ \Q$总体走向呈%!$ jc%E$j$以左旋走滑
为主$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强烈’E DFE&(%据历史及
已有地震记 录 $在玉树地区附近曾至少发生 过 E次
?#9" 级及以上的地震!%RED 年的青海玉树西北 的
?#9" 级地震"关于此次地震的位置和强度$目前
学界还 存 在争议#’U$($%D&# 年的四川石渠县洛须
的?R9$ 级地震’U%(和!$%$ 年 的 玉 树 ?R9% 级地
震’U!(%综合遥感解译和地表调 查 结 果 $玉 树 活动
断裂主 要 由当江断 裂 带*结古C
结隆 断 裂 带和巴塘
乡断裂带三条主干断 裂 以及夹杂其间的多条次 级
断裂所组成’UEFUU("图!# %
文章选择的数据采 集 点位于玉 树 县结古镇附
近的山麓上"+E!9&DD!j$0	&&&Dj$海拔约为
ER&$ Q# " 图!# $ 属 于 玉 树 活动断 裂 分支 断 裂 结
古C
结隆断 裂 上的一 部 分 $地貌上具体 表 现为断 裂
活动形成的槽状地貌$南北两侧存在明显的高度
为!$ cE$ <Q 的断层陡坎$从地 貌形迹上可推断出
活断层.
%和.
!走向及 分 布 区 域"图E# % 整个区
域内地面比较平坦$非常适合地质 雷达 探 测实 验 $
且研究 点 东侧遗留有已有学者研究开挖的探槽$
可与地 质 雷达 探 测图像 进 行 对比验证$整体 地 貌
如图E%为验证多中心频率地质雷达天线在玉 树 活
动断裂地 下 浅层结构上的探测效果$可尝试采用
!" 13V*%$$ 13V*!"$ 13V
和"$$ 13V
中心频率
的地质雷达天线对活断层地下浅层结构进 行 探测$
$U%%
第#期张Y迪$等!综合多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浅层结构+++ 以玉 树 活动断裂为例
YY
图!Y 研 究区地质概况
.@Z9!Y /;787Z@<O8AMHG;J7KIP;hMAPM O<I@G;KOM8IV7B;
图EY 研究点地貌概况及/]*测线剖 面
.@Z9EY /;7Q7H[P787Z@<7G;HG@;^7KIP;AIMTJOH;OOBT IP;/]*AMHG;J8@B;A
同时也可 为 进一步深入认识玉 树 断 裂 的活动性质
与特征提 供 新的数据和研究思路%
EY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A>?@ 数据采集方法
电磁波的探测深 度 与 天 线中心频率和地下媒
介的介电常数密 切 相关$当地下媒介确定时$高
频率天线可获取较高分辨率的地下图像$但电磁
波穿透能 力 较弱$探测深 度 较浅&而中低频率天
线的电磁波穿透能 力 较强$其探测深 度 较深$但
其图像的分辨率较低%研 究 选择瑞典1,-, 公司
生产的*,1,2系列地质雷达系统$采用中心频率
!" 13V*%$$ 13V超强地面耦合天线"*7MZP
_;HHO@B ,BI;BBOA$*_,#和!"$ 13V*"$$ 13V
屏
蔽天线垂 直 于断 裂 走向以获取不 同 深 度 *不同分
辨率的地 下 浅层图像%野外踏勘和 地 貌调 查 后$
根据现场地形条 件 及探测区域范围布置合适的 地
%U%%
地质力学学报YPII[!>>?7MHBO89Z;7Q;<P9O<9<B !$%&
质雷达测线"图E# % 首先$采用中心频率!" 13V
*_,天线获取探测区域大范围*深 度 较深的地下
浅层结构的整体形态"图E测线%# $ 结合地 表 地
貌现场解译图像并识别出电磁波异常区域$然 后
选择中心频率%$$ 13V*_,*!"$ 13V
和"$$ 13V
的天线对!" 13V
地质雷达 图像上电磁波异 常 区 域
进行重复扫描"图E测线!*E*U# $ 以获取电磁
波 异常 区 域的高分辨率图像$不 同 中心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的采集参数及二维剖面的位置如表%%采
用高中低频天线相结合的探测方 法 $既实现了活
断层 地下 浅层结构 的 多尺度 成 像$又可获取 断 层
浅部不同深度的几何形态%
表%Y 地质雷 达剖面位 置 及天线采集参数
_ON8;%Y_P;87<OI@7B OB T O<XM@A@I@7B [OHOQ;I;HA7KT@KK;H;BI/]* OBI;BBOA
/]*测线
剖面
开始位置
经度>
维度
结束位置
经度>
维度
剖面长度>
Q天线类型天线频率>
13V
道间 距>
Q
时间窗口>
纳秒
测线% E!9&DR%j>	&&&$j E!9&DD#j>	&&&Dj %U$ *_, !" $9E %R"$
测线! E!9&DR&j>	&&&Ej E!9&DDEj>&R9$$$$j R% *_, %$$ $9% ""E
测线E E!9&DR&j>	&&&Ej E!9&DDEj>&R9$$$$j R% 屏蔽天线!"$ $9$" %#$
测线U E!9&DR&j>	&&&Ej E!9&DDEj>&R9$$$$j R% 屏蔽天线"$$ $9$! D$
YY地质雷达系统主 要 有测距轮触发*时间触发*
点测三种数据采集方式$不同中心频率天线的数据
采集方式也不相同%由于*_,天线探测原理及 特
点$野外数据采集中主要采用时间触发或点测方式
"图UO# $ 而!"$ 13V
和"$$ 13V
屏蔽天线则是通过
高精度的测距轮触发地质雷达主机系统的方式进 行
数据采集 "图UN# % 此外$数据采 集 过 程 中$采用
地质雷达天线与差分*_gF:/]5 同步采集的方式以
实时获取地质 雷达 图 像精确的位置信息$数据采 集
软件与/]5 之间的数据通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串口
或)5S实现的$精确位置信息主要应用于地质雷达
图像的定位和后期地形校正处理%
图UY 不同中心频 率地质雷达天线的数据采集方 式
.@Z9UY :OIOO<XM@A@I@7B 7KT@KK;H;BIKH;XM;B<J/]*OBI;BBOA
A>=@ 数据处理方法
地质雷达在数据采 集 过 程 中易受数据采 集 区
域条件 "地形*土壤性质 *电磁场干扰等# $ 系统
