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PDF Available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味分层——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广场舞群体为例(Tast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A Case Study on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in Central Shanghai)

Authors:

Abstract

本文在综述品味分层理论的基础上,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广场舞参与者的音乐品味分层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是:(1)根据“是否喜爱高雅艺术”,可将广场舞参与者划分为“高层欣赏者”和“低层欣赏者”。进一步地,“高层欣赏者”可被分为“挑食的高层欣赏者”和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2)与全国范围内的同龄群体相比,广场舞参与者的出生年有集中于1950年至1959年的趋势,并且其教育程度比参照组更高,但社会经济地位分布则大部分与全国的同龄群体相似(1950年以后出生的广场舞参与者与全国同龄群体的水平相比,方差齐次并且均值差异不显著)。对成为“高层欣赏者”影响最显著的变量是教育年限,对“高层欣赏者”间的分化影响最显著的变量是社会经济地位。 Based on cultural classification theor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aste classification of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in central Shanghai. Som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 (1)According to the variable “like highbrow art or not”, the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er audience” and “lower audience”. Moreover, “higher audi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snobs” and “omnivores”. (2)Compared with population in similar situation in the whole China (the same age group), the birth year of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tended to concentrate on 1950-1959, and they tend to hav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but their social economical status is similar to the same age group (square dance participants born after 1950 have homogeneous variance with the same ag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means is not significant). Education level affect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audience” and “lower audience” most significantly, and social economical status affect the division of higher audience most significantly.
中国研究 第22
37 ~ 57
SSAP2017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广场舞群体为例*
于佳煖
摘 要本文在综述品位分层理论的基础上对上海市中
城区广场舞参与者的音乐品位分层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两项研
究结果1根据
是否喜爱高雅艺术可将广场舞参与者划
分为
高层欣赏者
低层欣赏者进一步地可将
高层
赏者挑食的高层欣赏者杂食的高层欣赏者
2与全国范围内的同龄群体相比广场舞参与者的出生年有集
中于 1950 年至 1959 年的趋势并且其受教育程度比参照组更高
但社会经济地位分布则与全国的同龄群体相似对成为
高层欣
赏者影响最显著的变量是受教育年限
高层欣赏者间的
分化影响最显著的变量是社会经济地位
关键词广场舞参与者 品位分层 客观阶层特性
在中国社广场舞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群众活动在大众的认知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代际均衡与多元共治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
系研究项目批准号7149073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曾在中国社会学
2016 学术年会文化社会学论坛经济生活中的文化因素2016 717
上发表作者感谢周怡洛秦李小诺于长军对本文的指导建议和帮助
也感谢所有参与研究的广场舞团队
于佳煖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 yujiaxuan1994@ 163. com
甚至广场舞参与者的自我认知广场舞的参与者看上去差异并不大
其艺术欣赏水平也仅仅局限于
广场舞蹈和音乐是同质性非常强的群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广场舞之外的生活中广场舞参与者的艺术
欣赏特质与其在广场上所表现出的特质可能截然不同并且在看似普通
的广场舞参与者之间也可能存在可观的品位差异和教育经济水平的分
由此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议题对解释广场
舞的本质及其流行的原因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问题为 1上海市
中心城区广场舞参与者的音乐品位差异是什么 2这种差异是否与其客
观的阶层特性相关
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以布迪厄为代表的品位分层观点
传统的分层理论往往使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分层现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其他资
源的分配由此导致阶级的分化韦伯则构建了一套 以经济为先决
条件的分析框架探讨地位声誉权力等影响因素在这一
架下对社涂尔干则认为人们的能力差异导致分工
的差异因而造成了社会分层自布迪厄开始学者们在对经
典的结构分层领域进行综述和质疑的基础上将文化与阶层结构的交
影响引入异的较之于 文化分层
受到更多的重视
这一阶段中的研究普遍显示
精英文化阶层与其他非精英的文化
阶层的品位存在较大差异 Bourdieu1984Gans1975Blau1986DiM-
aggio and Useem1978)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精英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经济资
本差异 Blau1986DiMaggio and Useem1978社会资本差异 Blau
1985Bourdieu1977文化资本差异 Gans1974Bourdieu1984
造成的为了维护这种差异精英阶层和中上阶层往往是
挑食者
音乐审美习惯倾向于专一的
高雅文化至少在
高雅文化的鉴赏中
有较大优势
布迪厄认为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和流动经历
这就造成了阶层间的区隔文化资本 主要由家庭背景和学校
83 中国研究 第22
也就是社会化过程来决定 Bourdieu198485 ) ,这就使得
不同阶层的人在认知社会时有不同的 和选择布迪厄的品
位分层理论建立在 理论之上既然区隔业已形成那么社会
中上阶层就会选择接受特定的
高层文化产品这样不仅是为了加强
