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PDF Available

MELTING EARTH: Glacier Retreat and its Impacts in China's Cryosphere

Authors:
  •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Greenpeace East Asia

Abstract

Almost one-fifth of glacier area in China is already gone. These glaciers are the source of many of Asia’s largest rivers, which flow as far as Afghanistan, Vietnam and southern India. They comprise more than half of “Asia’s Water Tower,” the largest concentration of fresh water outside the polar regions. High Mountain Asia is one of the most climate-sensitive regions in the world. In some parts of western China,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s have increased by 3 degrees C or more since the early 1950s. In August, Greenpeace East Asia documented a glacial lake outburst at a location wher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s had reached 3 to 3.5 degrees C above than their 1951 level. Due to rising temperatures, more than 82% of glaciers in China have retreated since the 1950s. Between 1960 and 2006, the volume of glacier meltwater in China’s cryosphere increased by more than half, impacting agriculture and causing flood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dangerous glacial lakes. Unless drastic action is taken to slow rising temperatures, roughly two-thirds of glaciers in High Mountain Asia are projected to be gone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wo thirds can be saved if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capped at 1.5 degrees.
2018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冰川研究







2018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冰川研究
作者 / 沈永平 王国亚 刘君言 李朝

免责声明 : 绿色和平是一个全球性环保组织,致力于以实际行动推进积极改变,保护地球环境与世界和平。绿色和平具有政治独立性,不介入关于领土争端议题的讨论。绿色和平发布的示意图均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要求,不代表绿色和平的政治立场。
2018年夏季,绿色和平与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沈永平研究员合作,前往中国西部的冰川进行实地调研,见证并记录气候变化下的冰川消融与冰川灾害,
考察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对下游流域的影响。
这是继2005至2009年间,绿色和平四次前往“亚洲水塔”青藏高原地区调研之后,对冰冻圈气候变化影响调研的最新跟进。
今年的考察路线,如下图,包括了: 天山1号冰川、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等,和阿尼玛卿雪山哈龙冰川。
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
阿尼玛卿哈龙冰川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
天山1号冰川
2018 20012008
2018 20012008
新疆 ·天山1号冰川
图片摄于2018年
© Tianshan Glaciological Station
天山1号冰川
© Li Zhongqin

© Tie Gai / Greenpeace

天山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市主要水源乌鲁木齐河上游最大的冰川。自1959年以来天山1号冰川一直
处于退缩状态。2001年冰川面积缩减至1.71km²2008年缩减至1.59km²* 2018年进一步缩
小至1.51km2**2001年至今天山1号冰川面积减少11.7%。
自1986年起,该冰川退缩加剧导致其末端在1993年分离为东、西两支。东支至今后退90.63m,
西支后退119.16m 。
数据来源 /
* 李开明,陈世峰,康玲芬等,2018 中国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变化比较分析⸺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和玉龙雪
山白水河 1 号冰川为例,干旱区研究,35(1)12-19 。
** 2018 年数据由绿色和平依据 sentinel2 卫星影像解译。
Creative Commons: Wikipedia
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
© Tie Gai / Greenpeace

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该类冰川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运动速度加剧,退缩幅度最
大。自2009年以来白水河1号冰川呈现全面退缩态势,
自2009年至2017年,白水河1号冰川面积由1.229km2*缩减至1.21km2**
冰舌末端长度退缩78.1m 。
数据来源 /
* 李开明,陈世峰,康玲芬等,2018 中国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变化比较分析⸺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和玉龙雪
山白水河 1 号冰川为例,干旱区研究,35(1)12-19 。
** 2017 年数据由绿色和平依据 sentinel2 卫星影像解译。
云南 ·白水河1号冰川
图片摄于2018年
2018
2009
© Du Wentao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
© Liu Yushuo

© Tie Gai / Greenpeace
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是祁连山区域最大的冰川,属于相对稳定的极大陆型冰川。然而自1990年以
来,该冰川呈现出持续退缩的态势。
自2006年至2018年,祁连山老虎沟冰川由20.42km2* 缩减至20.2km2**1986-2005年冰
舌末端长度退缩速率为7.0m/a***2006-2018年冰舌末端长度退缩达170.5m退缩速率达
13.1m/a退缩速率较上一时间段增加87%。
数据来源 /
* 刘时银 等,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版本 1.0) 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2014 。
** 2018 年数据由绿色和平依据 sentinel2 卫星影像解译。
*** 杜文涛,秦翔,刘宇硕等,2008,1958-2005 年祁 连山老虎沟 12 号冰川变化特征研究,冰川冻土,30(3):373-379
甘肃 ·老虎沟12号冰川
图片摄于2018年
2018
2010
2006
© Dr. Matthias Kuhle
阿尼玛卿雪山哈龙冰川
© John Novis

© Tie Gai / Greenpeace

阿尼玛卿雪山地处黄河源头,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冰川发育区。哈龙冰川是黄河流域最大、最长的冰川。
1987年至2006年20年间,哈龙冰川面积由21.39km2*缩小至20.59km2*2006年至2017年
12年间,冰川面积进一步缩减至19.73km2** 年退缩速率较上一阶段增加79% 。
冰舌末端长度在1987-2006年间减少750m。自2006年至2017年,冰舌末端后退450m 。
数据来源 /
* 1987、2006 年数据由绿色和平依据 Landsat4-5 卫星影像解译。
** 2017 年数据由绿色和平依据 sentinel2 卫星影像解译。
青海 ·哈龙冰川
图片摄于2018年
1981 2005 2018
冰冻圈变化及其意义

冰冻圈是地球表层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圈层,包括冰川、冰盖、冻土、积雪、海冰、冰架、河冰和湖冰等。冰冻圈是陆地上最大的淡
水资源库,储存着全球77%的淡水资源冰冻圈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是全球变化最快速、最显
著、最具指示性的系统。随着气候变化的变率加剧冰冻圈变化的气候效应、环境效应、灾害效应、资源效应和生态效应正日趋显
著,其变化将影响亿万依赖冰冻圈生存的人的生计。
中国冰冻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北部、黑龙江北部地区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冻圈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依据第二次冰川编
目统计数据,中国冰川面积达51800km2②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30%以上中国西部冰川分布区是亚洲十余条大江
大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怒江、澜沧江、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等)的水资源形成区,冰川和积雪对这
些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有着突出影响。
① Space and Earth Monitoring-Ice-Overview, EESA https://www.esa.int/Our_Activities/Observing_the_Earth/Space_for_our_climate/Overview
② 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等,2015,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地理学报,70(1): 3-16
③ 王宗太,苏宏超,2003,世界和中国的冰川分布及其水资源意义,冰川冻土,25(5): 498-503 
冰 川
多年冻土
稳定积雪
天山山脉
阿尔泰山脉
祁连山脉
松嫩平原
大兴安岭
昆仑山脉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
西 藏
新 疆
甘 肃
四 川
云 南
① 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等,2015,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地理学报,70(1): 3-16
②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 年科研进展 http://www.sklcs.ac.cn/kxjz/1056.html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6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 url:http://www.mwr.gov.cn/sj/tjgb/szygb/201707/t20170711_955305.html,2016 年中国水资源供给总量为 6040.2 ×108 m 3
中国冰冻圈分布示意图
中国冰冻圈大部分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对气候变化非
常敏感,具有对气候变化提前预警作用和放大作用。
国冰冻圈也是集高寒、干旱、高湿、巨灾等特征共存的特
殊环境区。被誉为 “世界第三极” 的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
变暖最强烈的区域,变暖幅度远大于其他地区。气候变
化影响下中国冰冻圈的未来变化势必对中国西部及周
边地区生态与环境安全和水资源持续利用产生广泛和
深刻的影响。
冰川在西北干旱区被喻为固体水库、绿洲摇篮,是维持
生产、生活的主要水资源之一,影响着下游十几亿人的
生存安全。中国境内冰储量约4.3~4.7 × 103km3①,折 合
水量约为38700~42300亿m3 相当于 4条长江以固态形
式储存于西部高山 中国西部年平均冰川融水量为
629.56×108m3②占中国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供给量
的1/10 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冰川融水的重要性尤其
突出。冰川和积雪的冻融变化调节着西部的江河径流。
正是由于冰川和积雪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深居内陆腹地
的干旱区形成了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这种冰川积
雪-绿洲景观及其相关的水文和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存
在的核心是冰雪,没有冰雪就没有绿洲,也就没有在那
里千百年来生息的人民。

