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捐款行为是慈善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社会心理学没有把 " 慈善行为 " 作为一个单独的术语提 出, 而是根据其基本定义 " 因慈悲心而做出的有益于他人或公众的施予行为 " , 归入 " 亲社会行为 " (prosocial behavior)或 " 利他行为 " (altruistic behavior)的研究范畴。实质上,慈善行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了丰 富深入的研究成果,并分出了两大主题:一是在突发事件中短期的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二是长期 性的计划性较强的志愿者行为(volunteering)(李林,石伟,2010)。正因为这两大主题的划分,作者发现相 关的综述类研究大多着眼于助人行为(Batson & Powell, 2003; De Waal, 2008; Levine, Norenzayan, & Phil brick, 2001)和志愿者行为(Carpenter & Myers, 2010; Haski-Leventhal, 2009; Wilson, 2000 Wilson, , 2012 Wilson & Musick, 1997; 李林&石伟, 2010)。慈善捐款行为只是归为 " 短期的助人行为 " 中的一种。然而有研究者 认为,慈善捐款行为有必要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因为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助人行为(Bekkers & Wiepking, 2011):在慈善捐款行为发生的情境中,受捐对象通常是不在场的,但大多数研究中的助人行 为是指那些受助者在场的情况。受助对象是否在场恰恰是影响助人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因 素。已有的以 " 慈善捐款行为 " 为研究主题的综述主要来自于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或经济学领域(Anik, Aknin, Norton, & Dunn, 2009; Choi, 2009; Dennis, Buchholtz, & Butts, 2009; Sargeant & Woodliffe, 2007; Stutzer, Goette, & Zehnder, 2011; Williams, West, & Klak, 2011Eckel & Grossman, 1996; Sheppard & Cushman, 2010)、最后通牒游戏(Haptonstahl Jr., 2009)、囚徒困境实验(Rand, Greene, & Nowak, 2012; Twenge, Baumeister, DeWall, Ciarocco, & Bartels, 2007)、公共物品游戏(Rand et al., 2012)等。调查问卷的方法能够高效率地收集到大量标准化的数据,而缺点在于会受到社会期许性和参与 , Young, & Walker, 2005; Lee & Chang, 2007)。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越高者(Gittell & Tebaldi, 2006),年长者(Dye, 1980),受教育水平越高者(Wilson & Musick, 1997& Grau, 2008)。 更重要的是, 慈善机构的运营效率越高, 公众的捐款贡献量越多(Callen, 1994; Sweeney, 1973; Trussell & Parsons, 2007);反之,捐款意愿会降低(Arumi et al., 2005; Smith & McSweeney, 2007Greenlee & Gordon, 1998)。 总体而言,被征募的次数越多,个体的捐款行为就越多(Bekkers, 2005a; Wiepking & Maas, 2009)。但过于 频繁的捐款邀请可能导致疲劳效应,反而降低个体捐款的意愿(Van Diepen, Donkers, & Franses, 2009)。尤其当 征募是通过邮件形式时,面对大量的募捐邮件,个体不太可能有耐心一一查阅作出回应(Diamond & Noble, 2001)。向同一对象多次发送内容几乎一致的募捐邮件更不会提高个体的捐款几率了。因此,慈善机构与其不 加选择地广泛征募,不如把精力更有效地投放于搜寻有回应潜力的目标群体(Piersma & Jonker, 2004Brockner, Guzzi, Kane, Levine, & Shaplen, 1984);相比于将善款装入信 封后捐出,直接、当面的捐款形式会促使人们增加捐款额(Hoffman, McCabe, & Smith, 1996, Möbius, Rosenblat, & Do, 2009; Sigmund & Hauert, 2002)。 此后, " 助人乃助己 " 的行为逻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得到重复和强化,就发展成自动化的同情本能。这 样说来,慈善捐款行为本质上是由 " 利己 " 为出发点,产生利他效果的行为。于是研究者们提出了 " 互 惠论 " ,即捐款行为惠及他人的同时,捐款者本身也预期着不同形式的收益。慈善并非出于完全的无私, 而是基于 " 付出与收益 " 权衡的理性行为(Ajzen, 1991)。比如当人们得知助人能使自己更快乐时,更愿意 Sargeant et al., 2000; Smith & McSweeney, 2007)。不仅如此,神经与脑科学研究确认:当人们克服自私心理而做出利 他选择时,前额皮质区的活动显著活跃(Moll et al., 2006),引发与奖赏机制有关的神经区活动(Harbaugh, Mayr, & Burghart, 2007)。并且这些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反应只需要较低水平的感知加工(Tankersley, Stowe, & Huettel, 2007)。 " 慈善使人快乐 " 在生理机制上也得到了佐证。 而最为捐款者注重的则是社会性收益——社会声誉。得到社会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提高个人影响力 是最具有潜在价值的收益,也是慈善行为从远古时期发展而来的最根本原因。Twenge 等人通过 7 个实验 证实了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会显著降低慈善意愿(Twenge et al., 2007)。 可见社会性收益对于慈善捐款 行为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