统治阶级和中上阶层的联结和统治地位也是为了深化与其他阶层之
间的
甘斯是这一阶段的又一代表在旗帜鲜明地反对了精英
文化与文化工业取向的理论甘斯强调了大众对自己的文化选择的
自主性在此基础上甘斯继承了结构功能主义的传统
的差区分了不同层次的
品位文化并将人们划分为不同层次的
品位公众强调每一种
都有相对固定的 品位公众
2003在这些层存在最高层的 高雅文
往往被精英阶层统治较为注重审美而非实用这就造成了其他
阶层在进入高雅文化时存在壁垒 Gans1974
此外在这一阶段的后续研究一些研究虽然旨在呈现精英阶层和
中上阶层与其他阶层的差异但事实上实证材料已经显示虽然精英阶层
和中上阶层在接触高端音乐形式方面较之于其他阶层存在优势但对于其
他层次的音乐精英阶层也涉猎广泛 DiMaggio and Useem1978Wilen-
sky1964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引起了 Peterson 等学者的注意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频繁涌现的
挑食者 杂食者研究的重要动机 Peterson
and Simkus1992
来自 Peterson 的挑战
挑食者 杂食者假设
挑食者 杂食者命题是由 Peterson Simkus 1992 年关于音乐品
位对阶层的标示作用的研究中提出并由 Peterson Kern 1996 年证明
的一个命题 Peterson and Simkus1992Peterson and Kern1996该命题
的含义为高层次的音乐欣赏者倾向于阅听各种层次的音乐形式而不是
通过只欣赏单一的
高雅文化来维持阶层稳定而强化与其他阶层的区
而低层次的音乐欣赏者所接受的音乐形式较之于高层欣赏者则较为
单一持这一取向的学者认同布迪厄和甘斯所倡导的
文化分层的主
认为社会上的确存在较高层次的音乐欣赏者然而这些较高层次的
欣赏者所选择的音乐并不仅是专一的与其他阶层存在较大区隔的
高雅
文化而是倾向于欣赏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音乐 Lamont1992
Peterson and Kern1996
93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挑食者 杂食者命题的研究打破了先前研究中
每一阶层有与之
一一对应的品类型的定论为品位分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1996 年以来许多学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
挑食者 杂食者
究的实践就目前的一些英文文献来看能够证实
挑食者 杂食者
题的典型研究利时 SticheleAlexanderLaermans and Rudi2003
Eijck2001 西班牙 Jordi Lo' pezSintas and ErciliaGarcI' aA'
lvarezb2004 以色列 Katz - Gerro and Shavit1998 Gebes-
mairWardeWright and Gayo - Cal2008Chan and Goldthorpe
2007加拿大 Fisher and Preece2003 等国家均有出现不过这些
研究都集中于欧美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在中国则
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基于文献的研究思路
从相关理论中可以得到两个要点基于文化分层的两种视角
高层的艺术欣赏者有可能是专注于某些特定高雅艺术项目的
挑食者
也有可能更倾向于成为喜爱更多种艺术项目的
杂食者第二品位差
异可能与其客观的阶层特性存在密切的关系基于以上两个要点为了使
研究更准确有效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测量问题是怎样辨识人群中的
高层欣赏者如何测量客观的阶层对品位分层的影响程度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要点则需回到
品位分层本身根据以往
的文献音乐风格流派向来是研究者们对研究对象的
品位进行区分
的重要Bourdieu1984Gans1975 Blau1986DiMaggio and Us-
eem1978 Peterson and Simkus1992 ) ,为了达到更高的效度
次研究应立足于上海地区实际存在和发展的音乐流派并结合该地区的传
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传播情况来设计一套符合本次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
音乐与舞蹈的流派的认知的量表该量表设计并不宜过于追求音
乐与舞蹈种类的完善具体而是应该基于研究对象的业余生活的真实性
力图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该群体 即广场舞参与者群体内的个体差
这一套量表应该同时包含
高层音乐
非高层音乐在建立量
表之后的变重新编码程中由于高层欣赏者既有可能是
挑食者
也有可能是
杂食者甚至有可能同时包含这两种群体因此需要找
到合适的描述性统计方法来将各个样本归入不同的群体最好能将每一
个样本准确地区分入
低层欣赏” “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
” “
杂食的高层
04 中国研究 第22
欣赏者中的其中一种内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首先要确定广场舞参与人群的一些基本属性
在以往的文献中大部分广场舞研究者认广场舞的参与者包罗各种各
样的 这些人来自各个阶层 吴春晖2010 2012
20112012不过这些研究普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实证资料
有研究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广场舞可能是
趣缘群体即由有舞蹈基
础的兴趣爱好者所构成的品位群体 刘婷2014 ) ,具有一定的门槛
果广场舞参与者是来自各个阶层的客观的阶层特例如收入受教
育程度和职业等就很可能对其品位分层有重要的影响但如果广场舞真
的是一种
趣缘群体那么在研究中就检测不到这些参与者在相关客观
指标上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广场舞参与者群体的阶层
分布即探索其各种特性 受教育程度等的离散程度和分布趋
然而仅估测单个群体的离散程度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欲探索其真实
的离散程度应当为其设定一个大致可视为
常模的参照组
次研究把全国范围内的同龄群体作为参照组来初步了解其分布的特性
若其分布确实足够复杂多样来源广泛那么社会经济地位等变量将作为
重要的自变量进入模型
在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后才能够进行模型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本次研究的思路以概确定合理的音乐品位等级依据
本次研究采用对音乐与舞蹈的喜爱情况来测) ,将广场舞参与者划分为
不同层级的欣赏者在这之后通过确定研究对象的客观阶层分布进而
探索客观的阶层特性与音乐品位差异之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广场舞参与者
上海市中心
城区的定义大致为传统意义上的
中心九区范围即今天的长宁区
黄浦区徐汇区虹口区杨浦区静安区和普陀区
14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由于原上海市卢湾区于2011 年与原黄浦区合并原闸北区于2015 年与静安区合并因此
传统的 中心九区逐渐由九个区演变为七个区
本次研究的抽样方法为多阶段抽样法在七个区的范围内先抽取了
6个街道再在每个街道抽取 1个广场舞活动点每个广场舞活动点按比
例随机抽取被选中广场舞团队总人数的 20% ~ 30% 以问卷式访谈的方法
进行调查本次研究的抽样情况如1与图 1所示 1所列顺序为图 1
中各点由下往上的顺序
1抽样情况统计 单位
团队人数 抽样数
龙华东路 30 7
瞿溪路 160 40
南京东路 80 18
四川北路 80 15
邯郸路 30 7
共康路 150 16*
总 计 530 103
*共康路实际发放问卷32 然而由于其中16 份出现拒答题目缺乏大部分个人信息
案模糊不清等情况因此32 份问卷中仅采用了16 份有效问卷事实上其余地点均存在无效问
只不过数量较少将之删除后样本量仍在正常范围内故没有单独说明
1各抽样地点的大致地理位置
在本次研究所抽取的103 个样本中男性有5女性有98 由于
男性样本量过少并且其音乐品位特征与女性差异较大 例如有一个男性
广场舞参与者称他将广场舞当
广播体操来跳) ,如果在研究中采用
这些样本可能会导致 1样本代表性不够不足以说明男性广场舞参