气候变化下
失稳的中国冰川


① 刘时银 , 张勇 , 刘巧等。 2017 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与风险研究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7. p.1
② 王宗太,苏宏超,2003,世界和中国的冰川分布及其水资源意义,冰川冻土,25(5): 498-503
③ 施雅风等,2000,中国冰川与环境⸺现在、过去与未来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2000: 12-16
④ 伍光和,沈永平,2007,中国冰川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冰川冻土,29(4): 664-667
亚洲()泛指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和阿尔泰等山
系,是除极地之外最大的冰川发育区,冰川面积约占全球冰川面积的1/6。高
亚洲区域冰川面积中 46.2% 集中于中国境内
依据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中国现代冰川可以划分为 海洋型冰川、亚大陆型
冰川和极大陆型冰川 亚大陆型冰川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中
东段、昆仑山东段、唐古拉山东段、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冈底斯山部分、喜马拉
雅山中西段北坡和喀喇昆仑山北坡,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46%。极大陆型冰
川分布于中国昆仑山中西段、羌塘高原、帕米尔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西部、
底斯西段和祁连山的西部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32% 。海洋型冰川主要分布在
藏东南和川西滇西北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东段、念青唐古拉山中东段和整
个横断山系,占中国现代冰川总面积的22%
    
   
图1-1 中国现代冰川类型分布示意图
冰 川
海洋型冰川
亚大陆型冰川
极大陆型冰川
极大陆型冰川
亚大陆型冰川
海洋型冰川
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导致中国高山与高原冰川发育区冰川持续退缩。中国冰川发育区所处海拔高度是气
候升温速率最大的区域,也是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强度和频率最大的区域。冰川表面反照率下降导致冰川吸收更多热辐射增加冰川温度,加速消融。冰川融水下渗,冰川
温度的升高使得冰川对气候变化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反应敏感,并进一步导致冰川底部滑动和内部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冰川稳定性结构失衡使得较小的气候变化和冰川运
动过程改变下冰川就会失去稳定性,发生冰崩或冰川跃动等冰川灾害。同时随着冰川消融的急剧增加冰川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大冰川灾害的破坏性加剧。气候变化
下中国冰川面临失稳危险冰川灾害风险将在未来急剧增加!
图1-2 气候变化下中国冰川面临失稳危机

化石燃料消费
气候变暖
冰川表面反照率下降
海拔依赖性增暖导致
高山区升温加剧
极端高温、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
在冰川发育区呈放大效应
水资源危机
/ 短期径流增加引发洪水及水资源时空分配错位
/ 长期水资源短缺危机
冰川灾害
/ 冰崩
/ 冰川跃动
/ 冰湖溃决
冰川洪水
冰温升高,冰川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冰川持续消融,冰体减薄
冰川结构性失稳
中国山地冰川发育区
的气候变化事实
过去50年 青藏高原地区经历着一个暖温化的过程,尤其自1990年以来
一暖化趋势变得尤为明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评估表明, 青藏高原的温度
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快速变暖, 近50年来
其变暖速率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达到每10年0.3~0.4°C,是过去
2000年中最温暖的时段
高原的增温趋势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增温速度也在增
加, 高山环境比低海拔环境经历的温度变化更快海拔依赖性的变暖加快
了山区生态系统、冰冻圈系统、水文情势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速率
1961-2010年间,高原不同海拔带上的气象站点平均年温度增长率表现出
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高原底部、中部及顶部,平均年均温增长率分别0.24,
0.31和0.35°C/ 10年 即高原顶部升温最快,其次为中部而高原的底部增温
最慢。在近30年的增温率中发现,这一速度分别变为0.490.5和0.55°C/ 10
而在近20年的统计中则变为0.6440.637及0.557°C /10年
气候变化导致高山区升温加剧
图1-3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带20,30,和50年间升温趋势
根据Wei & Fang (2013)数据改绘









 



 海拔2000m以下
海拔2000-4000m
海拔4000m以上

升温趋势(摄氏度/10年)升温趋势(摄氏度/10年)
 
图1-4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961-2010年间按250m海拔高度划分统计的各个海拔带上的温度变化率,
横轴数字代表该海拔高度带上的气象站数量。
根据Wei & Fang (2013)数据改绘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            






气象站数量
海拔(m)
升温趋势
海拔
① 陈德亮,徐柏青,姚檀栋等,2015,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 过去、现在与未来,科学通报, 60(32):3025-3035
② Wei, YQ, Fang, YP, 2013,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based on a generalised temperature zone- elevation model, PLoS ONE 8(4): e60044. doi:10.1371/journal.pone.0060044

① IPCC, 2018,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Global Warming of 1.5°C.
② 周玉科,高琪,范俊甫,2017,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的青藏高原年际升温及不对称特征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33(6): 64-71
③ 吴佳,周波涛,徐影,2015,中国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CMIP5 模式模拟评估和预估,地球物理学报,58(9): 3048-3060
④ CMIP5 为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WCRP) 组织的第 5 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Phase 5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为 IPCC 第 5 次评估报告提供数据支持。
⑤ 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是在 2014 年 IPCC 第 5 次评估报告中发布的未来情景模式,包括 RCP2.6,RCP4.5,RCP6.0 和 RCP8.5 共 4 种排放情景,分别代表低、中 (RCP4.5 和 RCP6.0)、高 3 种温室气体排放强度。RCP 情景模式预估了未来 100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温室气体浓度。
⑥ 李红梅,李林,2015,2°C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1(3): 157-164
气候变化变率的不断加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热浪、洪水、干旱和暴风雨等, 发生频率和强度在最近几十年呈现出增加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和
经济影响,其社会经济成本急剧增加。《IPCC全球升温1.5°C特别报告》指出,全球变暖2°C与全球变暖1.5°C情境相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例如极端高温,强降水等,发生频
率、 强度和量级都将显著增加(高信度)
青藏高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强,变化幅度大的典型区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过去几十年的数据显示,青藏高原气温
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全国平均值。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次显著上升、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显著下降并伴随有风速和地表感热加热等气候要素的显著变化。极端
高温热浪和暴雨过程将加剧山区冰川积雪的融化和冰雪冲刷,加速冰雪消融,进而导致消融型洪水和加剧暴雨型洪水等灾害的发生。
青藏高原地区98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2012年53年间的气温实测记录显示青藏高原整体各极端温度指数均呈上升特征,并普遍表现为升温现象。 近53年来最低气温的
极小值上升幅度为4°C左右 明显高于其他极值指数的上升速率证明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上升的冷暖不对称性。最低温度Tmin对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的贡献大于最高温度
Tmax。 青藏高原这种温度突变主要集中在20世纪后期。
伴随气温升高,青藏高原的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均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其中极端降水指数在青藏高原地区变化最为显著。研究显示未来极端强降水对气温升高的敏
感性最高,意味着极端降水对增温的响应将比当代更强,指数变化更为显著。 CMIP5模拟结果表明 RCP4 .5情景下中国大陆地区气温每升高1°C,强降水量(R95P)将增
加11.9%,极端强降水量(R99P)将增加21.6% RCP8.5情景下,气温每升高1°C,R95P和R99P将分别增加11.0%和22.4% 随着中国区域气温的升高,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
均呈现一致增加的趋势。极端指数R95P和R99P对增暖的响应均在青藏高原地区最为敏感。
CMIP5耦合模式RCP2.6、RCP4.5和RCP8.5情景预估结果表明当全球升温2°C时,青藏高原在三种情景下升温分别为 2.99°C,3.22°C和3.28°C,年降水量分别增加8.35%、
7.16%和7.63% 相对于气候基准年(1890-1900),在全球变暖2°C情景下,青藏高原霜冻日数平均减少18天,暖夜、暖昼日数平均增加12天和21天中雨日数平均增多20
青海西北部和西藏山南一带, 强降水量距平增多幅度在44.5~59.5%之间
在高海拔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指标大部分随着升温增强而增强,随着海拔升高也呈现频次与幅度(强度)增加。这样的结果将导致中国冰冻圈经受更大压力稳定性失
衡,极端事件的脉冲作用在冰冻圈放大,进而引发冰冻圈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强度越来越大。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高山区增加