配置"天线中心频率*道间距*采样频率*天线
极化方向等#和测量方式等因素影 响 $使雷达 图
像上干扰波"信 号 振铃*多次散射波 及 绕射等#
较多$从而增加了雷达图像上目标信息 识 别和解
译的难度’E!FEE(%为提高地 质 雷达图像的信噪比$
数据解译之前需压制干扰信 号 $故研 究 选择商业
软件*;K8;dm R9! 进行雷达 图 像的后处理$具体 流
程如图"%整理并编辑原始地 质 雷达数据以剔除数
据中的废道及无效数据&解震荡滤波是消除数据
中的直流偏移*延迟震荡和低频信 号 拖尾&去地
面波处理可去除电磁波在空气 中 传播的直达波以
提高定 位 精度&自动增益处理主要是减少地 质 雷
达深部信 号 的衰减效应$从而增强后视信 号 的 可
!U%%
第#期张Y迪$等!综合多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浅层结构+++ 以玉 树 活动断裂为例
视化效果&背景滤波处理则是压制背景噪声和 水
平干扰信 号 &带通滤波是根 据 不 同 中心频率天线
选择合适的低 通 和高通截止 频 率以压制数据中 的
噪声&图像平滑处理则是整体抑制雷达 图 像上的
背景噪声并去除天线振铃信 号 %在确定 电 磁波平
均传播速 度 的 前 提下$通过时深转 换 可估算 出 电
磁波的探测深 度%地形校正$又称高度静校正$
主要是竖直方向上采用时间移位原理消除地形因
素对雷达 图 像影响$恢复地下浅层真实结构%
图"Y /]*图像处理流程
.@Z9"Y .87^<P OHI7K/]*TOIO[H7<;AA@BZ
UY探测结果
E>?@ 断层雷达波 响 应特征
断裂带 内 或断层面附近的介质与周 围 介质 的
结构和组分存在较大差异$使二 者 具 有足够的介
电常数梯度$这 为 地 质 雷达 探 测并识别断层提 供
了理论基础’E%(%当地质雷达天线经过活断层时$
雷达图像上的电磁波反射波的波形*时频和振幅
特征等都会发生明显变化%结合国内 外 学者已 有
的研究成果$断层及其附近介质 在 地 质 雷达 图 像
上的雷达波响应 特 征可总结如下’!$$! EF! U$!R $U"FU#(!
"受活断层作 用 $断 裂 带或断层面附 近 的地层会
发生扭曲*中断或错断$在地质雷达 图 像上主 要
表现为连续的电磁波同相轴发生错位*中断或错
断&#断层两侧介质 的 电性差异较大$存在电磁
波反射强度较弱的双曲线绕射或多次波反射现象&
$与周 围 介质相比$活断层区域内的电磁波反射
波的能量强弱*波形特征都会发生明显变化%
E>=@ 地质雷达图像 解 译 结果
处理后的!" 13V
的地质雷达二维剖面如图#O
所示$水平方向表示测距轮记 录 的水平距离$图
像上的左侧 数 轴 代表电磁波 到 达地 下 介质并反射
回来的传播时间$右侧数轴表示电磁波在地下介
质中的探测深 度 %处理后的二维剖面上的最大探
测深度约为E! Q$图像上电磁波反射强度及波形
特征差异明显$根 据 电磁波强度和波形特征变化
比较容易识别出电磁波 异 常 区 域%二维剖面以 水
平距离约RD Q为界线$南 侧 区域内"水平距离为
$ cRD Q#电磁波反射能量较强且一 直延伸到深部
区域$说明此区域内介质组 分 相 对 单一 且 分 布 比
较均匀%北侧区域内"水平距离为RD c%U$ Q#电
磁波反射强度较弱且能量分布不均匀$上 部 区 域
内"深度为$ c%! Q#电磁波反射强度较强$下部
区域电磁波反射强度相 对 较弱%另外$在 水 平距
离RU c%U$ Q之间电磁波的反射强度随着水平距离
的改变也发生变化$此区域两侧为电磁波低能量
反射区$中间存在一电磁波高能量反射区$说明
此区域内介质组 分 差异较大且 分 布 不 均 匀$可 能
为活断层经过 区 域%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电磁
波反射波能量强弱和波形特征在 水 平距离约RU Q
和%!$ Q 处的变化最为明显$其 中 $水平距离为
RU c&D Q*深 度 为$ c%! Q范围内电磁波反射强度
较强且电磁波 异 常 区 域 呈 浅部大深 部 小的形态分
布&而在水平距离%!$ Q处电磁波反射波同 相轴发
生错断$南 侧 电磁波反射波 同 相轴倾斜朝上$北
侧电磁波反射波 同 相轴倾斜朝下%综上所述$根
据电磁波反射波能量及波形特征变化$可推 断 水
平距离为RU c%!$ Q的电磁波异常区域为活断层经
过区域且呈浅部大深 部 小的形态分 布 $在 水 平距
离约RU Q*&D Q 和%U$ Q 处的电磁波高能量反射
区和低能量反射区的分界处存在断层.
%$.
!和.
E$
依据分界区域电磁波反射强弱及 波 形特征的变化
可进一步推 断出 断 层 的 深 部 位置及大 致 走向"图
#O# % 此外$水平距离约RU Q和%!$ Q处的电磁波
异常区域位置"图#O
上两黑色点画线区域#与地
质雷达天线经过南 侧 和 北 侧断层陡坎的 地 面位置
相一致"如图E测线%上RU c%! $ Q 之间区域# $
进一步证实了水平距离为RU c%!$ Q 的地 下 浅层形
态与地 表 槽型地貌相一致$也证实了雷达 图 像上
断层.
%和.
!解译的正确性%
利用!" 13V
的地质雷达天线获取大范围*深
度较深的断层 地 下 浅层结构后$采用%$$ 13V*
!"$ 13V
和"$$ 13V
的地质 雷达天线对南北断层陡
坎之间的槽状地貌区域进行高精度 成 像扫描"如
图E上测线!*E*U# $ 三种不 同 中心频率的地质
雷达图像效果如图#N +#T $黑色点画线"水平距
离约& Q和"R Q处#代表 地 质雷达天线经过南北
测断层陡坎的 地 面位置"图E测线!*E*U上为
& c"D Q# % 结合!" 13V
的地质雷达 图 像解译结果
与地面上南北侧的断层陡坎位置$依据电磁波反
射强度及 波 形特征的变化$在图#N+#T 可以 明显
EU%%
地质力学学报YPII[!>>?7MHBO89Z;7Q;<P9O<9<B !$%&
YY
图#Y!" 13V#%$$ 13V#!"$ 13V
和"$$ 13V
二维剖面图
.@Z9#Y _P;!: [H7K@8;A7K!" 13V"%$$ 13V"!"$ 13VOBT "$$ 13V
识别出水平距离为& c"R Q处存在电磁波 异 常 区 域
以及断层.