与者的特征 2由于性别间差异较大研究结果会过于复杂故本次研
24 中国研究 第22
究在分析研究结果时将暂不涉及男性群体男性样本被移除
概念测量与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入模型的因变量为
欣赏者类型
。“
欣赏者类型包含
两个类别
低层欣赏
高层欣赏者1 =
高层欣赏者0 =
低层欣赏者其中
高层欣赏者还包含两个子类
挑食的高层
欣赏者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1 =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0 =
食的高层欣赏者其转化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对舞蹈和音乐的偏好
测量 原始变量蹈部包括
芭蕾舞” “
现代舞/踢踏舞/爵士舞
民族民间舞
” “
拉丁舞” “
摩登舞” “
迪斯科/街舞” “
交谊舞” “
革命舞
中国古典舞9音乐部分则包括
民歌” “
网络歌曲” “
经典通
俗歌曲
江南戏剧
江南以外戏剧
江南说唱曲艺” “
红歌” “
民乐 1
古琴竹笛等高层次民族乐器
” “
民乐 2古筝等较为通俗的民
族乐器
” “
西方舞曲” “
西方现代流行音乐
” “
艺术歌曲” “
西方器乐
歌剧
音乐剧15
所有题目均为五分变量 5 = 喜欢4 = 比较喜
3 = 2 = 不太喜欢1 = 不喜在这些音乐与舞蹈形式中
于实际研究情生活经验及相关文献的综合考量最终将
芭蕾舞
民乐 1” “
西方器乐” “
歌剧列入
高雅艺术其余列入
非高雅艺
由于受访者的答案大多数集中在 5喜欢1不喜欢
该部分题目在数据录入时被操作为二分变量5
4比较喜欢被合并为1) ; 3一般2不太喜欢1
不喜欢则被合并为0不喜欢第二步为变量的转化在数据收集过
程中发现
革命舞蹈无益于有效反映广场舞参与者们的音乐品位差异
34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问卷第三部分的设计步骤为 1翻阅各艺术类词典摘抄其中国当代音乐部分的目录
形成最初的量表素材 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的目录) ; 2在瞿溪路的
广场舞活动点抽取 5名参与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详细询问她们对目录中这些音乐形式
的接触情删去一些她们完全不了解或从不参与的活动 例如秧歌军歌等) ,并根据
她们对各种音乐形式的认知将一些被调查者觉得相差无几的项目进行合并
将西方器乐独奏室内乐交响乐合并为 西方器乐 3在龙华东路的广场舞活动
点抽取 5人进行试调查并对题目结构再次进行微调 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拆分为
两个题目
— “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佛教/基督教音乐一题) ,进而形
成最终的问卷并开始在所有地区进行发放
此处不赘述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该分类结果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夏野 1989 ) ,
19992009) ,孙维权 200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
委员会 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 1989
所以这一题及相关答案被移出新变量构建的过程
其余 23 种舞蹈和音乐
种类将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被转化为几个新的变量1音乐与舞蹈
喜爱总数定距变量即喜欢的音乐与舞蹈种类的总和2是否
喜爱高雅艺术定类变量只要研究对象喜爱任意一种或多种高雅艺
该变量即赋值为 1其余则赋值为 03高雅艺术喜爱
总数定距变量即喜欢的高雅艺术种类的总和依据这三个新变
最终的
赏者变量转化过程为首先是否喜欢
高雅艺术将广场舞参与者划分为 低层欣赏者N= 4 3
层欣赏者N= 5 5 ) ; 其次高层欣赏者若喜爱的音乐与
蹈总数小 10则被划分为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N=
19 ) ,其余则被划分为
食的N= 3 6 这一分类的
依据会在结果分析一中详述
自变量为客观的阶层特征其测量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程度和由职业转
化而成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分别对应自变量
受教育年限
社会经济
地位分
这两个变量的构建方法是将定类变量
受教育程度按如下
规则转换为定距变量
受教育年限未受过正式教育 = 0= 6
= 9/职高技/中专 = 12大专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 15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16研究生及以上 = 19 私塾 = 6
职业
变量按照李春玲在2005 年发表的中国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得分进行转
得到新的定距变量
社会经济地位分李春玲2005194 ~ 203
控制变量为
年龄构建方法是将
出生年这一变量以 2016 年为现时
进行转化
在结果分析过程中在涉及音乐品位与分类的问题时由于该分类体
系需要一些直观的探索和展示所以将采用描述性统计 均值最大值
最小值标准差来进行分析当涉及各代表客观阶层特性的变量与音乐
品位的关系时由于因变量均为二分变量 是否为
高层欣赏者及是否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 ,将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来进行分析
44 中国研究 第22
首先由于 1960 年以后出生的广场舞参与者大多不了解 命舞蹈这一舞蹈形
研究对象革命舞蹈所做出的偏好选择其实是严重受年龄这一变量影响的
至于 个人月收入这一变量由于数据缺失过于严重并且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很多
已经退休其退休金比较一致同质性大并不能合理反映其所处阶层故该变量在整
个研究过程中不予采用
三 结果分析一广场舞参与者的音乐品位差异
识别高层欣赏者的方式
已有的品位分层研究在分析欣赏者的层次时往往采取以下两种
1让欣赏者选择最喜欢的艺术项目后根的项
来直接划分欣赏者的层次 Peterson and Simkus1992 Peterson and
Kern 1996) ; 2将欣赏者对每一种项目的喜爱程度或参与程度操
为二分分或并分别计算不同群体在每个项目上所得
平均值再根据每个平均值来进行相关分析或描述性分析 多见于经
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与品位分层的关系分析 Eijck 2001
DiMaggio and Useem 1978Katz - Gerro and Shavit1998但是从本
次研究的问卷式访谈实况及研究思路来看这两种分类方法对研究广
场舞参与者群体的品位分化情况均不适用原因有二1在问卷调
查的过程中者发许多广场舞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从未思考过
自己最喜欢哪种音乐风格或艺术形式因此
你最喜欢哪种舞蹈/这一问题也只能获得一个临时思考的答
这种答案的可信度往往是极低的故第一种划分方式不适用于本
2很多关于品位分层的研究往往在研究之前就已经接纳了
品位分层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客观指标直接相关的假设
由于中国的广场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所以在研究其参与
者的品位差异时最好不要沿着 的路径去分析
是应该先完整描述所有的资再去重新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或者
因果关系第二种划分方式也不适用于本研究本次研究试图
于品位分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建立一套新
的分类体系
如前文所言在问卷式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对很多研究对象试着提出
过有关
最喜欢哪种舞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广
场舞参与者无法下意识地给出回答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所给出的回答除