阿尔泰山
穆斯套岭
天山山脉
羌塘高原
横断山脉
阿尔金山脉
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
祁连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穆斯套岭
阿尔泰山
天山山脉
祁连山脉
阿尔金山脉
帕米尔高原
羌塘高原
冈底斯山脉
唐古拉山脉
横断山脉
念青唐古拉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喀喇昆仑山
昆 仑 山
数量/ 减少 9
冰川面积/ 减少 8.04 km2
冰储量/ 减少 0.6 km3
(±0.03)
数量/ 减少 130
冰川面积/ 减少 101.21 km2
冰储量/ 减少 5.5 km3
(±0.21)
数量/ 减少 1101
冰川面积/ 减少 2045.23 km2
冰储量/ 减少 303.05 km3
(±45.05)
数量/ 增加 231
冰川面积/ 增加 20.11 km2
冰储量/ 减少 0.64 km3
(±0.65)
数量/ 增加 323
冰川面积/ 减少 536.38 km2
冰储量/ 减少 72.11 km3
(±4.63)
数量/ 增加 1753
冰川面积/ 减少 273.33 km2
冰储量/ 减少 99.14 km3
(±34.68)
数量/ 增加 204
冰川面积/ 增加 115.74 km2
冰储量/ 减少 4.71 km3
(±3.11)
数量/ 减少 400
冰川面积/ 减少 1597.02 km2
冰储量/ 减少 178.84 km3
(±8.71)
数量/ 增加 236
冰川面积/ 减少 183.94 km2
冰储量/ 减少 20.5 km3
(±2.41)
数量/ 减少 132
冰川面积/ 减少 333.19 km2
冰储量/ 减少 8.52 km3
(±3.13)
冈底斯山脉
数量/ 增加 149
冰川面积/ 减少 463.67 km2
冰储量/ 减少 24.38 km3
(±3.43)
念青唐古拉山脉
数量/ 减少 220
冰川面积/ 减少 1140.8 km2
冰储量/ 减少 167.7 km3
(±31.30)
昆 仑 山
数量/ 增加 1225
冰川面积/ 减少 742.87 km2
冰储量/ 减少 176.66 km3
(±56.60)
唐古拉山脉
数量/ 增加 65
冰川面积/ 减少 369.09 km2
冰储量/ 减少 43.66 km3
(±1.70)
中国冰川变化
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在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的驱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冰川呈现出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与20世纪50年
代相比,中国冰川有82.2%处在退缩状态总面积缩小
了约18%与大型冰川相比,面积小于1km2的小冰川
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更加显著。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
年,占中国冰川总数80%以上的面积小于1km2 的 小
川将面临消失风险, 中国冰川数量将急剧减少
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中国冰川整体呈现退缩的趋势,
是其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两次冰川编目数据对
比发现,近50年来,在季风环流控制的喜马拉雅山等地区
冰川退缩最为强烈,物质平衡亏损幅度最大;青藏高原中
部和北部的冰川相对比较稳定,退缩量较小;高原周边地
区冰川退缩量较大。若以三种类型冰川来看,海洋型冰川
退缩幅度最大,其次为亚大陆型冰川,极大陆型冰川退缩
量最小。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洋型冰川的退缩幅度远大于青
藏高原西部的极大陆型冰川
不同类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① 刘时银,丁永建,李晶等,2006,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第四纪研究,26(5): 762-771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http://www.cas.cn/yx/201412/t20141218_4278298.shtml
③ 姚檀栋,秦大河,沈永平等,2013,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及其对区域水循环和生态条件的影响,自然杂志,35(3): 179-186
④ 陈虹举,杨建平,谭春萍,2017,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研究,冰川冻土,39(1): 16-23 图1-5 两次冰川编目间(1950-2010)各山系/高原冰川变化示意图 
① 张国飞,李忠勤,王文彬等,2012,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 1959-2009 年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冰川冻土,34(6): 1301-1310
随着气候变暖,冰川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20世纪90年代伊始全球冰川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冰川的消融将进一步产生反馈连锁反应影响到全球气候,加速全球
增温过程,使海面上升,引发区域淹没、冰雪灾害、冰川洪水自然灾害等,威胁着人类居住的环境安全,并可能改变着许多动植物种群的习性和生境。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冰川物质平衡及其径流变化。冰川的加速退缩在中国西北部表现为冰川融水径流剧增,面积缩小末端后退雪线升高,许多小冰川已接近消亡的边缘。
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加速消融机理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冰川物质收入与支出的重要参量,而物质平
衡的变化是导致冰川变化的基础,它也是联系气候和冰川变化
的中间环节。 中国大多数山地冰川的积累和消融同时发生在夏
季,纯消融量的变化与夏季气温有直接的联系。冰川消融量是
温度的函数以天山1号为例,基于1958/1959年~2008/2009
年数据分析发现,冰川的纯消融量与夏季平均气温间存在良好
的线性关系,夏季气温的升高加速了天山1号冰川的消融强度
和速率, 致使冰川体积减小。
● 气温升高是冰川加速消融的重要原因
图1-6 天山1号冰川纯消融量与夏季平均气温间的关系
根据张国飞等(2012)数据改绘
纯消融量
夏季平均气温/°C






         
纯消融量
夏季平均气温 夏季平均气温多线式拟合趋势线
纯消融量多线式拟合趋势线

冰温与气温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冰温的上升是气温在各个
季节升高的结果。冰川整体温度由冰川区年平均气温决定,
川温度的高低指示着冰川冷储的多少,决定了冰川对气温变化
的敏感性。气温的持续上升,会造成冰川冷储减少致使冰川对
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增强。同样幅度的气温升高,会引起更多的
物质亏损。气温的稍许增加,便会造成消融的非线性加速增加。
海洋型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比大陆型冰川强烈的多,一个主
要原因是海洋型冰川具有较高的冰川温度。在气候变暖背景
下,冰川温度不断升高,其敏感性也随之不断增强。可以推测,
当敏感性达到某一程度时,即便气温有小的增量,也会造成剧
烈的消融。
● 冰温增加导致冰川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图1-7 天山1号冰川3840m处1986、2001和2006年的冰温剖面比较
根据Li ZQ et al (2008)数据改绘
温度/°C
深度/m
1986年