%*.
!和.
E的位置及大致走向$这与
!" 13V
图像上解译结果 以及地表槽型地貌相一致$
尤其是在 %$$ 13V
和"$$ 13V
的地质雷达图像上%
UU%%
第#期张Y迪$等!综合多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浅层结构+++ 以玉 树 活动断裂为例
与!" 13V
图像相比$在%$$ 13V
的地质雷达图 像
将槽状地貌地下深 度 约%U Q 的结构清晰反映出来$
依据电磁波能量强弱的剧烈变化可明显识别出 断
层.
%*.
!的位置及走向%相 对 于 中低频率地 质 雷
达天线$高频率"$$ 13V
的地质雷达 图 像获取了
高分辨率的深度约!9" Q以内的地下结构$不 仅 清
晰分辨出断层.
%*.
!和.
E的位置及走向$而且将
水平距离为& c" R Q 范围内以及水平距离为"R c
#& Q
范围内的电磁波异常区域内部结构清晰反映
出来%以断层.
E为界限$水平距离为& c"R Q 范
围内的电磁波异常区南 侧 区域的电磁波反射波能
量较强$自地面到深度 约!9" Q 深度内反射强度比
较均匀$而北侧部分以蓝色虚线为界线$地面到
深度约% Q 范围内电磁波反射波能量较强$下部范
围内电磁波反射波强度较弱$根 据 电磁波强度变
化$可推断蓝色虚线处为明显层位%与图像上其
它电磁波 异常 区 域相比$水平距离为"R c# & Q 范
围内的电磁波异常区域内自上 部 到 下部电磁波反
射波强度较强$电磁波波形混乱且 同 相轴连续性
较差$推 断 此处介质与周围介质介电常数差异较
大$此处电磁波异常 基本与% $$ 13V*!"$ 13V
上
一致%
E>A@ 探槽剖面
为检验多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 的 效
果$选择"$$ 13V
的 地 质 雷达二维解译图像与位
于北侧断层陡坎处的探槽剖面"西壁#进 行 对比
"图R# % 探槽位置如图E探槽剖面揭示的地质构造
与!" 13V*%$$ 13V*!"$ 13V
和"$$ 13V
的地质
雷达图像上水平距离约% !$ Q 处和"R Q 处的断层
.
%位置处地 质 结构 基 本相一致%探槽剖面 自 上 而
下主要由表土层$沉积层"震间#残积层*和灰
岩等组成$中间为断层经过 区 域$根 据 地貌及剖
面判断 .
%为走滑伴有正断成 分 的断层$如图RN %
断层陡坎下部存在不 同期历史地震形成的崩积楔$
其内部结构清晰$靠近断层底部为团块的粗碎屑$
远离断面和上 部$粒度渐 小$颗粒层面 变 化倾向
崩塌方向$反映了地震发生和刚发生后 断 面陡坎
物质崩 塌 形成的堆 积 形态%上 部 深 黄色物质为最
新一次地震形成的坡积物%为了 分 析不同岩层及
构 造 特征的雷达波响应 特 征$将探槽剖面与
"$$ 13V
地质雷达剖面 解译结果进行对比%探槽剖
面上断层.
%北侧槽形区域主要为断层活动形成的
沉积层$成 分 主要以黏土为 主$介质结构单一 且
分布相 对 比较均匀$在雷达 图 像上表现为电磁波
反射波能量较强$波形比较混乱$反射波的同相
轴连续性较 差 $根 据 电磁波反射波强度变化区域
即为两不同介质 层 位的分界处"图R O
上蓝色实线
和绿色实线# % 以蓝色和绿色虚线为界限$自地面
到浅部依次存在三种不 同 地层单元$其 中 $蓝色
层位代表 表 土层 和 沉积层 的 分界$绿色层位表示
沉积层与深部介质层的界限%由于 探 槽深度有限$
只能揭示出地 质 雷达剖面上的 表 土层 和 沉积层%
探槽剖面上断层.
%南 侧 上 部 为坡积物$下部为灰
岩$覆盖在灰岩上部的橘红色物 质 为 坡积物$与
灰岩物 性 差异较大$因此在雷达图像上两物质的
电磁波反射强度 不 同 $电磁波反射波能量强弱分
界线对应于 探 槽剖面上两不 同 物 质 单 元层位的分
界处"图RO
和RN 上的黑色层位# % 由于灰岩 与 坡
积物*黏土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大$因此在雷达 图
像上表现为高能量反射的电磁波 区 域$且 一 直延
伸到深部$这与探槽剖面 相 一致%活断层经过 区
域内的 物质 组 分 复 杂 且 与 两边 介 质 的 介电常数存
在较大差异$导致电磁波反射波在此处 发 生 了 明
显变化$在 地 质 雷达 图 像上主 要 表 现为弱反射强
度电磁波区%由于断层内 部 结构比较复 杂 $在 地
质雷达 图 像无法清晰识别出 断 层区域内的崩积楔
的内部结构$但" $$ 13V
地 质 雷达天线可将活动
断层地下浅层结构反映出来$包 括 断层 的 位置*
走向和 层 位等信息$而 且 其探测的范围和深 度 远
远大于 探 槽剖面$在玉 树 活动断裂研究中可替代
探槽获取断层地下浅层结构%
"Y 讨论
由于受玉 树 活动断 裂 民主村处浅地 下 高导电
性介质"黏土#和高含水等因素影 响 $地 质 雷达
天线发射的电磁波在传播过 程 中能量衰减较快$
使!" 13V*%$$ 13V*!"$ 13V
和"$$ 13V
的地质
雷达天线的实际探测深 度为! cE! Q$这远 远 低于
各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的理论探测深 度%一般地$
高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的探测效果要优于低频天线
探测效果$但在玉 树 活动断裂 民主村处的探测中$
低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表现出较好的探测效果$尤
其是 !" 13V
天线$不仅可清晰识别出水平距离为
RU c%!$ Q 处深度约E ! Q的电磁波 异 常区域$根据
电磁波反射强度和特征变化可 推 断 出 存在断层.
%*
"U%%
地质力学学报YPII[!>>?7MHBO89Z;7Q;<P9O<9<B !$%&
YY
图RY"$$ 13V
地质雷达剖面与探槽剖面图 "南 侧 断层陡坎#
.@Z9RY _P;"$$ 13V/]* [H7K@8;OBT IP;IH;B<P ^O887KIP;KOM8IA<OH[ @B IP;A7MIP 7KIP;AIMTJA@I;
.