了即时的考结还往往有宽泛的模糊的种类概念
节奏快
优雅的
西方的带节奏的音乐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较之于
前人的研究 Peterson and Kern1996中的研究对象广场舞参与者们对
54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音乐的了解方式是
由模糊的类型聚焦到具体的种类而不是
由具体
的种类扩散到其他广泛的领这可能是许多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
赏方式此外根据数据收集的实际情况本次研究中的 98 位女性样本对
一种高雅音乐的喜爱率均未超过 40% 芭蕾舞为 30. 61% 民乐为
37. 76 % 西方器乐为35. 71 % 歌剧为21. 43 % ) ,并且研究对象往往会喜
欢不止一种高雅艺术因此在无法使用
最喜欢的艺术种类来划分的
情况下
是否喜欢任意一种高雅艺术这一变量也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基于以上两个研究事实本次研究将高层欣赏者与其他欣赏者区别开的方
式是喜欢任意一种或多种高雅音乐
高层欣赏者其余为
层欣赏者基于这样的划分方式55 位广场舞参与者被划分为
层欣赏者其余 43 位则被划分为
低层欣赏者
高层欣赏者的分化
挑食者抑或
杂食者
根据布迪厄的观点精英阶层专注于
高雅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维护自身阶层与其他阶层的区隔并且精英阶层往往是专注于特定种类的
高雅文化的 Bourdieu1977而根据 Peterson 的研究精英阶层由于文
化资本高接触各种文化形式的机会更因此会比其他阶层兴趣爱好更
为广泛 Peterson and Kern1996事实虽然这两种理论看似具有较
强的不兼容性但是仔细想来高层欣赏者极有可能不止一种所以
果对高层欣赏者进行分类并发现同时存在
专注于高雅文化 挑食
高层欣赏者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那么这两类理论就都是成立的
只是针对的人群不同
果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捕捉到了一些分别支持两种理论设定的现
首先笔者发现一些钟情于某些特定种类的高雅艺术的广场舞参与
会有意识地强调自己对这种艺术的喜爱非常喜欢芭蕾舞
1005龙华东路) ,或者
前几天刚刚去看过交响乐的演出6011
川北路) ,甚至会在访谈过程中掏出最近去文化场所观看演出的票根并展
示给周围的人看 3001邯郸路而还存在一类人她们在进行问卷调
查时不仅会对所有高雅艺术表示喜爱同时会对问卷中大部分其他音乐和
舞蹈形式表示喜爱基于这些现象可以提出两个假设1高层欣赏者
分为两种第一种在高雅艺术领域仅关注一种或几种特定的音乐或舞蹈
由于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关注占用了该欣赏者大量的时间精力 例如奔赴
各艺术场馆去培训班学习等) ,其涉猎其他艺术形式的机会减少促使
64 中国研究 第22
其成为
挑食的欣赏者第二种则对所有喜爱的艺术形式花费的精力相
所以有足够的兴趣和精力去涉猎尽可能多的音乐与舞蹈形式因此成
杂食的欣赏者2由假设 1可推出喜爱音乐与舞蹈形式的总数
随喜爱的高雅艺术的数量的递增而递增
为了验证以上的假设本文以表格形式列出了喜欢不同数量的高雅艺术
的人的音乐与舞蹈喜爱数量的均值和一些其他的描述性统计变量 见表2
2喜爱的高雅艺术的数量和喜爱的音乐与舞蹈总数的关系的描述统计
单位
欣赏者类别 喜 爱 的 高
雅 艺 术 的
数量
喜 爱 的 音 乐
与 舞 蹈 总 数
均值
喜爱的音
与舞蹈总
最小值
喜爱的音
与舞蹈总
最大值标准差 数量
低层欣赏者 0 6. 21 0 14 3. 42 43
高层欣赏者
1 7. 25 2 14 3. 73 20
2 14. 85 10 18 2. 23 13
3 15. 73 9 22 3. 86 15
4 22. 29 18 23 1. 89 7
从表 2可以看出首先较之于高层欣赏者低层欣赏者确实是一个
艺术欣赏种类较为单一的群体更重要的是在高层欣赏者中随着喜爱
的高雅艺术的数量的上升喜爱的音乐与舞蹈总数也在显著上升这样的
趋势可以对上文中有关高层欣赏者的两个假设同时形成验证并且
喜爱的音乐与舞蹈总数
喜爱的高雅艺术的数量进行线性回归
分析2值达到 0. 66并且 p值小于0. 001
以上结果为寻找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
限提供了依据由于挑食的高层欣赏者可能不仅喜爱一种高雅艺术
虽然区分这两类人群必须先参考高雅艺术的喜爱情况但最终的界限
还是应该以
喜爱的音乐与舞蹈总数这一变量来划以喜爱的高雅艺
术的数量为1的群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依据本文取该群体
喜爱的音
乐与舞蹈总数的下四分位数 N= 10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的划分标准
由此广场舞参与者完整的欣赏者类
74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此处的分组仅为一个统计上的尝试是一种相对的分组不是绝对的标准目的仅为比
挑食者杂食者的差别
型划分过程为首先
是否喜欢高雅艺术将其划分为
低层欣
赏者N= 43
高层欣赏者N= 55) ;
高层欣赏者
若喜爱的音乐与舞蹈总数小于或等于 10则被划分为
挑食的高层欣
赏者N= 19 ) ,其余则被划分为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N= 36
步分类属于
分层第二步分类则属于
分化步之间不存在高低
3为四个群体的基本描述统计数据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强烈
体现出不同种类欣赏者鲜明的差异
3不同群体喜爱的音乐与舞蹈总数的描述统计表 单位
音乐欣赏者种类 喜爱的音
与舞蹈总
均值
小值
大值
喜爱的
高雅艺
术总数
均值
标准差 数 量
低层欣赏6. 21 0 14 0 3. 41 43
高层欣赏13. 27 2 23 2. 16 6. 04 55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 6. 53 2 10 1. 26 2. 98 19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 16. 83 12 23 2. 64 3. 75 36
至此本文解决了研究思路中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完成了对广场
舞参与者的音乐欣赏模式的分类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的是广
场舞参与者之间的音乐品位分层非常明显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欣赏
特质显然与其在广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质截然不同这一研究结果侧面
反映的一个事实是既然广场舞的参与者在艺术鉴赏方面存在这么大的差
那么广场舞应该不是一个基于艺术上的
兴趣爱好而发起的文艺现
它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定是在艺术欣赏的共同爱好之外的关于
这一点国内也有学者曾进行过论述 代迅2015罗红希2014) ,
缺乏足够的直接的实证资料
四 结果分析二阶层与音乐品位差异的关系
广场舞参与者的分布
如上文中研究思路部分所述在尝试分析广场舞参与者客观的阶层特
征与音乐品位分化的关系前首先应该通过将广场舞参与者群体和全国范
84 中国研究 第22
围内与其年龄和地区相似的群体进行比较来探索她们的群体分布特征
在本文所涉及的人口学变量可用变量为
年龄” “
社会经济地位分
受教育年限这三项在依据年龄分组时由于中国社会盛行
50
60
70 等说法因此对于中国的社会现象研究而言
出生年似乎是一个更好的划分依据由于本次研究中的 98 个女性样本
3名出生于1975 1名出生于1979 年以外其余均出生于 1940
年至 1970 因此本文在将这些人口学变量与全国性资料比较时先暂
时去掉了这41970 年以后出生的样本
本次研究中用于与广场舞参与者群体相比较的群体是2013 年的中国
综合社会调查中出生年1940 年至 1970 且居住地属于中心城
的女性样本 N= 1020这一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分将由变量
个人职
业代码 1
个人职业代码2转换而如果将这1020 位女性的各项
指标作为常态去与广场舞参与者进行分年龄组的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出
本次研究中的广场舞参与者的群体分布与常规水平的差异分年龄段的社