   

2001年
2006年
① Li ZQ, Shen YP, Li, HL, 2008, Response of the melting Urumqi Glacier No.1 in eastern Tianshan to climate change,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4(Suppl.): 67-72

在冰川表面热量平衡中,冰川表面接收热量的一半以上
来自净辐射,其余来自感热等。净辐射的大小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冰川表面反射率大小。近几十年来,随着气温升
高,积累区粒雪性质发生了变化,除了粒雪厚度变薄以
外,雪层内具有较高反射率的细粒雪减少,杂质含量高
反射率低的粗粒雪增加,造成积累区反射率整体下降。
消融区,由于冰川表面含有大量融水传输的粉尘颗粒,
着温度的升高,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大量繁衍,使得冰面颜
色大大加深。与此同时,由于气温升高消融区面积扩大
新降雪很快融化,降低了冰川反射率,增大了净辐射的吸
收,从而成为冰川加速消融的原因之一。
冰川表面的粉尘颗粒物有利于辐射能量的吸收。黑碳颗
粒物则是冰川表面粉尘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悬浮粒子。黑碳气
溶胶沉降在冰雪表面产生的辐射强迫可加速冰雪消融,
并改变陆面反照率,影响陆面辐射平衡,进一步加速冰雪
消融。 中国西部雪冰黑碳的平均浓度为63ng/g高于北半
球其他地区的实测结果, 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为
(+4.0±2.0)W/ 黑碳-雪冰辐射效应可导致近地面增
温0.1-1.5摄氏度,雪水当量减少5~25mm
全球黑碳排放清单显示,中国西部地区自身的黑碳排放
微弱。而南亚排放的黑碳经季风输送,可爬升并沉降于喜
马拉雅山脉的冰雪上,甚至进入青藏高原腹地。 青藏高原
北部黑碳的主要构成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物(66±16%),
自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人类活动排放
● 冰川表面粉尘提高冰川对辐射的吸收
图1-8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雪坑样品中的黑碳(Black Carbon,BC)组成及来源
根据 Li et al(2015)数据改绘
德里 印度河
-恒河平原
北京
东亚
    







经度(°E)
纬度(°N)
生物质燃烧
液体燃料燃烧
煤燃烧
BC传输自东亚
BC传输自南亚
当地人类活动排放BC
① 明镜,效存德,杜振彩等,2009,中国西部雪冰中的黑碳及其辐射强迫,气候变化研究进展,5(6): 328-335
② Ji ZM, 2016, Modeling black carbon and its potential radiative effec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7: 139-144
③ Li CL, Bosch C, Kang, SC et al., 2015, Sources of black carbon to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glaci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2574 
中国冰川变化影响


冰川消融的加速将加剧水资源危机
青藏高原冰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融水在逐年增加。 1961-2006年间全国年平均冰川融水径流量为630亿m3 其中,1960年代为518亿m3 1970
年代为591亿m3 1980年代为615亿m3 1990年代为每年695亿m3 2001-2006年年平均冰川融水径流量为795亿m3 近50年间中国冰川融水径流增 长高达53.5%
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中国西部,尤其是寒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从短期来看,冰川融水的季节性变化将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变化和灾害风险的上升。在山地流域较高的气温加速了春季融雪的速率缩短了降雪季节的时间,导致更快、
更早和更大的春季径流。冰雪消融产流时间的提前,将导致洪峰在春季提前到来冲毁渠系、水库更将导致夏季需要灌溉时水资源短缺中国西部寒区旱区依赖冰川融
水形成的绿洲经济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从长期来看,冰川融水径流的增加并不可持续,当冰川融水达到峰值(PEAK WATER)后 剩余的冰川容量将不能维持径流的增加冰川融水将急剧减少,冰川下游的人类生
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风险。 在2°C情境下,大多数中国冰川融水径流将在2040-2070达到峰值,随后将快速衰减,对冰川下游水资源供给造成严重影响
① 丁永建等,2017,寒区水文导论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年 7 月 p124
② 沈永平,王国亚,魏文寿等,2009,冰雪灾害,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年 10 月 137-139
③ Huss, M., Hock, R., 2018, Global-scale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future glacier mass loss, Nature Climate Change, 8:135-140
图2-1 各流域冰川融水径流量达到峰值的时间 (Huss & Hock, 2018)
0 25 50 75 100
冰川融水达到峰值前的径流增加量
冰川融水达到峰值(年)
1980 2010 2040 2070 2100
40o N
60o N
肖尔索河
(2042) 格罗马河
(2026)
莱茵河
(2006)
多瑙河
(2006)
隆 河
(2006)
波 河
(2006)
鄂毕河
(2004)
咸 海
(2051)
库班河
(2003)
黄 河
(2051)
印度河
(2045) 长 江
(2028)
湄公河
(2049)
雅鲁藏布江/
布拉马普特拉河
(2049)
恒 河
(2044) 怒江/萨尔温江
(2049)
塔里木河
(2051)
巴尔喀什湖
(2051)
0o
E 20o
E 40oE 60o
E 80o
E 100oE

① 王国亚,沈永平,苏宏超,2008,1956-2006 年阿克苏河径流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可能影响, 冰川冻土,30(4): 562-568
案例 I
阿克苏流域冰川加速消融
对河流的补给作用及对绿洲经济的影响
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最大的一条源流,对塔里
木河干流水量的补给量占73.2%。阿克苏河是
天山南坡净流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
5.14 × 104km2①库马拉克河和托什干河是阿
克苏河的两大主要支流。台兰河是阿克苏河中
游汇入的一条支流。
阿克苏河流域冰川消融对河流补给作用
图2-2 阿克苏河流域示意图
N
S
W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阿合奇县
阿克苏市
阿图什市
阿瓦提县
柯坪县
温宿县
乌什县
0 37.5 75 150 225 300
Kilometers
湖 泊
河 流
冰 川
县 域
流 域

萨雷扎兹河
库马拉克河
托什干河
叶尔羌河
和田河
塔里木河
阿克苏河
台兰河
伊塞克湖
台兰河流域面积
流域冰川面积
1324 k㎡
431.05 k㎡
托什干河流域面积
流域冰川面积
18400 k㎡
983.02 k㎡
萨雷扎兹-库玛拉克河流域面积
流域冰川面积
12816 k㎡
3195.41 k㎡
① 王国亚,沈永平,苏宏超,2008,1956-2006 年阿克苏河径流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可能影响, 冰川冻土,30(4): 562-568
② 沈永平,王国亚,丁永建等,2009,1957-2006 年天山萨雷扎兹 - 库玛拉克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河流水资源的影响,冰川冻土,31(5): 792-800
③ 沈永平,苏宏超,王国亚等,2013,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II): 灾害效应,冰川冻土, 35(6): 1355-1370
库马拉克河与台兰河都是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冰川融水分别占到其总径流的52.4%和69.7%库马拉克河流域冰川覆盖面积3195.41km2 冰川融水变化对流域
水资源量的影响非常明显,通过1957年至2006年流域站点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库马拉克河流域平均年径流量为48.64×108m3 径流在1993年后急剧增加,1994至2006
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1957-1993年年均增加了10.56×108m3 即增加了23.6% 。 在过去 50年 由于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净消融额外补给河流的径流量达309.47×108m3 ,相
当于每年径流增加达 6.19×108m3 约为年 径流量的13% 着气候变暖,虽然降水量增加但冰川对气温的敏感性更大,冰川消融量加快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
库马拉克河流域的平均年径流量在1993年后急剧增加年最大洪峰流量也相应发生变化 1994-2006年与1957-1993年的平均年最大洪峰流量比较增加37% 且大部分超
出警戒和危险流量。随着气温的变暖,冰川减薄后退冰湖库容增加,洪水总量逐年增大。1932-2008年的67年内发生溃决突发性洪水62次,其频率达92.5%以上 ;在1980年
代以来的高温期表现出每年甚至一年两次溃决的势头,而且洪峰流量与总洪水量均呈增加的趋势
图2-3&4 1957-2006库马拉克河流域平均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年径流变化
根据沈永平等(2009)数据改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累积物质平衡/mm
累积物质平衡
年物质平衡
年物质平衡/mm
年径流/108m3