!和.
E以及断层位置及大致走向$还依据区域内
电磁波 异 常 形态进一步推 断 出 断 层内 部 构 造%在
玉树活动断裂民主村处 低 中心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
的探测效果优于 高 中心频率$这 可 能 是 由于 高 频
率的 地质 雷达天线易受地下浅层中粗碎石和砾石
等干扰而产生电磁波能量散射$从而影 响 到地 质
雷达的探测深度及效果$而低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
的分辨率较低$电磁波长较长$最大程 度 上 减少
了地 下 浅层介质 的 干扰%因此$!"$ 13V和
"$$ 13V
地质雷达 图 像虽然可获取高分辨率的探测
剖面$但只能小范围内的浅层 的 地 下 结构反映出
来$如图#T 上仅能识别出 断层区域的 北 侧边 界 和
! Q以内的 地 下浅层结构%
综合多频率天线地 质 雷达 图 像可 以 明显提高
雷达图像解译的准 确 性$低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可
获取大范围内活断层 地 下 浅层结构 的 整体形态$
这为高频率地 质 雷达 图 像的正确解译提 供 了数据
基础$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频率地 质 雷达 图 像解
译的不确定性$而高频率地 质 雷达 图 像获取的局
部高分辨图像 又 进 一步为低频率雷达 图 像解译提
供支持%因此$综合 多 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的组合
探测方 法 可 克 服单一频率天线的缺点$获取不 同
深度*不同分 辨率的断层地下浅部结构图像$为
研究活动性质与 特 征提 供 多尺度的数据%针对玉
树地区地 质 状况及民主村探测效果$利用地 质 雷
达技术探测玉 树 活动断 裂 地 下 浅层结构时$建议
优先选择!" 13V
和"$$ 13V
的地质 雷达天线%
#Y结论
文章以民主村处 发 育的玉 树 活动断 裂 为研究
对象$克服了传 统 探槽技 术 探测范围*深度有限
和对地 表 环 境 破坏的缺点$综合 多 频率地 质 雷达
天线获取了不同深度*不 同 分 辨率的地下浅层结
#U%%
第#期张Y迪$等!综合多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浅层结构+++ 以玉 树 活动断裂为例
构图像$解译 结 果 与探槽剖面进 行 对比$验证了
综合多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 地 下 浅层结
构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取得以 下 初步认识!
"%#在民主村处低中心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的
探测效果优于 高 中心频率天线$根 据 电磁波反射
强度和特征变化可推 断 出存在断层.
%*.
!和.
E以
及断层位置及大 致 走向$还可进一步推断出深 度
约E! Q内地下 断层浅层结构%
"!#采用多频率地质 雷达天线相互组合方式$
不仅克服了单一频率天线的缺点$而 且 一 定程 度
上提高了地 质 雷达 图 像解译的准 确 性%经研 究 初
步实现 多 中心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在玉 树 活动断 裂
民主村处典型地貌处的应 用 $此方 法 可推广到 整
条玉树活动断 裂 地 下 结构 的 探测$也为 以 后利用
地 质 雷达技术探测活断层浅部结构提 供 了方 法
参考%
参考文 献 >*;K;H;B<;A
’%(Y邓起东$陈立春$冉勇康=
活动构造定量研 究 与应用 ’’(=
地学前缘$!$$U$%% "U# ! EDEFE&!=
:0+/ L@T7B Z$230+ -@<PMB$*,+ h7BZ\OBZ=LMOBI@IOI@G;
AIMT@;AOBT O[[8@<OI@7BA7KO<I@G;I;<I7B@<A’’(=0OHIP 5<@;B<;
.H7BI@;HA$!$$U$%% "U# ! EDEFE&! ="@B 2P@B;A;^@IP 0BZ8@AP
ONAIHO<I#
’!(Y李海兵$司家亮$潘家伟$等=
活动断裂 的变 形 特征及其 大
地震复发周期 的 估算’’(=
地 质 通报$!$$D$!R "%! # !
%&#D F%&&%=
-43O@N@BZ$54’@O8@OBZ$],+ ’@O^;@$;IO8=:;K7HQOI@7B K;OIMH;
7KO<I@G; KOM 8I OBT H;<MHH;B<; @BI;HGO8A ;AI@QOI@7B 7K8OHZ;
;OHIPXMO\; ’’(= /;787Z@<O8SM88;I@B 7K2P@BO$!$$D$!R
"%!# ! %&#DF%&&%="@B 2P@B;A;^@IP 0BZ8@AP ONAIHO<I#
’E(Y张培震$邓起东$张竹琪$等=
中国大陆的活动断裂*地震
灾害 及其 动 力 过 程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E$UE
"%$# ! %#$RF%#!$=
i3,+/ ];@VP;B$:0+/L@T7BZ$i3,+/iPMX@$;IO8=,<I@G;
KOM8IA
$;OHIPXMO\;POVOHTAOBT OAA7<@OI;T Z;7TJBOQ@<[H7<;AA;A
@B <7BI@B;B IO82P@BO ’’(=5<@;BI@O5@B@<O_;HHO;$!$%E$UE
"%$# ! %#$RF%#!$="@B 2P@B;A;#
’U(Y吴中 海=
活断层的 术语*研 究 进展及问题思 考’’(=
地球科
学与环境学报 $!$%D$U$ "## ! R$#FR!#=
m)iP7BZPO@=,<I@G;KOM8IA!_;HQ@B787ZJ$H;A;OH<P OTGOB<;A$
OBT IP@B\@BZ7B A7Q;[H7N8;QA’’(=’7MHBO87K0OHIP 5<@;B<;A
OBT 0BG@H7BQ;BI
$!$%D$U$ "## ! R$#FR!#="@B 2P@B;A;^@IP
0BZ8@AP ONAIHO<I#
’"(Y邓起东=
中国 活动构造研究的 进展与展望’’(=
地 质 论 评$
!$$!$UD "!# ! %#DF%RR=
:0+/ L@T7B Z=,TGOB <;AOB T 7G;HG@;^ 7B H;A;OH<P;A7KO<I@G;
I;<I7B@<A@B 2P@BO’’(=/;787Z@<O8*;G@;^$!$$!$UD "!# !
%#DF%RR="@B 2P@B;A;^@IP 0BZ8@AP ONAIHO<I#
’#(Y朱坤静$彭远黔$周月玲=
宁河+昌黎断裂 基于浅层 地 震勘
探资 料 研 究 ’’(=地震工程学 报 $!$%&$U% ""# !