会经济地位分及受教育年限见表4
4分年龄段的广场舞参与者与全国中心城区相似群体的描述统计比较
均值 标准差
广场舞
参与者 全国水平
参照组t广场舞
参与者 全国水平
参照组方差齐性
检验 f
总体
社会经济地位分 60. 93 59. 54 1. 28 9. 20 9. 68 0. 91
受教育年11. 61 9. 3 8. 342. 34 4. 07 0. 33
出生年1940 ~ 1949
社会经济地位分 64. 66 59. 23 1. 92# 9. 52 9. 07 1. 10
N= 11占比13. 10% N= 170占比20. 05%
受教育年11. 36 7. 24 3. 172. 69 4. 27 0. 40
N= 11占比12. 64% N= 238占比23. 33%
出生年1950 ~ 1959
社会经济地位分 60. 92 58. 92 1. 44 9. 65 9. 09 1. 13
N= 51占比60. 71% N= 320占比37. 74%
受教育年11. 5 8. 71 6. 92. 51 4. 00 0. 39
N= 52占比59. 77% N= 382占比37. 45%
94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续表
均值 标准差
广场舞
参与者 全国水平
参照组t广场舞
参与者 全国水平
参照组方差齐性
检验 f
出生年1960 ~ 1970
社会经济地位分 59. 20 60. 25 - 0. 47 7. 85 10. 41 0. 57
N= 22占比26. 19% N= 358占比42. 22%
受教育年12. 04 11. 09 2. 60* 1. 63 3. 19 0. 26
N= 24占比27. 59% N= 400占比39. 22%
对于均值检验中的 t
#p< 0. 1 *p< 0. 05p< 0. 01 p< 0. 001 尾检
当方差不齐时采用矫正 t
对于方差齐性检验中的 f
#p< 0. 1*p< 0. 05p<0. 01p<0. 001 双尾检验
4中至少反映了四个经验事实第一从年龄的分布来看较之于
参照组本次研究中的广场舞参与者的出生年有集中于1950 年至 1959
的趋势第二较之于参照组广场舞参与者的整体受教育年限在整体和
各年龄段中都普遍较长并且较之于参照组离散程度也更小第三
受教育年限形成鲜明反差的除了出生年居于1940 1949 年的广场
舞参与者以外其余参与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分与参照组的差异完全不显
并且离散程度也相似 均通过方差齐性检验也就是说与全国的
相似年龄段的居住地位于中心城区的妇女相比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经
济水平与全国同龄群体的水平基本一但是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对
水平要低于受教育程度的相对水平通过观察各年龄段之间社会经
济地位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可发现出生年居于1940 1949 年的
广场舞参与者其社会经济地位高于参照组并在 0. 1 的水平上显著
观察其他两组所得到的结果是出生年居于 1950 年至 1959 年的广场
舞参与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参照组差异虽然不显著但其均值仍略大于参
照组出生年居于 1960 年至 1970 年的广场舞参与者则出现了平均值小于
参照组的情况因此广场舞参与者的相对社会经济水平似乎随着年龄的
递减而递减如果就均值而言其相对受教育年限也有随着年龄的递减而
递减的趋势这种现象可证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广场舞的理解不同
之于更年长的人年轻人更倾向于认为广场舞是一种
档次不高的活
因此较年轻的广场舞参与者的实际阶层会略低于年长的广场舞参
与者
05 中国研究 第22
从以上四个发现可以看出
出生年” “
社会经济地位分
” “
受教
育年限这三个变量中
社会经济地位的离散程度最大其分布最
接近于全国范围内的相似群体以该变量来衡量广场舞活动的话那么它
就是一个面向群体非常广泛的活动而其余两个变量中
出生年有向
1950 年到 1959 年这个区间集中的趋势
受教育年限则普遍显著较高
并且更集中从这两个变量上看广场舞又像是一种具有筛选性的存在
门槛的
趣缘群体不过于客观阶层特征与音乐品位差异的关系建
立在分布的广泛性上所以在接下来的模型中
社会经济地位分
当是非常值得注重的一个自变量
广场舞参与者的阶层特性与品位差异的关系
依据结果分析一中音乐品位的划分结果广场舞参与者首先分为
层欣赏者N= 55
低层欣赏者N= 43两类进一步对
高层
欣赏者进行划分的话可将其进一步分为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N=
19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N= 36这三种类型的音乐欣赏者的社会
经济地位分受教育年限年龄的均值见表 5
5各类音乐欣赏者社会经济地位分受教育年限与年龄的均值
音乐欣赏者种类 社会经济地位分 均值教育年限
均值年龄 均值
低层欣赏57. 05 10. 53 57. 44
高层欣赏63. 53 12. 31 60. 36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 67. 22 12. 47 61. 21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 61. 57 12. 22 59. 84
由于高层欣赏者中的两类人目前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因此本文探究
客观阶层特征与音乐品位差异的关系分为两步这两步均通过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来实现第一步探究社会经济地位分受教育年限年龄与成
高层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模型 1) ; 第二步在高层欣赏者内部
探究以上三个变量是否与成为不同种类的高层欣赏者有关 模型 2在这
一部分的模型中1970 年以后出生的4名广场舞参与者将被加入模型
归结果如表6所示
15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6各变量与音乐品位分层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模型 1模型 2
回归系数
z发生比 回归系数
z发生比
自变量
社会经济地位分 0. 04
1. 281. 04 - 0. 07 #
- 1. 69 0. 93
教育年限 0. 28 *
2. 191. 32 0. 08
0. 531. 09
控制变量
年龄 0. 05
1. 281. 05 - 0. 03
- 0. 46 0. 97
常数项 - 8. 31
- 2. 99 0. 00 6. 19
1. 430. 00
N 88 48
df 0. 14 0. 08
模型 χ216. 814. 82
p0. 001 0. 186
#p< 0. 1 *p< 0. 05 p< 0. 01 p< 0. 001
从表 6中的两个模型可以看出客观的阶层特性
是否成为高层欣
赏者这一层的解释力较强但对高层欣赏者间的分化解释力则非常欠
从模型1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对是否成为
高层欣赏者有显著
影响 p= 0. 028 受教育年限每增长 1
高层欣赏者的发生
比就增长1. 32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资
Bourdieu1977由于广场舞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停留在中等教
这个模型似乎在显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资本积累 受教育
年限) ,较之于日后的社会经济地位对音乐品位层次的形成有更显著的
作用并且从模型 1的卡方值的显著性可以看出这个模型整体的解释
力较强
模型 2中较为显著的自变量则为
社会经济地位分说明当欣赏层
次迈上一个台阶后
高层欣赏者间的分化更多是被成年以后的社会经
济地位所影响的此处社会经济地位分每增1成为
杂食的高层
欣赏者的似然比则增长0. 93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地位分越高越有可
25 中国研究 第22
模型 2的因变量中
杂食的高层欣赏者取值为1挑食的高层欣赏者取值为0
能成为
挑食的高层欣赏解释这一现象需要回到欣赏者分类的构建
过程在前文的分类推理过程中基于研究中观测到的实际现象有一个
重要的假设是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形成的原因是对自己喜欢的艺术