① 绿色和平依据 2000 年及 2018 年夏季 MODIS NDVI 数据分析得出
② 新疆统计年鉴委员会 . 2017. 新疆统计年鉴 -2017.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阿克苏地区包括阿拉尔市、阿克苏市和柯坪县等9个行政单位。截至2016年底阿克苏
地区共有人口250.83万人,国民经济绿洲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展迅
速,主要作物类型是棉花、小麦、玉米等。绿洲灌溉作物的种植与流域水资源补给与分
配密切相关。
自1980年以来,阿克苏河流域绿洲面积不断扩大,依据 数据分析得到2000
年-2018年阿克苏河流域植被覆盖面积由10976.13km2增加到13065.00km2(见图),
增长19.03%,耗水量快速增加。阿克苏河流域冰川融水对径流补给的快速增长使得这
一区域绿洲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然而这一快速增长趋势并不可持续。依据《新疆自治区统计年鉴-2017》
2016年阿克
苏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2.74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64m3/人,而2016年全年阿
克苏地区用水总量达到108.48亿m3超额用水占全年水资源总量72.9% 2017年阿克
苏地区一产用水达到105.77亿m3占比97.5%,人均用水4253m3/人为全年人均水资
源占有量的1.73倍。这一发展态势将导致该流域内人口、城市和产业的快速增长面临
气候变化下冰川加速消退引发的水资源短缺威胁。
依赖冰川融水的阿克苏河流域绿洲经济
图2-5 2000和2018年夏季同期阿克苏地区NDVI指数对比
2000
2018
1
0
NDVI
1
0
NDV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S
WE
N
S
WE

案例 II
天山1号冰川变化
及对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影响
乌鲁木齐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属于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区。研究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年内径流中,26.7%来自于冰川融水补给 说明乌鲁木齐河是一
条典型融冰水补给的河流,气温的变化会对径流具有显著的影响。乌鲁木齐河是乌鲁木齐市主要供水水源。47年来供水合计达120.73亿m3多年平均供水量为2.64亿m3②
乌鲁木齐60%以上的生活供水任务由乌拉泊水库承担,而天山1号的冰雪融水占水库总水量的60%
乌鲁木齐河流域概况
1964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共有冰川155条,面积48.04km2至1992年面积减
少了13.8%据天山1号冰川长期观测结果分析,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增
加的70%来自于冰川加速消融补给根据1号冰川的物质平衡数据推算
1959-2009年1号冰川的冰储量亏损达-2402.6 × 104 m3 即51年来1号冰川
消融掉了其储量的22.4%,至少提供了2520.8 × 104 m3融水径流量
天山1号冰川自1959年观测以来一直处于退缩趋势。历史数据表明1964
年天山1号面积为1.94km2自1986年起冰川强烈退缩,导致天山1号冰川末
端在1993年发生分离,成为东、西两支独立的冰川。1992年测算面积减小至
1.83km22001年冰川面积1.71km22011年以后整个冰川处于净损失状
态。绿色和平通过Sentinel2卫星影像解译分析得出2018年天山1号冰川面
积减小至1.51km2较1964年面积减小了22.2% 。
乌鲁木齐河冰川变化及预测
① 孙从建,陈伟,2017,天山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径流组分特征分析,干旱区地理,40(1): 37-44.
② 张润杰,2007,乌鲁木齐河供水存在问题与对策,节水灌溉,10:50-53
③ 乌鲁木齐乌拉泊水库蓄水量较同期下降 1000 万立方米,乌鲁木齐晚报,2017.5.3 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News?aid=122097230
④ 蓝永超,沈永平,吴素芬等,2007,近 50 年来新疆天山南北坡典型流域冰川与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1(11):1-8
⑤ 秦大河,周波涛,效存德,2014,冰冻圈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气象学报,72(5): 869-879
⑥ 张国飞,李忠勤,王文彬等,2012,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 1959-2009 年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冰川冻土,34(6): 1301-1308
⑦ 姚红兵,李忠勤 , 王璞玉等 . 2015. 近 50a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变化分析 . 干旱区研究 , 32(3), 442-447.
图2-6 1960-2018年天山一号冰川面积变化及退缩速率
1986年后,冰川退缩速率显著加快。1962-1986年减小速率为0.005km2/a,1986-2018为0.0106km2/a。
1986-2018年冰川面积退缩速率增加至上一时间段的2倍。
历史数据:李开明,陈世峰,康玲芬等,2018;2018年最新数据:绿色和平

   

   



     
1962-1986
1986-2018
面积/k㎡

图2-7 天山1号冰川不同气候情景下长度、面积、体积和冰川径流未来变化(李忠勤等, 2018)
依据李忠勤等的预测在BAU情境下天山1号冰川将在未来50-90年内加速消融乃至消失。冰川融水径流将在2050年左右达到峰值而在急速升温的大西沟升温情景
(DXG2)融水径流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随后冰川径流将快速减少,到本世纪末,天山1号冰川将完全消失,对下游流域造成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① 李忠勤等,2018,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和动力过程模拟,( 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 丁永建,效存德主 编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2018.,9
② 根据冰川附近的大西沟气象站 1980-2004 年实测气温资料外延构建的升温情景。

冰川灾害风险剧增
西北干旱区冰川、积雪广泛分布,在其融水补给河川径流的同时也常伴有冰川洪水、融雪洪水、冰湖突发洪水、冰川泥石流、冰雪崩和风吹雪等冰雪灾害发生。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尤其是从 1987 年开始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中国西北地区冰川退缩加剧,融水量增大,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灾害随着冰川融水径流的增加而增多;而融雪
洪水、雪崩和风吹雪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冬季积雪增加和气温升高,其灾害强度在增强;冰崩灾害随着气温升高引起的高山冰体崩解而呈增加趋势 在青藏高原 已观测到近
十几年来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雪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并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灾害点
① Nie, Y., Sheng, YW, Liu, Q., et al., 2017, A regional-scale assessment of Himalayan glacial lake changes using satellite observations from 1990 to 2015,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89: 1-13
冰湖是由于冰川退缩产生的融水在冰川末端或者侧部汇集而成
的高原湖泊,中国的冰湖主要分布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
雅山地区。在气候变化驱动下,这些区域冰川的冰雪融水不断增
加,加大了湖泊的补给源导致冰湖溃决的风险增大。
冰湖增加和冰湖溃决洪水的潜在威胁增加
喜马拉雅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大量冰川和冰川湖的家园。
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的冰湖溃决洪水( GLOFs )造成了灾难性
的破坏和死亡。最近的变暖导致了冰川湖的剧烈变化,并增加了
喜马拉雅潜在的 GLOFs 风 险 。
喜马拉雅冰川湖从1990到2015年,总数增加了401个,总面积扩
大了56.4km2增加约14.1% 在高海拔地区发现了许多冰川湖
泊,特别是由于冰川退缩而形成的新前冰川湖泊。在2015年
共有118个冰湖泊被确定为迅速扩张的湖泊,其分布与喜马拉雅
山发生的历史冰湖溃决洪水事件高度一致
● 喜马拉雅山区冰川湖泊快速扩张
图2-8 喜马拉雅地区1990-2015年间新形成的和新消失的冰川湖海拔分布及面积统计
根据Nie et al(2017)数据改绘






