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wen Huang

Hongwen Huang
  • Doctor of Philosophy
  • Professor a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out

714
Publications
74,782
Reads
How we measure 'reads'
A 'read' is counted each time someone views a publication summary (such as the title, abstract, and list of authors), clicks on a figure, or views or downloads the full-text. Learn more
9,836
Citations
Introduction
Skills and Expertise
Current institu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urrent position
  • Professor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s (714)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Goji is a significant edible small-fruited shrub and has been a top-grad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since ancient times. In comparison to other crop species,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goji as an important medicinal plant in terms of genetic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germplasm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his comprehensive...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Widespread in karst areas worldwide, this extremely calcium-rich landscape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noculture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low land-capacity efficiency. The regulatory and adaptiv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lant response to high calcium soil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how Primulina eburnea, a karst-ad...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The kiwifruit, Actinidia genus, has emerged as a nutritionally rich and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crop with a history rooted in China. This review paper examines the global journey of the kiwifruit, its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role of advanced breeding techniques in its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expansion of kiwifruit cultivation from Chin...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五峰县境内,属武陵山东段余脉山地,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中心和第三纪古植物的孑遗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该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以第三纪孑遗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群落为典型特征。该区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微生境复杂多变,拥有从低山河谷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和多种植被类型。目前已知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5目74科306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63.5%和全国总种数的13.0%,其中有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0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已知该区维管植物有194科819属2 08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34.4%和全国总数的7.5%,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约有...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秤锤树属(SinojackiaHu)和长果安息香属(ChangiostyraxC.T.Chen)是安息香科的少种属,这两属在我国共记录有7个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中国这两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濒危现状及其迁地保护状况。结果表明:秤锤树属植物地理分布较广,但是每个物种的居群数量和居群大小均很小。其中秤锤树(Sinojackiaxylocarpa)和狭果秤锤树(S.rehderiana)已经在其模式标本产地灭绝;棱果秤锤树(S.henryi)在过去的近70年内没有采到过标本,该物种可能存在同物异名现象或已经灭绝;细果秤锤树(S.microcarpa)由于人为破坏严重,居群大小急剧下降;肉果秤锤树(S.sarcocarpa)和怀化秤锤树(S.oblongicarpa)呈零星分布且个体数量很少,处...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长期目标之一就是要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文章中介绍了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遗传风险。由于引种或取样的不足,容易导致被保存的物种缺乏足够的遗传代表性;盲目的引种、不合理的定植以及材料的来源不清则会导致稀有濒危植物的遗传混杂、近交衰退或杂交衰退;人为选择和生长环境的改变也容易造成濒危物种对迁地保护的遗传适应。在实际的迁地保护工作中,这些遗传风险往往被忽视。植物迁地保护中遗传风险将严重影响稀有濒危物种的回归和恢复。植物园应当重视濒危植物的遗传管理,以降低或避免迁地保护中的遗传风险。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为了研究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巴东木莲(Manglietiapatungensis)的濒危机制,对巴东木莲的分布现状、生境进行了野外调查。