%!U! F%!"$=
i3) gMB?@BZ$]0+/ hMOBX @OB $i3() hM;8@B Z=*;A;OH<P 7B
IP;+@BZP;F2POBZ8@KOM8INOA;T 7B TOIO KH7Q APO887^ A;@AQ@<
;d[87HOI@7B ’’(=2P@BO0OHIPXMO\;0BZ@B;;H@BZ’7MHBO8$!$%&$
U% ""# ! %!U!F%!"$="@B 2P@B;A;^@IP 0BZ8@AP ONAIHO<I#
’R(Y徐良鑫$卞菊梅$呼楠$等=
骊山山 前断 裂 华清池以西段晚
更新世以来的活动 性 ’’(=地震地 质 $!$%&$U% "E# !
"#%F"R"=
n) -@OBZd@B$S4,+ ’MQ;@$3) +OB $;IO8=_P;O<I@G@IJ 7K
^;AI;HB -@APOB KOM8IA@B<;IP;8OI;]8;@AI7<;B;’’(=5;@AQ787ZJ
OBT /;787ZJ
$!$%&$U% "E# ! "#%F"R"="@B 2P@B;A;^@IP
0BZ8@AP ONAIHO<I
#
’D(Y王志 鹏$刘江平$易磊=!:*E:高密度电法探测 断 层效果
及其应用 ’’(=
科学 技 术 与工程$!$%&$%& "!" # ! R"FD!=
m,+/ iP@[;BZ$-4) ’@OBZ[@BZ$h4-;@=0KK;<IOBT O[[8@<OI@7B
7K!:OBT E:P@ZP T;BA@IJH;A@AI@G@IJQ;IP7T K7HKOM8IT;I;<I@7B
’’(=5<@;B<;_;<PB787ZJOBT 0BZ@B;;H@BZ$!$%&$%& "! " # !
R"FD!="@B 2P@B;A;^@IP 0BZ8@AP ONAIHO<I#
’&(Y2,*S(+0-:$*(:*z/)0iF_*4S,-:(5 6$/)_4{**0i.
/$;IO8=4BG;AI@ZOI@BZOTOQOZ@BZNMH@;T A@B\P78;<8MAI;H@B OB
MHNOB OH;O "iOHOZ7VO <@IJ$+0 5 [O@B #@BI;ZHOI@BZQM8I@[8;
I;<PB@XM;A!/;7Q7H[P787Z@<O8AMHG;JA$:4B5,*$:01A$/]*$
0*_$OBT IH;B<P@BZ’’(=/;7Q7H[P787ZJ$!$%"$!!&!E F%# =
’%$(Y李征西$曾昭发$李恩泽$等=
地球物理方 法 探测活动断层
效果和方法最佳组合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
版# $ !$$"$E" "5%# ! %$&F%%U =
-4iP;BZd@$i0+/ iPO7KO$-40BV;$;IO8=_P;KMB<I@7B 7K
Z;7[PJA@<O8Q;IP7T @B O<I@G; KOM8IT;I;<I@7B OBT T@A<MAA 7K
<7QN@B@BZQ;IP7TA’’(=’7MHBO87K’@8@B )B @G;HA@IJ "0OHIP
5<@;B<;0T@I@7B# $ !$$"$E" "5%# ! %$&F%%U="@B 2P@B;A;^@IP
0BZ8@AP ONAIHO<I#
’%%(Y刘澜波$钱 荣 毅=
探地雷达!浅表地球物理科学 技 术 中的重
要工具’’(=
地球物理学报 $!$%"$"D "D# ! !#$#F!#%R=
-4) -OBN7$L4,+ *7BZJ@=/H7MBT [;B;IHOI@BZHOTOH!O<H@I@<O8
I778@B B;OHFAMHKO<; Z;7[PJA@<A ’’(= 2P@B;A; ’7MHB O8 7K
/;7[PJA@<A$!$%"$"D "D# ! !#$# F!#%R="@B 2P@B;A;^@IP
0BZ8@AP ONAIHO<I#
’%!(Y张迪$李家存$吴 中 海$等=
地质 雷达在活动断 裂 探测中 的
应用与进展’’(=
地质力学学报$!$%#$!! "E# ! REEFRU#=
i3,+/ :@$-4’@O<MB$m) iP7BZPO@$;IO8=,[[8@<OI@7B OBT
[H7ZH;AA7KZH7MBT [;B;IHOI@BZHOTOH@B O<I@G;KOM8IT;I;<I@7B
’’(=’7MHBO87K/;7Q;<POB@<A$!$%#$!! "E# ! REEFRU#="@B
2P@B;A;^@IP 0BZ8@AP ONAIHO<I#
’%E(Y 1,)*h, : 1$23(mg50h 6$_4m,*4]$;IO8=_;<I7B@<
Z;7Q7H[P787ZJOBT B;7I;<I7B@<A;II@BZ7KIP;A;@AQ@<O88JO<I@G;
57MIP mOZOT .OM8I"5m.# $ m;AI;HB 4BT@O$MA@BZK@;8T OBT
/]* TOIO’’(=,<IO/;7[PJA@<O$!$%R$#" "## ! %%#RF%%DU=
’%U(Y -)+4+, (6$/-,:g(6,5 $/-,:g(6 , ,=5MHKO<;OBT
APO887^ AMNAMHKO<; AIHM<IMH; 7K IP; 1@TT8; g;TH7GOJO
RU%%
地质力学学报YPII[!>>?7MHBO89Z;7Q;<P9O<9<B !$%&
[O8;7A;@AQ@< HM[IMH; V7B; @B IP; SO@\O8 17MBIO@BA KH7Q
Z;7Q7H[P787Z@<O8OBT ZH7MB TF[;B;IHOI@BZ HOTOH @BG;AI@ZOI@7BA
’’(=/;7Q7H[P787ZJ$!$%&$E!#!"UF#R=
’%"(Y -4S0*_h -1$301]34--F3,-0h 1 ,$1,:4+ 4]=_P;
]7HI8OBT 3@88A.OM8I!MB<7G;H@BZOP@TT;B KOM8I@B ]7HI8OBT$
(H;Z7B MA@BZ P@ZP FH;A78MI@7B Z;7[PJA@<O8 Q;IP7TA ’’(=
_;<I7B7[PJA@<A$!$$E$E#D "%FU# ! D&F%$E=
’%#(Y李建军$张军 龙 =
探地雷达在探测隐 伏 活动断层中的应 用
’’(=
地震$!$%"$E" "U# ! DEFD&=
-4’@OB?MB$i3,+/ ’MB87BZ=,[[8@<OI@7B 7K/]* @B AMHG;J@BZ
MBT;H8@;T O<I@G;KOM8IA’’(=0OHIPXMO\;$!$%"$E" "U# ! DEF
D&="@B 2P@B;A;^@IP 0BZ8@AP ONAIHO<I#
’%R(Y h,-|4+0*2h$,-_)+0-0$S,+(1$;IO8=,[[8@<OI@7B 7K
/]* I7B7HQO8KOM8IA@B IP;SwJw\ 1;BT;H;A/HON;B $^;AI;HB
_MH\;J’’(=’7MHBO87K/;7TJBOQ@<A$!$%E$#"!!%DF!!R =
’%D(Y ,+23)0-, } ]$-,.)0+_0 ]$,*-0/)4 -$;I O8=
/;7[PJA@<O8<POHO<I;H@VOI@7B 7KNMH@;T O<I@G;KOM8IA!IP;27B<MT
.OM8I"4N;H@OB 2PO@B$+05[O@B # ’ ’(=4BI;HBOI@7BO8’7MHBO87K
0OHIP 5<@;B<;A$!$%#$%$" "D# ! !!!%F!!E&=
’%&(Y ,+:0*5(+ g S$5](_4-, ’,$3(-0 ’,=,[ [8@<OI@7B 7K
Z;7Q7H[P@< OBO8JA@A OBT ZH7MBTF[;B;IHOI@BZ HOTOH I7
<POHO<I;H@VOI@7B 7K [O8;7A;@AQ@< A@I;A @B TJBOQ@< O88MG@O8
;BG@H7BQ;BIA!OB ;dOQ[8; KH7Q A7MIP;HB 2O8@K7HB@O ’’(=
_;<I7B7[PJA@<A
$!$$E$E#D "%FU# ! !"FE! =
’!$(Y张迪$李家存$吴 中 海$等=
探地雷达在探测玉 树 走滑断裂
带活动性中的初步应 用 ’’(=
地 质 通报$!$%"$EU "%# !