海拔
形成/消失的频次 面积



消失
          形成

图2-9 高亚洲地区冰冻圈冰湖溃决洪水灾害分布图
0 200 400 800 1200 1600
Kilometers
N
S
WE
     
    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冰川阻塞冰湖洪水多发区
冰碛垄阻塞湖洪水多发区
恒河平原
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降雨量增加、
温、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条件增多,造成冰湖溃
决及伴生的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急剧增大。
中国冰川阻塞湖溃决洪水主要分布于新疆叶
尔羌河上游的克勒青河谷和阿克苏河上游的
库马拉克河谷,冰碛阻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
流)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和念青唐古拉
山东段。这种突发性洪水起涨快,涨率大,洪峰
高,洪量小,洪水时间短促。
引起冰湖溃决的主要因素取决于降水、温度、
地形条件、海拔高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而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冰川消融是引起冰
湖溃决洪水的核心原因。 随着气候变化的趋势
不断增加 冰川和湖泊对人为气候变暖的反应
更加活跃,可以预计,在21世纪GLOFs发生率
将大幅增加。
● 气温和降水增加显著有利于冰湖溃决

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
祁连山脉
昆仑山脉
喀喇昆仑山脉
天山山脉
案例 III
叶尔羌河上游冰湖溃决性洪水灾害
2018年7月以来新疆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冰雪消融强烈,克勒青河上游的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面积、
量不断扩大。7月24日,堰塞湖水体体积达到3000万m3左右预计溃决后下游库鲁克栏干水文站流量将
达到2000m3/s以上8月5日以来,新疆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南疆塔里木盆地大部37°C以
上,部分区域达40°C以上。高山冰雪快速融化挡住堰塞湖的“冰坝”自身因升温而融化8月10日凌晨,
亚吉尔冰川堰塞湖溃决。溃决时冰川湖储水量已经达到6000万m3溃决时有3500万m3④洪水倾泻而
下,喀什地区叶尔羌河库鲁克栏干站2018年8月10日19时流量达到1570m3/s超警戒流量370m3/s(警
戒流量为1200m3/s)。
2018年8月叶尔羌河上游冰湖溃决事件
图2-10 Sentinel 2 卫星影像
显示叶尔羌冰湖溃决前后变化
0 0.75 1.5 3 4.5 6
Kilometers
2018/07/12
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
克亚吉尔冰川
0 0.75 1.5 3 4.5 6
Kilometers
2018/04/07
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
克亚吉尔冰川
2018/08/06
溃坝前4天
克亚吉尔冰川
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
0 0.75 1.5 3 4.5 6
Kilometers
2018/08/11
溃坝后1天
克亚吉尔冰川
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
0 0.75 1.5 3 4.5 6
Kilometers
克勒青河是叶尔羌河干流山区上段,位于冰川集中分布的高山区。克勒青流域的冰川面积占叶尔羌流域
内冰川总面积的 45.7% 控制年径流量 40.37 亿 m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叶尔羌河流域冰川由正平衡转为
负平衡,冰川呈现加速退化和变化态势。两次冰川编目期间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因退缩分裂条数在两次
编目期间由557条增加至572条,总面积减小299.36km2① 克亚吉尔冰川及特拉木坎力冰川跃动前进,
阻塞克勒青河,分别形成克亚吉尔和特拉木坎力堰塞湖,在特定的水力学条件下堰塞湖溃决湖水以高
水头下泄,是叶尔羌河上游形成冰湖溃决型洪水的直接原因 冰川湖溃决引发突发性洪水,是叶尔羌河
各类洪水中洪峰最高、危害最大的洪水。
叶尔羌河上游冰湖溃决性洪水成因
① 冯童,刘时银,许君利等,2015,1968-2009 年叶尔羌河流域冰川变化⸺基于第一、二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冰川冻土 . 37(1):1-13
② 牛竞飞 , 刘景时 , 王迪等 . 2011. 2009 年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阻塞湖及冰川跃动监测 . 山地学报 , 29(3), 276-282.
③ 自治区防办安排部署格尔吉亚冰川堰塞湖溃坝应对措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喀什管理局,2018.7.25 http://www.tahe.gov.cn/Item/30141.aspx
④ 昆仑山突发融雪性洪水,央视网新闻,2018.8.12 http://news.cctv.com/2018/08/12/ARTIq6IiDdxNmQG1PhjBWTmQ180812.shtml 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严峻是引发冰崩灾害的深层原因。气候变暖在冰川发育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暖变湿”“增暖”会引起冰川融化,在冰川表面形成更多的断裂;
“变湿”则是会加剧冰川的物质积累,使得冰川运动速度加快。冰崩或雪崩发生后,崩塌的固态水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受热而迅速转化为液态水冲蚀沟床和岸坡;或者直接崩入
冰湖导致湖水溢坝或冰湖溃决,进而引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在运动途中或出山口后发生堆积形成灾害链。
近年来高亚洲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冰川活动逐渐活跃。发生冰崩地区的高山坡度较大气候变化引发冰体更易脆裂和断裂冰崩的可能性和危险性随之增加。 在全球 气候变
化的背景下,冰崩灾害极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新常态。
● 冰崩灾害增加
冰崩和跃动冰川危害的增加