原生巴东木莲的空间分布范围是北纬28°47′10″~30°51′53″,东经107°9′~110°38′9″;垂直分布为海拔374~1029m。湖北咸丰县尖山乡和湖南桑植五道水乡杨家坪村为巴东木莲的新分布点。从整体来看,巴东木莲的分布是不连续的、零星的,而且范围很狭窄;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差异大。人类对巴东木莲的不合理利用及生境片断化是造成其野生资源迅速减少和许多现有种群不能自然更新的主要原因。还对巴东木莲的分布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只有采取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措施,才可获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对采自长江三峡库区丰都(FD)、巫溪(WX)、巫山(WS)、巴东(BD)、兴山(XS)、秭归(zG)6个自然居群的128份裸芸香(Psilopeganum sinense)样品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条引物,共扩增出85条谱带,其中57条多态带,多态位点占67.06%。6个居群的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25.97%(FD)、29.73%(WX)、24.32%(WS)、43.21%(BD)、30.26%(XS)、39.19%(ZG)。用POPGENE 1.31版和NTSYS 2.1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裸芸香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为0.2082,总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3196;但各个居群内部遗传多样...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栗疫病菌 17个居群 RAPD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以探讨栗疫病菌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中国栗疫病菌居群缺乏空间结构 ,绝大多数 RAPD位点变异为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 ,但部分位点表现出渐变、斑块和双向渐变的非随机分布模式 ,又显示了一定的空间结构。推测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距离的基因流、人类活动、地理隔离以及栗疫病菌本身的繁殖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依据部分位点呈单向渐变的模式推测西南地区为中国栗疫病菌的起源中心。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湖北海棠 (Malushupehensis)的 9个野生居群和 2个人工栽培居群的等位酶变异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 12个酶系统 2 9个酶位点的检测 ,结果表明湖北海棠有 2 5个酶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非常显著 ,有 10个居群发现稀有等位基因 ,并有 11个 (37.9% )重复位点 ;湖北海棠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 ,等位基因平均数A =2 .12 7、多态位点百分率P =74 .92 7、平均预期杂合度He=0 .376 ;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0 .2 2 4。与其他苹果属植物相比 ,湖北海棠具有中等丰富的遗传变异水平。居群间的基因流仅为Nm =0 .86 6 ,表明遗传漂变是影响居群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中国板栗 2 1个自然居群间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及 F-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其多数等位基因频率在居群间呈随机分布模式 ,缺乏一定的空间结构 ;而部分等位基因表现为渐变或双向渐变的非随机分布模式 ,又具特定空间结构。中国板栗遗传变异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可能是长距离基因流、自然气候、人类活动、地理距离隔离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中还就居群等位基因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在第四纪冰川后 ,中国板栗以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孑遗中心为起点 ,等位基因分别沿着向北和向南的不同方向迁移形成现在的居群结构 ;季风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是削弱居群分化的主要因素 ,而基于环境梯度的选择 ,是形成由北向南渐变分布的原因。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 9个酶系统的 15个同工酶位点 ,对 89个板栗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并以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图 ,鉴别板栗品种和评价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1)我国板栗主要产区遗传多样性较高 ,如浙江、山东、湖北和江苏省 ;(2 )在供试的 89个板栗品种中 ,除 5个品种外 ,其它均可用多位点同工酶对其作专一性鉴定 ;(3)基于品种间等位酶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图将山东、湖北、江苏以及河南的大部分板栗品种分别聚在一起 ,体现了在遗传构成上同地域的板栗品种具有遗传关系相近的特征。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以中华猕猴桃 (Actinidia chinensis)武植 2号 (Wuzhi- 2 )、通山 5号 (Tongshan- 5)品种和美味猕猴桃 (A.deliciosa)金魁 (Jinkui)品种为接穗 ,采用美味猕猴桃等 9种类型猕猴桃一年生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嫁接 ,研究其短期嫁接亲和性 ;并对这 9种砧木进行抗根结线虫(Meloidogyne)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种间的嫁接亲和性及抗根线虫性均有显著差异 :以美味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优良品种实生苗为砧木 ,与 3个品种均有高的亲和性 ,成活率高达1 0 0 % ,且抗性在 9种砧木中最强 ;其它物种作砧木均有不足 ,武植 2号 /山梨猕猴桃、通山 5号 / M16、通山 5号 /山梨猕猴桃 3个嫁接组合的亲和性均较好 ,成活率在 80...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金霞’是从野生中华猕猴桃群体中选出的四倍体新品种,果实近圆柱形,果实质量最大134g。结果能力强,平均产量45t/hm2。果肉淡黄色,质地细腻多汁,味香甜,风味佳,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15%,维生素C1100mg/kg。果实常温下可贮藏30d左右。适应性强。