!$UF!%#=
i3,+/ :@$-4’@O<MB $m) iP7BZPO@$;IO8=, [H;8@Q@BOHJ
O[[8@<OI@7B 7KZH7MBT [;B;IHOI@BZHOTOHI7IP;T;I;<I@7B 7KO<I@G;
KOM8IAO87BZ hMAPM AIH@\;FA8@[ KOM8I;T V7B; ’’(=/;787Z@<O8
SM88;I@B 7K2P@BO
$!$%"$EU "%# ! !$U F!%#="@B 2P@B;A;^@IP
0BZ8@AP ONAIHO<I#
’!%(Y 0*2(-41$],)50--42$.*4/0*4,$;IO8=,/;7[PJA@<O8
[O8;7A;@AQ787ZJ-IPH7MZP P@ZP H;A78MI@7B /]* TOIO!O<OA;7K
APO887^ KOM8I@BZ @QOZ@BZ @B 2;BIHO84IO8J ’’(= ’7MHBO87K
,[[8@;T /;7[PJA@<A
$!$%E$&$!!RFU$=
’!!(Y :)’,*:4+ ’ *$S,+( 1$523-)]] ,$;I O8= /]*
Q;OAMH;Q;BIAI7OAA;AAIP;0Q;;8IO<I@G;KOM8I
)A<POHO<I;H@AI@<A
@B O P@ZP8J AQ77IP I7[7ZHO[P@< <7BI;dI$17BZ78@O ’’(=
/;7[PJA@<O8’7MHBO84BI;HBOI@7BO8$!$%U$%&D "%# ! %RUF%D#=
’!E(Y -)+4+, ( 6$/-,:g(6 , 5$,.(+g4+ , 1$;IO8=
:;K7HQOI@7B AIJ8;@B IP;TOQOZ;V7B;7KIP;17BTJKOM8I!/]*
;G@T;B<;"G-" K0 .0’#" $’*-(2 %&" I0 ’(< #.%� # ’ ’(=*MAA@OB
/;787ZJOBT /;7[PJA@<A$!$%#$"R "&# ! %!#& F%!D!=
’!U(Y 23*45_401$_5(.-4,5 /]$5_(2g-4:.$;IO8=,AA;AA@BZ
KOM8IT@A[8O<;Q;BIOBT 7KKFKOM8IT;K7HQOI@7B @B OB ;dI;BA@7BO8
I;<I7B@< A;II@B Z MA@BZ E F: ZH7M BTF[ ;B;IHOI@B Z HOTOH @QOZ@BZ
’’(=’7MHBO87K,[[8@;T /;7[PJA@<A$!$$&$#D "%# ! &F%#=
’!"(Y 0*2(-41$],)50--42$.*4/0*4,$;IO8=E F: /]* TOIO
OBO8JA@AK7HP@ZPFH;A78MI@7B @QOZ@BZ7KAPO887^AMNAMHKO<;KOM8IA!
IP;1I6;II7H;<OA;AIMTJ"2;BIHO8,[;BB@B;A$4IO8J# ’ ’(=
/;7[PJA@<O8’7MHBO84BI;HBOI@7BO8$!$%U$%&D "%# ! #$&F#!%=
’!#(Y ,i4i,5$5_0m,*_* *$/*00+ 5 -$;IO8=-7<OI@BZOBT
<POHO<I;H@V@BZNMH@O8AMA@BZE:ZH7MBTF[;B;IHOI@BZHOTOH"/]*#
OBT I;HH;AIH@O88OA;HA<OBB@BZ"_-5 #OIIP;P@AI7H@<1M;A<P\;
2;Q;I;HJ$37MAI7B$_;dOA ’’(=’7MHBO87K,H<PO;787Z@<O8
5<@;B<;!*;[7HIA$!$%#$D!E&!FU$"=
’!R(Y张迪$吴 中 海$李家存$等=
利用地面激光与地 质 雷达综合
探测活断层浅层三维结构!以川西理塘毛垭坝盆地北缘正
断层为 例’’(=
地震地质 $!$%&$U% "!# ! ERRFE&&=
i3,+/ :@$m)iP7BZPO@$-4’@O<MB$;IO8=_P;T;8@B;OI@7B 7K
IPH;;FT@Q;BA@7BO8APO887^Z;7Q;IHJ7KO<I@G;KOM8INOA;T 7B _-5
OBT /]*!O<OA;AIMTJ7KOB B7HQO8KOM8I7B IP;B7HIP QOHZ@B 7K
1O7JONO NOA@B @B -@IOBZ$^;AI;HB 5@<P MOB [H7G@B<; ’’(=
5;@AQ787ZJOBT /;787ZJ$!$%&$U% "!# ! ERRFE&&="@B 2P@B;A;
^@IP 0BZ8@AP ONAIHO<I
#
’!D(Y崔国柱$李恩泽$曾昭发=
活动断层与地球物理方 法 ’’(=
世界地质 $!$$E$!! "!# ! %D"F%&$=
2)4 /M7VPM$-4 0BV;$i0+/ iPO7KO= ,<I@G; KOM8I OB T
Z;7[PJA@<O8Q;IP7TA’’(=/87NO8/;787ZJ$!$$E$!! "!# !