案例 VI
雅鲁藏布江流域
加拉白垒峰冰崩及次生灾害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拐弯处的左岸,加拉白垒峰上分布有16条冰川。2017年11月18日加拉白垒峰附近曾发生6.9级地震震后冰川附近的陡坡上堆积了大量结构松散的冰
碛物,形成了利于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重要物质条件。
2018年秋季,当地降水比往年同期多50%以上,且为持续降水气温也较高导致16条冰川中的两条发生冰崩冰崩引发冰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约540万m3的冰川泥石
流加混冰碛物滑坡物质从冰川末端下冲出沟谷形成堰塞坝,于10月17日凌晨将雅鲁藏布江主河道截断形成堰塞湖。19日上午9时,堰塞湖库容达到5.5亿m3每小时水
位上涨0.6m19日13:30分,上游水位超过堰塞体自然过流18:10下泄流量约1.9万m3/s此次冰崩引发的冰川泥石流、冰川堰塞湖及堰塞湖泄洪系列灾害造成约6600
人受灾,16000余人受影响,疏散撤离沿江居民共7100余人
图2-11 2018年10月19日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现场图,图片来自新华社 图2-12 雅鲁藏布江上游冰川堰塞湖位置示意图
图源:google map 3D view
加拉村
堰塞体位置
冰川泥石流
雅鲁藏布江
色东普沟
加拉白垒峰
10月19日_
雅鲁藏布江左岸加拉白垒峰色东普
沟再次发生冰崩碎屑物堵江
① 雅鲁藏布江山体滑坡原因何在?中国气象报,2018.10.26 http://www.cma.gov.cn/kppd/kppdsytj/201810/t20181026_481723.html
② 雅鲁藏布江堰塞湖蓄水量已达 3 亿立方米左右,中国之声,2018.10.18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10-18/8653169.shtml
③ 西藏雅江堰塞湖滞蓄水量超 5 亿方,新华网,2018.10.19 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8-10/19/c_1123585885.htm
④ 雅鲁藏布江堰塞体出现过流上游监测站水位已下降 8.7 米,新华网,2018.10.19 https://news.china.com/domesticgd/10000159/20181019/34209632.html
⑤ 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抢险救援工作有序开展,新华网,2018.10.19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8-10/19/c_1123586015.htm 
冰川跃动是一种特殊的冰川运动现象。冰川在数天或数年内以超出正常运动速度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前进。冰川跃动常发生在冰川消融区是一种稳定期与
跃动期相互交替的周期性运动。 跃动冰川在数月或数年内大幅度前进,容易引发溃决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事件将当地的树木、建筑和道路冲毁,给当地人民的生
命、财产安全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害。
中国冰川跃动主要发生于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藏东南地区。喀喇昆仑山地区的冰川在90年代末期曾出现广泛的冰川扩张现象表现为从冰川冰体由高海拔向低海拔
部位滑动。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提取结果显示该地区冰川非常活跃末端前进速度可达数百米每年。近年来喀喇昆仑山地区冰川末端的异常活动现象使得多处冰川末端
形成冰川阻塞湖,容易溃决导致洪水,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
对中国喀喇昆仑山冰川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以来,喀喇昆仑山有27处冰川末端在短时间内发生过快速前进。分析各个时段冰川跃动的次数可知,1978-1991年有2处
冰川末端发生跃动,1991-2001年有9处冰川末端发生跃动,而2001-2015有16处冰川末端发生跃动 2001-2015年冰川跃动的次数可达1978-1991年的8倍。 1978-1991、
1991-2001、2001-2005年前进冰川面积增量分别为1.2、1.81、9.21km2前进冰川的面积增量持续增大。这说明近40年来研究区冰川跃动的频率和变化幅度逐渐增高。
● 冰川跃动频繁
① 许艾文,杨太保,王聪强等,2016,1978-2015 年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地理科学进展,35(7): 878-888
② ibid

5Y654D0068(36.068N,76.355E)
木斯塔冰川(35.898N,76.232E)
木斯塔冰川(35.907N,76.255E)
音苏盖提冰川(36.093N,76.071E)
音苏盖提冰川(36.036N,76.205E)
音苏盖提冰川(36.083N,76.269E)
音苏盖提冰川(36.039N,76.196E)
音苏盖提冰川(36.145N,76.093E)
音苏盖提冰川(36.122N,76.134E)
5Y654D0064(36.083N,76.229E)
5Y654D0064(36.089N,76.225E)
音苏盖提冰川(36.128N,76.126E)
5Y654D0097(36.191N,76.181E)
塔吐鲁沟冰川(36.322N,76.388E) 塔吐鲁沟冰川
(36.324N76.398E)
蚯蚓冰川
(36.068N,76.768E)
沙克斯干冰川
(35.746N,76.821E)
5Y654C0132(35.712N,76.941E)
特拉木坎力冰川(35.678N,76.989E)
5Y654D0096(36.161N,76.201E)
5Y654D0077(36.129N,76.313E)
木斯塔冰川(35.918N,76.273E)
木斯塔冰川(35.982N,76.325E)
乔戈里冰川(35.967N,76.456E)
乔戈里冰川(35.983N,76.499E)
5Y654D0023(36.009N,76.391E)
木斯塔冰川(35.9N,76.299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13 喀喇昆仑山地区27条跃动冰川分布及面积变化
根据许艾文等(2016)数据改绘
1978-1991 长度变化
1991-2001 长度变化
1991-2015 长度变化

结 语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中国冰川
已经面临失稳危机!
随之而来的将是日趋严峻的水资源危机
和不断加剧的冰川灾害!