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武汉植物园在全国率先建立野生果树资源圃,主要对华中地区野生果树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已收集蔷薇科、木通科等20个科37个属300余种野生果树资源。分析了武汉植物园野生果树资源迁地保护的现状,并就目前野生果树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若干探讨,提出了加大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力度,发展特色野生果树,促进开发利用,加强资源评价及遗传研究等意见和建议。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利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所收集保存的113个枇杷(E riobotrya jap on ica L ind l.)品种(或株系)和4个野生近缘种[栎叶枇杷(E.p rinoid es R ehd.etW ils.)、大渡河枇杷(E.p rinoid es var.d aduheensis H.Z.Zhang)、齿叶枇杷(E.serra ta V ida l.)、大瑶山枇杷(E.d ayaoshanensisChen.)],共117份材料进行了等位酶遗传变异分析。在12个酶系中共检测到24个清晰位点和59个等位基因,多态位点为21个,位点最大等位基因数为5,体现出枇杷丰富的遗传种质多样性;χ2分析表明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产地品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在用...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文献,对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江西省境内分布有猕猴桃属植物20种和11变种(或变型),其中葛枣猕猴桃(Actinidiapolygama(Sieb.etZucc.)Maxim.)、灰毛猕猴桃(A.cinerascensC.F.Liang)、楔叶猕猴桃(A.fasciculoidesvar.cuneataC.F.Liang)和簇花猕猴桃(A.fasciculoidesC.F.Liang)为江西新分布。江西猕猴桃属植物区系特征表现在:(1)种类丰富;(2)特有现象较明显;(3)多型性突出;(4)地理成分复杂,以中国特有分布式样为主;(5)种间、种内分化较强烈;(6)与邻近地区猕猴桃属植物的关系密切。还对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与自然生境的关系进...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在系统调研国内外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淫羊藿研究现状,对其资源分布和药用种类、淫羊藿植物化学成分变异与药理研究、生物学特性与生理生态学研究、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淫羊藿植物研究的薄弱环节,指出在医药领域进一步加强淫羊藿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的同时,应在植物学领域重视并深入开展生物学、生理生态学和遗传学的整合研究。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的居群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基础研究应是今后药用淫羊藿植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矮沙冬青(Ammopiptanthusnanus)6个自然居群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8个酶系统、19个酶位点的检测结果表明,矮沙冬青具有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为:P=21.05%,A=1.21,He=0.040;居群水平上的平均遗传多样性为:P=14.04%,A=1.14(0.04),He=0.036(0.018),比长寿命多年生木本的狭域分布种和特有种的多样性水平都低。F-统计量分析显示,矮沙冬青在居群水平(FIS=0.129)和总居群水平(FIT=0.202)上都表现为杂合子缺乏;FST=0.085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小,这与居群间较高的遗传一致度(I=0.997)的结果一致。据研究结果推测矮沙冬青...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为了确定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巴东木莲 (Manglietiapatungensis)的就地保护优先单元和制定迁地保护的取样策略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巴东木莲的 7个野生居群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 8个酶系统 19个酶位点的分析结果来看 ,巴东木莲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 (A)为 1.5 7,多态位点百分率 (P)为 4 8.1% ,平均预期杂合度 (He)为 0 .192。巴东木莲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GST)为 0 .16 5 ,说明其 16 .5 %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 ;基于遗传分化系数计算的基因流(Nm)为 1.2 7,说明居群间存在适度的基因流 ;固定指数 (F)为 - 0 .191,显示巴东木莲...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湖北省有各类野生果树资源约213种,分属26科44属。多为蔷薇科和浆果类果树,形成以神农架及周围地区,鄂西南宜昌、恩施州,鄂东南至鄂东北3个野生果树集中分布中心。这些果树资源具有南方果树和北方果树资源的兼容性和开发利用多样性的特点,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野生果树资源受到威胁,建议加强综合保育研究和开发利用。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RAPD技术,利用从200个随机引物筛选的22个十碱基引物对桃10个类群180个样品的DNA进行扩增,得到180个位点。通过对所得的数据统计分析,在类群的遗传多样度上表现为:黄肉桃类>蜜桃类>蟠桃类>红叶桃类>硬肉桃类>碧桃类>水蜜桃类>油桃类>寿星桃类>垂枝桃类。在180个位点中检验出多样度范围在0.4以上的位点分布在桃总群体中的有37个,而在桃类群间的则有13个。聚类分析的结果是:桃食用栽培品种的类群聚为一组;其它非食用桃类群各为一组。对桃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结构分析,为桃的品种资源保存和利用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重建三峡水库消涨带植被对于恢复消涨带功能、维持三峡工程安全和修复长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涨带可分为自然消涨带和人工消涨带,自然消涨带及其植被是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人为控制水位涨落而形成的人工消涨带很少有植被覆盖,属于退化的生态系统。三峡消涨带包括三峡自然消涨带和三峡水库消涨带,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三峡自然消涨带及其植被并产生没有植被覆盖的三峡水库消涨带。