%D"F%&$="@B 2P@B;A;^@IP 0BZ8@AP ONAIHO<I#
’!&(Y薛建$黄航$张良怀=
探地雷达方法 探测与评价长春市活动
断层’’(=
物探与化探$!$$&$EE "%# ! #EF##=
n)0’@OB $3),+/ 3OBZ$i3,+/ -@OBZPMO@=_P;O[[8@<OI@7B
7KIP;/]* Q;IP7T I7T;I;<I@BZOBT ;AI@QOI@BZO<I@G;KOM8IA@B
2POBZ<PMB ’’(=/;7[PJA@<O8 q /;7<P;Q@<O8 0d[87HOI@7B $
!$$&$EE "%# ! #EF##="@B 2P@B;A;^@IP 0BZ8@AP ONAIHO<I#
’E$(Y侯卫生$陈国 能 $庄文明$等=
西淋岗第四系断层探测及活
动性 评价’’(=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U%
"E# ! &!"F&E%=
3() m;@AP;BZ$230+ /M7B ;BZ$i3),+/ m;BQ@BZ$;IO8=
:;I;<I@7B OBT O<I@G@IJ;AI@QOI@7B 7KXMOI;HBOHJKOM8I@B n@8@BZOBZ
,H;O’’(=’7MHBO87K’@8@B )B@G;HA@IJ"0OHIP 5<@;B<;0T@I@7B# $
!$%%$U% "E# ! &!"F&E%="@B 2P@B;A;^@IP 0BZ8@AP ONAIHO<I#
’E%(Y尹艳广$施炜$公王斌$等=
地质 雷达 探 测技 术 在浅覆盖活
动构造区填图中 的 应 用!以宁夏青铜峡地区%!"万新构
造与活动构 造 区填图为例’’(=
地质力学学报$!$%R$!E
"!# ! !%UF!!E=
h4+ hOBZMOBZ$534 m;@$/(+/ mOBZN@B$;I O8= _P ;
O[[8@<OI@7B 7K/H7MBT [;B;IHOI@BZHOTOHI;<PB787ZJ@B Z;787Z@<O8
QO[[@BZ7KAPO887^<7G;H;T O<I@G;I;<I7B@<AH;Z@7B!O<OA;AIMTJ
7K%!"$$$$ QO[[@BZ7KB;7I;<I7B@<V7B;OBT O<I@G;I;<I7B@<
V7B; @B L@BZI7BZd@O OH;O
$+@BZd@O ’’(= ’7MHBO8 7K
/;7Q;<POB@<A$!$%R$!E "!# ! !%UF!!E="@B 2P@B;A;^@IP
0BZ8@AP ONAIHO<I#
’E!(Y ’(-3 1=/H7MBT [;B;IHOI@BZHOTOHIP;7HJOBT O[[8@<OI@7BA
’1(=,QAI;HTOQ!08A;G@;H5<@;B<;$!$$&=
’EE(Y曾昭发$刘四新$冯晅$等=
探地雷达原理与应用 ’1(=
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i0+/ iPO7KO
$-4) 5@d@B $.0+/ nMOB$;IO8=_P;[H@B<@[8;
OBT O[[8@<OI@7B 7KZH7MBT [;B;IHOI@BZHOTOH ’1(=S;@?@BZ!
08;<IH7B@<A4BTMAIHJ]H;AA$!$%$="@B 2P@B;A;#
’EU(Y周荣军$马声浩$蔡长星=
甘孜C
玉 树 断 裂 带的晚第四纪活
动特征’’(=
中国地震$%&&#$%! "E# ! !"$F!#$=
DU%%
第#期张Y迪$等!综合多频率地 质 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浅层结构+++ 以玉 树 活动断裂为例
i3() *7BZ?M B$1, 5P;BZPO7$2,4 2POBZd@B Z= -OI;
XMOI;HBOHJO<I@G;K;OIMH;A7KIP;/OBV@FhMAPM .OM8Ii7B ; ’’(=
0OHIPX MO\;*;A;OH<P @B 2P@BO$%&&#$%! "E# ! !" $F!#$="@B
2P@B ;A;^@IP 0B Z8@AP ONAIHO<I#
’E"(Y闻学泽$徐锡 伟 $郑荣章$等=
甘孜C
玉 树 断 裂 的平均滑动
速率与近代大地 震破裂’’(=
中国科学 ":辑# $ !$$E$EE
"5%# ! %&& F!$D=
m0+ nM;V;$n) n@^;@$i30+/ *7BZVPOBZ$;IO8=,G;HOZ;
A8@[FHOI;OBT H;<;BI8OHZ;;OHIPX MO\;HM[IM H;AO87B ZIP;/OHV~F
hMAPM KOM8I’’(=5<@;B<;@B 2P@B O5;H@;A:!0OHIP 5<@;B <;A$
!$$E$U# "5! # ! !R#F!DD=
’E#(Y李跃华$吴 中 海$叶培盛$等=
玉树 断 裂 带左旋走滑活动标
志及其几 何 学与运动 学 特征’’(=
地 质 通报$!$%E$E!
"&# ! %U%$F%U!!=
-4 hM;PMO$m) iP7B ZPO@$h0 ];@AP;BZ$;I O8= _P ;
Z;7Q7H[P787Z@<OBT Z;787Z@<O8QOH\ A7KIP;O<I@G;8;KIF8OI;HO8
AIH@\ ;FA8@[ KOM8I OB T IP; <POHO<I;H@AI@<A 7K Z;7Q;IHJ OBT
\@B;QOI@<AO87BZ IP; hMAPM KOM8IV7B ;@B A7MIP;OAI;HB _@N ;I
’’(=/;787Z@<O8SM88;I@B 7K2P @BO$!$%E$E! "&# ! % U%$ F%U!!=
"@B 2P@B ;A;^@IP 0B Z8@AP ONAIHO<I#
’ER(Y赵根模$吴 中 海$刘 杰$等=
印度+欧亚板 块 碰 撞 变 形 区的
大地 震时空分 布 特 征与迁移规律’’(=
地质力学学报$
!$%&$!" "E# ! E!UFEU$ =
i3,( /;BQ7$m)iP 7BZPO@$-4) ’@;$;IO8=_P ;I@Q;A[O<;
T@AIH@NM I@7B <P OHO<I;H@AI@<A OBT Q@ZHOI@7B 8O^ 7K 8OHZ;
;OHIPX MO\;A@B IP;4BT@OQF0MHOA@OB [8OI;<788@A@7B T;K7HQOI@7B
OH;O’’(=’7MHBO87K/;7Q;<P OB@<A$!$%&$!" "E# ! E!UFEU$ =
’ED(Y闻学泽$黄圣 睦 $江在雄=
甘孜C
玉 树 断 裂 带的新构 造 特征
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地震地质 $%&D"$R"E# ! !EFE!=
m0+ nM;V;
$3),+/ 5P ;BZQM $’4,+/ iO@d@7BZ=+;7I;<I7B @<
K;OIMH;A7KIP;/OB V@FhM AP M KOM8IV7B;OBT OAA;AAQ;BI7K@IA
;OHIPX MO\;H@A\ ’’(=5;@AQ787ZJOBT /;787ZJ$%&D"$R"E# !