陈德亮, 徐柏青, 姚檀栋等. 2015.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 科学通报, 60(32), 3025-3035.
陈虹举, 杨建平, 谭春萍. 2017. 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研究. 冰川冻土, 39(1), 16-23.
丁永建. 2017. 寒区水文导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杜文涛, 秦翔, 刘宇硕等. 2008. 1958-2005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变化特征研究. 冰川冻土, 30(3), 373-379.
冯童, 刘时银, 许君利等. 2015. 1968-2009年叶尔羌河流域冰川变化⸺基于第一、二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 冰川冻土, 37(1), 1-13.
蓝永超, 沈永平, 吴素芬等. 2007. 近50年来新疆天山南北坡典型流域冰川与冰川水资源的变化.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1(11), 1-8.
李红梅, 李林. 2015. 2℃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1(3), 157-164.
李开明, 陈世峰, 康玲芬等. 2018. 中国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变化比较分析⸺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例. 干旱区研究, 35(1), 12-19.
刘时银等,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版本1.0).寒区寒区科学数据中心, 2014
刘时银, 丁永建, 李晶等. 2006. 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 第四纪研究, 26(5), 762-771.
刘时银, 姚晓军, 郭万钦等. 2015.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地理学报, 70(1), 3-16.
刘时银, 张勇, 刘巧等. 2017.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与风险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明镜, 效存德, 杜振彩等. 2009. 中国西部雪冰中的黑碳及其辐射强迫.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5(6), 328-335.
牛竞飞, 刘景时, 王迪等. 2011. 2009年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阻塞湖及冰川跃动监测. 山地学报, 29(3), 276-282.
秦大河, 周波涛, 效存德. 2014. 冰冻圈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气象学报, 72(5), 869-879.
沈永平, 苏宏超, 王国亚等. 2013. 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 冰川冻土, 35(6), 1355-1370.
沈永平, 王国亚, 丁永建等. 2009. 1957-2006年天山萨雷扎兹-库马拉克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河流水资源的影响. 冰川冻土, 31(5), 792-800.
沈永平, 王国亚, 魏文寿等. 2009. 冰雪灾害. 北京: 气象出版社.
施雅风. 2000. 中国冰川与环境⸺现在、过去与未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孙从建, 陈伟. 2017. 天山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径流组分特征分析. 干旱区地理, 40(1), 37-44.
王国亚, 沈永平, 苏宏超等. 2008. 1956-2006年阿克苏河径流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可能影响. 冰川冻土, 30(4), 562-568.
王宗太, 苏宏超. 2003. 世界和中国的冰川分布及其水资源意义. 冰川冻土, 25(5), 498-503.
吴佳, 周波涛, 徐影. 2015. 中国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对气候变暖的响应:CMIP5模式模拟评估和预估. 地球物理学报, 58(9), 3048-3060.
伍光和, 沈永平. 2007. 中国冰川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冰川冻土, 29(4), 664-667.
新疆统计年鉴委员会. 2017. 新疆统计年鉴-2017.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姚红兵, 李忠勤, 王璞玉等. 2015. 近50a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分析. 干旱区研究, 32(3), 442-447.
姚檀栋, 秦大河, 沈永平等. 2013. 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及其对区域水循环和生态条件的影响. 自然杂志, 35(3), 179-186.
张国飞, 李忠勤, 王文彬等. 2012.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9年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 冰川冻土, 34(6), 1301-1309.
张润杰. 2008. 乌鲁木齐河供水存在问题与对策. 节水灌溉, 10, 50, 53.
周玉科, 高琪, 范俊甫. 2017. 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的青藏高原年际升温及不对称特征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33(6), 64-71.
Huss, M., & Hock, R. 2018. Global-scale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future glacier mass loss. Nature Climate Change, 8, 135-140.
IPCC. 2018.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Global Warming of 1.5℃. Incheon, South Korea.
Ji, Z. 2016. Modeling black carbon and its potential radiative effec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7(3), 139-144.
Li, C., Bosch, C., Kang, S., et al. 2015. Sources of black carbon to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glaci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2574.
Li, Z., Shen, Y., Li, H., et al. 2008. Response of the melting Urumqi Glacier No.1 in eastern Tianshan to climate change.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4(Suppl.), 67-72.
Nie, Y., Sheng, Y., Liu, Q., et al. 2017. A regional-scale assessment of Himalayan glacial lake changes using satellite observations from 1990 to 2015.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89, 1-13.
Wei, Y., & Fang, Y. 2013.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based on a generalised temperature zone - Elevation model. PLoS ONE, 8(4).
参考文献
ResearchGate has not been able to resolve any citations for this publication.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Worldwide glacier retreat and associated future runoff changes raise major concerns ov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global water resources, but global-scale assessments of glacier decline and the resulting hydrological consequences are scarce. Here we compute global glacier runoff changes for 56 large-scale glacierized drainage basins to 2100 and analyse the glacial impact on streamflow. In roughly half of the investigated basins, the modelled annual glacier runoff continues to rise until a maximum (‘peak water’) is reached, beyond which runoff steadily declines. In the remaining basins, this tipping point has already been passed. Peak water occurs later in basins with larger glaciers and higher ice-cover fractions. Typically, future glacier runoff increases in early summer but decreases in late summer. Although most of the 56 basins have less than 2% ice coverage, by 2100 one-third of them might experience runoff decreases greater than 10% due to glacier mass loss in at least one month of the melt season, with the largest reduc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Andes. We conclude that, even in large-scale basins with minimal ice-cover fraction, the downstream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continued glacier wastage can be substantial, but the magnitudes vary greatly among basins and throughout the melt season.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4.3.4) coupled with an aerosol–snow/ice feedback modul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eposition of anthropogenic light-absorbing impurities in snow/ice and the potential radiative feedback of black carbon (BC) on temperature and snow cov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in 1990‒2009. Two experiments driven by ERA-interim reanalysis were performed, i.e., with and without aerosol–snow/ice feedback.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deposition BC and organic matter (OM) in snow/ice in the monsoon season (May−September) were much more than non-monsoon season (the remainder of the year). The great BC and OM deposition were simulated along the margin of the TP in the non-monsoon season, and the higher deposition values also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TP than the other regions during the monsoon period. BC-in-snow/ice decreased surface albedo and caused positive surface radiative forcing (SRF) (3.0−4.5 W m⁻²) over the western TP in the monsoon season. The maximum SRF (5−6 W m⁻²) simulated in the Himalayas and southeastern TP in the non-monsoon seaso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0.1−1.5 °C and snow water equivalent decreased by 5−25 mm over the TP, which showed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s with the variations of SRF in each season. This study provided a useful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effect of aerosols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water cycle in the cryospheric environment of the TP.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Combustion-derived black carbon (BC) aerosols accelerate glacier melting in the Himalayas and in Tibet (the Third Pole (TP)), thereby limiting the sustainable freshwater supplies for billions of people. However, the sources of BC reaching the TP remain uncertain, hindering both process understanding and efficient mitigation. Here we present the source-diagnostic Δ(14)C/δ(13)C compositions of BC isolated from aerosol and snowpit samples in the TP. For the Himalayas, we found equal contributions from fossil fuel (46±11%) and biomass (54±11%) combustion, consistent with BC source fingerprints from the Indo-Gangetic Plain, whereas BC in the remote northern TP predominantly derive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66±16%),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sources. The fossil fuel contributions to BC in the snowpits of the inner TP are lower (30±10%), implying contributions from internal Tibetan sources (for example, yak dung combustion). Constraints on BC sources facilitate improved modelling of climatic patterns, hydrological effects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effective mitigation actions.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primar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limate and ecosystem, and examining its change and fluctuation could elucidate the formation of novel climate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a generalised temperature zone elevation model (GTEM) to assess the trend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emporal-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P) using the annual and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s from 1961-2010 at 14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and near the TP.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The TP has undergone robust warming over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warming rate was 0.318°C/decade. The warming has accelerated during recent decades, especially in the last 20 years, and the warming has been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winter months, followed by the spring, autumn and summer seasons. (2) Spatially, the zones that became significantly smaller were the temperature zones of -6°C and -4°C, and these have decreased 499.44 and 454.26 thousand sq km from 1961 to 2010 at average rates of 25.1% and 11.7%, respectively, over every 5-year interval. These quickly shrinking zones were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and central TP. (3) The elevation dependency of climate warming existed in the TP during 1961-2010, but this tendency has gradually been weakening due to more rapid warming at lower elevations tha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elevations of the TP during 1991-2010. The higher regions and some low altitude valleys of the TP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ly warming regions under the same categorizing criteria. Experiment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GTE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nalyse climate changes in high altitude mountainous regions.
Article
The Himalaya, the world's highest mountain ranges, are home to a large group of glaciers and glacial lakes.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GLOFs) in this region have resulted in catastrophic damages and fatalities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recent warming has caused dramatic glacial lake changes and increased potential GLOF risk in the Himalaya. However, our knowledge on 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nge of glacial lakes in the entire Himalaya is limited. This study maps the current (2015) distribution of glacial lakes across the entire Himalaya and monitors the spatially-explicit evolution of glacial lakes over five time periods from 1990 to 2015 using a total of 348 Landsat images at 30 m re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4950 glacial lakes in 2015 cover a total area of 455.3 ± 72.7 km², mainly located between 4000 m and 5700 m above sea level. Himalayan glacial lakes expanded by approximately 14.1% from 1990 to 2015.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supraglacial lakes and proglacial lakes are rather complex, involving both lake disappearance and emergence. Many emergent glacial lakes are found at higher elevations, especially the new proglacial lakes, which have formed as a result of glacier retreat.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changes of Himalayan glacial lakes are observed,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expansion occurring in the southern slopes of the central Himalaya. Increasing glacier meltwater induced by the Himalayan atmospheric warming is a primary cause for the observed lake expan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primary data for future GLOF risk assessments. A total of 118 rapidly expanded glacial lakes are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vulnerable lakes for the priority of risk assessment.
Response of the melting Urumqi Glacier No.1 in eastern Tianshan to climate change
  • Z Li
  • Y Shen
  • H Li
Li, Z., Shen, Y., Li, H., et al. 2008. Response of the melting Urumqi Glacier No.1 in eastern Tianshan to climate change.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4(Suppl.), 67-72.
  • 徐柏青 陈德亮
陈德亮, 徐柏青, 姚檀栋等. 2015.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过去、 现在与未来. 科学通报, 60(32), 3025-3035.
  • 杨建平 陈虹举
陈虹举, 杨建平, 谭春萍. 2017. 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研究. 冰川冻土, 39(1), 16-23.
  • 秦翔 杜文涛
杜文涛, 秦翔, 刘宇硕等. 2008. 1958-2005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变化特征研究. 冰川冻土, 30(3), 37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