的关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例如奔赴各艺术场馆去培训班学习
) ,导致其涉猎其他艺术形式的机会减少那么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显然是花精力去关注各种艺术活动的基础这种精力的集中很可能使这些
人真的忽略了自身爱好以外的其他艺术形所以最终使其成为
挑食的
高层欣赏者不过由于模型2整体的显著水平不高 p= 0. 186) ,这一
论断的实证基础并不算太稳固模型 2显著水平不高的原因可能是
欧美的相关研究的经验在职业的层次之外还有一个决定音乐与其他类
型的审美层次的关键变量是职业的类型 例如经理工程师等也就是
一层次间不同性质的职业在品位取向上存在差异 Peterson and
Simkus1992Peterson and Kern1996但由于本次研究中的高层欣赏
样本过少很多职业都没有抽到因此本次研究的实证资料不适宜用来
检测职业类型对音乐品位分化的影响但从这两个模型来看广场舞参与
者的音乐品位差异确实受到客观阶层特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能够通过理
论和现实来解释的并且其趋势与现有的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相符 Bour-
dieu1977Peterson and Kern1996DiMaggio and Useem1978Katz - Ger-
ro and Shavit1998
五 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涉及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广场舞参与者
的音乐品位差异做总体状况的描述第二部分为这种音乐品位差异与客观
的阶层特性的关系的研究分析基于在上海市中心城区所进行的问卷调查
中的女性样本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是否喜爱高雅艺术可将广场舞参与者划分为
高层欣赏
低层欣赏者进一步地由于对特定种类的高雅艺术的偏爱会
导致欣赏者无暇参与其他艺术活动因此喜爱音乐与舞蹈的总数受到喜爱
的高雅艺术数量的强烈影响喜爱的高雅艺术数量越少这种欣赏者的爱
好就越趋向于挑剔和专注越容易成为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
喜爱音乐与舞蹈的总数
喜爱的高雅艺术数量这两个变量
层欣赏者的分类方式为当喜爱的音乐与舞蹈总数小于或等于10 将其
35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划分为
挑食的高层欣赏者当该值大于 10 将其划分为
杂食的高
层欣赏者
第二与全国同年龄群体做比广场舞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偏高
出生年向1950 年至 1959 年集但社会经济地位的特征与全国水平非常
相似并且观的阶层特性对广场舞参与者音乐品位差异有一定影响
根据 logistic 回归的结果受教育程度对音乐品位差异的正向影响非常显
但对于高层欣赏者间的分化现象除了社会经济地位具有一定影响力
尚缺乏足够强有力的解释
本文借分析广场舞参与者的音乐品位的现状还探讨了一些涉及广场
舞现象的发展与流行的本质性问题综合全文的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过
可以进行如下思考第一从广场舞参与者的音乐品位与社会经济地
位的分散性可以广场舞的参与者确实是异质性很强的群体
广场舞现象的本质似乎离一种专门
艺术活动越来越远这正可
以证明广场舞现象发展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不是艺术品位上的共同追求
是一些更偏向心理社会层面的需求从这个视角来看本文所进行的研
究是
广场舞不能仅用艺术活动的常态来衡量的一个直接正面证据
判定广场舞活动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从广场舞参与者的年龄段的
特性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广场舞的理解不同尤其是对于 1940
1959 年出生的参与者的生活来说可能有着完全异于其他群体的非常
重要的意义政策执行者在制订与广场舞相关的政策时需充分理解这个
群体的特殊心态
本次研究的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
限于研究条件本次研究中最终进入分类和模型的样本量 N= 98过少
使得很多更深层的分析无法进行在问卷设计方面由于中国的各
类传统艺术的地域性很强并且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
中国几乎没有可能设计出一套能够推广到全国的用于测量艺术欣赏情况
的量表所以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其实是互为决定因素
是互相制约的一方面研究对象决定了问卷的内容和结构因为研究对
象的居住地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并且出生年多处于1940 年至 1970
于研究对象的这两大特点以及前期的试调查问卷中关于具体音乐种类的
题目必须以江南地区经常能接触到的传统音乐和中西方现代流行音乐两者
并存的结构来编排另一方面这份问卷的设计过程决定了它仅适用于上
海市中心城区的居民一旦脱离这一地这个问卷中所涉及的音乐种类
45 中国研究 第22
往往会遭遇问卷填答者的
审美经历盲区效度极低在未来的研究中
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广场舞发展和流行的真正原因并且希望能有更
好的研究条件收集更多的样本最好能在更多的地区进行实践发现更
多广场舞现象的普遍规律
参考文献
代敏2011
武汉市主城区中老年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华中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
代迅2015
广场舞意识形态审美文化与公共空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11
凡勃伦2012 /1899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李华夏译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
格伦斯基2005 /2001
社会分层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李春玲2005
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刘婷2014
一项关于武汉市 Y镇广场舞舞蹈队的质性研究考察趣缘群体的互动
与认同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星2012
洛阳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罗红希2014
广场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社会意义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35
洛秦1999
是我们作用着音乐还是音乐作用着我们
民族艺术2
洛秦2009
海派音乐文化中的
媚俗
时尚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的
上海歌舞厅流行音乐与爵士的社会文化意义
艺术探索4
孙维权2002
再谈中国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
中国音乐学1
王芳2012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创新导报12
吴春晖2008
广场舞蹈时下兴旺之探析
大众文艺学术版4
夏野1989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编辑委
员会1989
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
周怡2003
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
社会学研究4
BlauJudith . BlauPeter M . GoldenDavid M . 1985.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e
ArtsA 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309 - 31.