!EFE!="@B 2P@B;A;^@IP 0BZ8@AP ONAIHO<I#
’E&(Y吴 中 海$龙长兴$范桃 园 $等=青藏高原东南缘 弧 形 旋扭
活动 构 造 体 系 及 其动力学特征与机制’’(=地 质 通报$
!$%"$EU "%# ! %FE%=
m)iP7B ZPO@$-(+/ 2POBZd@BZ$.,+ _O7JMOB $;IO8=_P;
OH<H7IOI@7BO8FAP ;OHO<I@G;I;<I7B @<AJAI;Q 7B IP;A7MIP;OAI;HB
QOHZ@B 7K_@N;IOB ]8OI;OM OBT @IATJBOQ@<<P OHO<I;H@AI@<AOBT
Q;<POB @AQ ’’(=/;787Z@<O8SM88;I@B 7K2P@BO$!$%"$EU "%# !
%FE%="@B 2P@B ;A;^@IP 0B Z8@AP ONAIHO<I#
’U$(Y周荣军$闻学泽$蔡长星$等=
甘孜C
玉 树 断 裂 带的近代地
震与未来地震趋 势 估计’’(=地震地 质$%&&R$ " !# !
%%" F%!U=
i3() *7BZ?MB $m0+ nMBV;$23,42POBZd@BZ$;IO8=*;<;BI
;OHIPX MO\;AOBT OAA;AAQ;BI7KA;@AQ@<I;B T;B<J7B IP;/OBV@F
hMAPM .OM8IV7B;’’(=5;@AQ787ZJOBT /;787ZJ$%&&R$ " !#!
%%" F%!U="@B 2P@B;A;^@IP 0BZ8@AP ONAIHO<I#
’U%(Y中国地震 局 灾 害防御司=
中国 近代地震目录"公元%&%! 年
C
%&&$ 年1A
$U9R # ’ 1(=北京!中国科学技 术 出版
社$%&&&=
:@AOAI;H]H;G;BI@7B :@G@A@7B$2P@BO0OHIPX MO\;,TQ@B@AIHOI@7B =
2P@B O
)AQ7T;HB ;OHIP XMO\;<OIO87Z".H7Q ,:%&%!F,:%&&$
1A
$U9R # ’ 1(=S;@?@BZ!2P@BO 5 <@;B I@K@< OB T _;<PB@<O8
]H;AA$%&&&="@B 2P@B;A;#
’U!(Y石学录$姚家骏$张博=!$%$ 年玉 树 地震 序 列?
-$U9$ 事
件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
地震工程学 报$!$%R $E&
"%# ! %%!F%%D=
534nM;8M $h,(’@O?M B$i3,+/S7=.7<O8Q;<POB@AQA78MI@7B
OBO8JA@A7K?
-
$U9$ ;OHIP XMO\;A@B IP;!$%$ hM APM 0OHIP XMO\;
A;XM;B<;’’(=2P@BO0OHIP XMO\;0BZ@B;;H@BZ’7MHB O8$!$%R$
E& "%# ! %%!F%%D="@B 2P@B;A;^@IP 0BZ8@AP ONAIHO<I#
’UE(Y吴 中 海$周春景$冯卉$等=
青海玉树 地区活动断 裂 与地震
’’(=
地质 通报$!$%U$E E "U# ! U%&FU#&=
m) iP7B ZPO@$i3() 2PM B?@BZ$.0+/ 3M@$;IO8=,<I@G;
KOM8IAOBT ;OHIPXM O\;OH7M BT hMAPM @B ;OAI;HB _@N;IOB ]8OI;OM
’’(=/;787Z@<O8SM88;I@B 7K2P @BO$!$%U$EE "U# ! U%&FU#&=
"@B 2P@B ;A;^@IP 0B Z8@AP ONAIHO<I#
’UU(Y李家存$吴 中 海$张铎$等=
青海玉树 地区主 要 活动断 裂 的
遥感影像解译及构 造 活动 性 ’’(=
地 质 通报$!$%U$EE
"U# ! "E"F""$=
-4’@O<MB $m)iP7B ZPO@$i3,+/:M7$;IO8=*;Q7I;A;BA@B Z
@QOZ;@BI;H[H;IOI@7B OBT I;<I7B@<O<I@G@IJAIM TJ7KIP;QO@B O<I@G;
KOM8IA@B hMAPM OH;O$L@B ZPO@ ]H7G@B<; ’’(= /;787Z@<O8
SM88;I@B 7K2P@BO$!$%U$EE "U# ! "E" F""$="@B 2P @B ;A;^@IP
0BZ8@AP ONAIHO<I#
’U"(Y S)5Sh’]$10**4__’m=LMOI;HBOHJT;K7HQOI@7B QO[[ @BZ
^@IP ZH7MB T [;B;IHOI@BZ HOTOH ’’(= ’7MHBO8 7K ,[[ 8@;T
/;7[PJA@<A$%&&&$U% "%# ! R"F&%=
’U#(Y 1,)*h, : 1$23()g50h 6$’(534 ] +$;I O8=
,[[8@<OI@7B 7K/]* K7HT;8@B ;OI@B ZIP ;B;7I;<I7B @<A;II@B ZOB T
APO887^AM NAMHKO<;BOIMH;7KIP;A;@AQ@<O88JO<I@G;/;T@.OM8I
$
gO<P<PP $^;AI;HB 4BT@O ’’(= ’7MHBO8 7K/;7[P JA@<A OBT
0BZ@B ;;H@BZ$!$%E$%$ "E# ! $EU$$#=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