BlauJudith R . 1986. T he Elite ArtsM o re or Less de R igueurA C om parative Analysis of
M etropo litan C ultureSocial Forces 64875 - 905.
BourdieuPierre. 1984 1979.D 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 am-
bridgeHarvard U niversity Press.
55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ChanTak Wing and GoldthorpJohn H. 2005.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C ultural Consump-
tionM usic in EnglandIn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 erican So ciological Association
PhiladelphiaPA.
D iMaggio Paul and M ichaelU seem. 1978. Social Class and Arts C onsumptionTheory
and Society 5Spring.
D iMaggio Paul. 1987. Classification in artA merican Sociological R eview 52440 - 455.
DouglasM ary. 1966. Purity and DangerAn A nalysis of the C 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 abooLon-
donR outledge and Kegan Paul.
EijckKoen. 1999. SocializationEducationand LifestyleH ow So cial M o bility Increases
the C ultural Heterogeneity o f Status G roupsPoetics26309 - 328.
EijckKoen. 2001. Social Differentiation in M usical T aste PatternsSocial Forces791163
- 1184.
FisherTimothy and PreeceStephen. 2003. Evo lutionExtinctionor Status Q uo C ana-
dian Perform ing Arts Audiences in the 1990sPoetics 3169 86.
GansHerbert J. 1975. Popular C ulture and High C ultureAn A 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 aste
N ew Yo rkBasic Boo ks.
GebesmairAndreas. 2004. Capital returns on the C rossing of Bo rdersT he R elevance o f
Bourdieus T heo ry o f C apital for the Analysis o f Social Inequalities. Soz iale W elt
Zeitschriftfür S oz ialwissenschaftliche Forschung und Prax is552 - 181.
Katz - G erro S T allyShavitY. 1998. The Stratification o f Leisure and TasteC lasses and
Lifestyles in Lsrael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14369 - 386.
LamontM iche' le. 1992. M oneyMoralsand MannersT he Culture of the French and the A meri-
can Upper Middle C lassC hicagoU niversity of C hicago Press.
Lo'pez - SintasJordiGarc' a A' lvarezErcilia. 2004. O mnivo re Versus U nivo re C o n-
sumption and Its Symbolic PropertiesEvidence from SpaniardsPerforming Arts Attend-
ancePoetics 32463 - 484.
Peterson R ichard A. and KernR o ger M . 1996. Changing Highbrow T asteFrom Snob to
O mn ivoreA merican Sociological R eview 61900 - 907.
Peterson R ichard A. and SimkusAlbert. 1992. H ow M usical T astes M ark O ccupational Status
Gro ups. InLamo ntM icheleFo urnierM ichael Eds. ) ,C ultivating D ifferences. U niversi-
ty of Chicago PressC hicagopp. 152 - 168.
SticheleAlexanderLaermans and R udi. 2003. Cultural Participation in FlandersTesting
the O mnivorisation Thesis w ith Population D ataC enter for C ultural SociologyC atholic
U niversity o f LeuvenLeuvenBelgium.
WardeAlanW right and D avidG ayo - C alMo desto. 2008. The O m nivoro us O rienta-
tion in th e U K Poetics 36148 - 165.
WilenskyHarold L. 1964. M ass Society and M ass C ultureInterdependence or Independ-
enceAmerican Sociological R eview29173 - 97.
WilliamsR aymo nd. 1975. TelevisionT echnology and C ultural FormN ew Y orkSchocken
Books.
65 中国研究 第22
Yaish M eirKatz - Gerro T ally. 2012. Disentangling Cultural C apitalT he C onse-
quences o f Cu ltural and Econo mic R esources for T aste and ParticipationEuropean Sociologi-
cal Review28169 - 185.
75
广场舞参与者的品位分层研究
briefness. Such style has recently become voguish in furnitureclothing and com mo dity fields in
China asSexual Apathetic Style. C ompared to its apathetic designho w everthe high pre-
mium is by no means apatheticwh ich stimulates reflection on the collective cultural m ot iva-
tion behind its unusual po pularity. Based its analysis o n the C ultural C apital Theory and the Sign
Critical Theorythe article studies image strategy and usersbehavio r o f M U JIm eanwhile a-
dopts interview s and com munication records in online com munities where M U JI Fansflo ck
as auxiliary prooftrying to dem on st rate th at middle class y ouths use M U JI or similar prod-
uctsfor Self - gift G ivingpartially because they regard the certain style as a sign of the high
quality life of bourgeoisthus hire the brand as an agent to pretendto lead such life. While
the signal meaning of the style gradually depreciatesthe agency status of the Sexual Apathy will
be doo med to be replaced by new fashio ns.
Key WordsM U JISexual ApathyC ultural Capitalagent
Tast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A Case Study on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in Central Shanghai Yu Jiaxuan / 37
AbstractBased on cultural classification theo riesthis paper studies the taste classification
of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in central Shanghai. Som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 1
According to the v ariable like highbrow art or not the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er audienceandlow er audience. M o reoverhigher audiencecan be
divided into snobsandomnivores.2Co mpared w ith po pulation in similar situation
in the w ho le C hina the same age gro up) ,the birth year of 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 tended
to co ncentrate o n 1950 - 1959and they tend to have higher education levelbut their social
econo mical status is similar to the same age group square dance participants born after 1950
have homogeneous variance w ith the same age gro up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means is not
significant. Education level affects the classification o f higher audienceand low er audi-
encemo st significantlyand social econom ical status affects the division of higher audience
mo st significantly.
Key wordsSquare dancing participantsTaste classificationO bjective strata characteristics
Papers
A Research on the Unequivalence of the Rural Generation Exchange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Di JinhuaLi JingZhong Zhangbao / 58
AbstractBased o n an analysis of the non - equivalent exchange in transformative rural
Chinathe cause o f this phenom enon is discussed. T 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 s. W hile the recip-
191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ResearchGate has not been able to resolve any citations for this publication.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A view commonly held by students of Israeli society is that social classes are weakly structured in Israel because they are a relatively recent phenomenon and because other cleavages blur class distinctions. Another, more general, argument in the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e decline of class as a salient social category and the rising importance of other categories of stratification, such as 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paper we test both arguments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ultural lifestyles in Israel. We measure lifestyle as participation in a variety of leisure activities, reading habits, and musical tastes.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indicators in these three fields crystallize into three distinct lifestyle clusters: Highbrow, Popular, and Religious. We find significant class differences in highbrow lifestyle consumption. The service class, consisting of professionals, managers, administrators, higher-grade technicians and supervisors of non-manual workers exhibits a greater degree of involvement in highbrow lifestyle than the other classes.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Bourdieu's arguments. At the same time, classes are not distinctive with regard to the other lifestyle dimensions. While maintaining distinctions in the realm of highbrow culture, classes show similar behaviour and tastes in the realms of popular and religious lifestyle.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port on our study of how social mobility affects pattern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The main questions concern the extent to which social mobility leads to more heterogenous consumption patterns within status groups,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both popular and highbrow, is shaped by the joint impact of a person's current status and his or her status of origin. Since consumption is indeed determined by both parental schooling and respondent's level of edu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respect to legitimate culture (reading literature, visiting museums and attending performing arts), cultural heterogeneity among the higher educated can be explained to a substantial degree by differences in family background. For popular culture (reading romantic fiction, attending soccer games and watching commercial television)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background are less clear-cut. Th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influx of upwardly mobile persons among the higher educated diminish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In this article, we investigate patterns of musical taste using a large sample from the Dutch population. It is found that members from higher-status groups tend to be more omnivorous (that is, they like more different musical genres) than those from lower-status groups, which is in line with Petersons (1992; Peterson & Simkus 1992) hypothesis. The actual difference is, however, rather small and occurs only with regard to the number of genres that respondents like at least “more or less” not with regard to their favorite genre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combinatorial logic by which musical genres are clustered into specific taste patterns, a factor model is estim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usical genres can be structured on the basis of three basic “discourses” (highbrow, pop, folk). The so-called omnivores comprise a specific fraction of the higher-status groups known as the new middle class, whose tastes combine a set of genres related to all these discourses.
Article
Drawing on studies of the life styles of professors, lawyers, and engineers, a cross-section of the "middle mass," and two groups of underdo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play of social structure, high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It brings systematic survey data to the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mass culture" in modern society, concentrating on determinants of the quality of media exposure and response. The data have three implications: (1) The older structural roots of cultural diversity--the division of labor, descent, age-grading--persist, but the newer roots of cultural uniformity--the centralized state, mass education, mass media, and mass entertainment--perhaps grow stronger. (2) The paradox of the simultaneous growth of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partly reflects our imprecise measures of social structure (e.g. the failure to link types of education to cultural outcomes), but it also reflects the character of an affluent society in transition. (3) The cultural promise of abundance--the maintenance of high standards of diversified excellence among the keepers of high culture combined with a gradual improvement of mass tastes--will be fulfilled in only minor degree. Modernization does block the mass descent to distant depth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threatens high culture; those with opportunity to develop high-brow tastes are becoming full participants in mass culture. The net outcome is cultural uniformity at a slightly higher average level. Analysis of emerging styles of life indicates that an accurate picture of modern society must combine parts of the major current images--"mass," "urban," "industrial," "pluralist," "totalitarian."
Article
In this research we discuss the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research tools to look for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erforming arts attendance and on how taste is related to consumers’ social posi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an omnivorous pattern of consumption among the upper social classes, univore consumption among the upper-middle and middle classes, and sporadic attendance by the lower social classes.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women with low economic capital exhibit a higher rate of consumption of traditional art performances than men in the same circumstances. However, we found no support for a difference in behavior between women and men over their lifetime, and marital status only seemed to affect attendance when simultaneously considering the attendee's income level. We also present several conclusions on how to systematically advance our knowledge of consumers’ use of products’ symbolic space.
Social C lass and Arts C onsumption
DiM aggio Paul and M ichael U seem. 1978. "Social C lass and Arts C onsumption" Theory and Society 5 Spring.
C lassification in art
  • Paul Dim Aggio
DiM aggio Paul. 1987. "C lassification in art" A 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440 -455.
Purity and Danger A n A nalysis of the C 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 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M Douglas
  • Ary
Douglas M ary. 1966. Purity and Danger A n A nalysis of the C 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 outledge and Kegan Paul.
Evolution Extinction or Status Q uo C anadian Performing Arts Audiences in the 1990s
  • T Fisher
  • Preece Stephen
Fisher T imothy and Preece Stephen. 2003. "Evolution Extinction or Status Q uo C anadian Performing Arts Audiences in the 1990s" Poetics 31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