作者认为开发利用三峡水库消涨带土地资源,发展库区经济将导致库区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三峡工程安全且不利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解决三峡水库消涨带问题的关键是重建消涨带植被,并恢复其功能。该文从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三峡水库管理与库区景观建设的需要、消涨带功能恢复与流域生态系统康复和促进水...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金早’是从野生中华猕猴桃单株选出的早熟优良新品种,果熟期在8月中旬。果面光滑,果肉黄色,质细汁多,风味佳。含可溶性固形物13·3%,维生素C1240mg/kg,总酸17g/kg。丰产,盛果期产量达15·5t/hm2。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甘肃省地形复杂,分布有多种野生桃物种,在对野生桃居群多样性研究的采样过程中,于2004年79月份在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了解,同时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甘肃野生桃资源的状况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提出了对甘肃野生桃资源的合理保护的策略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伞花木(Eurycorymbuscaraleriei)为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单种属植物,雌雄异株。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其5个自然居群和1个人工迁地保护居群的等位酶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对7个酶系统中14个位点的等位酶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伞花木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1.6,平均多态位点比率P=42.9%,平均预期遗传杂合度He=0.216;各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但都表现为严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杂合子过量;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93.1%),居群间分化较小(Gst=0.069),居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I=0.9651.000)。推断这可能是由于其古老孑遗性、雌雄异株、混和传粉方式的生物学特性...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金桃’是从中华猕猴桃无性系中选出的新品种。果实长圆柱形,果皮光洁无毛,外形美观,果肉金黄色,风味浓,具清香,品质佳,丰产,稳产,耐贮性好,常温下可贮藏40d左右。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巴东木莲目前残留的两个最大居群, 小溪居群的40个个体和桑植居群的28个个体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两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模式, 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及与巴东木莲致濒原因、过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检测出来的8个酶系统的19个酶位点, 选择基因频率大于0 1小于0 9的等位基因, 运用等样本频率和等地理距离间隔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两居群不同距离等级下的Moran’sI空间自相关系数。结果表明: 小尺度的小溪居群等位基因的遗传变异缺乏空间结构, 为随机分布模式。巴东木莲生境片断化的桑植居群则是相反的结果, 遗传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 遗传变异空间分布为斑块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桑植居群片断化和地理隔离造成的基因流的限制。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巴东木莲的保...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金桃’是从中华猕猴桃无性系中选出的新品种。果实长圆柱形,果皮光洁无毛,外形美观,果肉金黄色,风味浓,具清香,品质佳,丰产,稳产,耐贮性好,常温下可贮藏40d左右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极濒危蕨类植物中华水韭 (Isoetessinensis)现存于安徽休宁的 5个亚居群的等位酶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水韭居群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 =1.7,平均多态位点比率P =5 5 .5 6 % ,平均预期杂合度He=0 .2 0 1。居群中半数的多态位点表现为等位基因的“固定杂合” ,5个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无显著差异 ,但都表现出严重偏离Hardy Weinberg平衡的杂合子过量 ;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于亚居群内 (94 .2 7% ) ,亚居群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 (Gst=0 .0 5 73) ,亚居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 (I =0 .96 0 - 0 .999)。我们推断这可能是由于居群构建之初的奠基者效应或者原种群...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将PlantagoerosaWall.var.fengdouensisZ .E .Zhao&Y .Wang提升为一独立的种 ,即丰都车前P .fengdouensis (Z .E .Zhao&Y .Wang)Y .Wang&Z .Y .Li。该种由于花冠无毛 ,花丝着生于花冠近基部 ,子叶在种子中与腹面 (种脐面 )相平行 ,应属于车前亚属subgen .Plantago。丰都车前P .fengdouensis以植株干后变黑和种子较大的特征接近湿生车前P .cornutiGouan ,但其叶具牙齿或羽状锐裂 ,具 3脉 ,苞片三角状卵形 ,花冠裂片狭三角形 ,蒴果纺锤状椭圆球形 ,近中部周裂 ,种子腹侧具 1纵槽而不同于后者。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由于天然种间杂交 ,猕猴桃属ActinidiaLindl.的分类存在着组间界限不清、近缘种之间很难区分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属不同组、系的植物花粉及种间杂交后代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探讨该属物种的系统学关系。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猕猴桃属植物 2 1种、6变种和 4个不同种间杂交F1 代植株的花粉 ,描述了它们的花粉形态 ,并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 :( 1 )猕猴桃属的花粉形状主要以长球形至近球形为主 ,变异较小 ,而花粉粒大小和外壁纹饰的种间差异较大。 ( 2 )多数迁地保护物种的花粉粒以三孔沟为主 ,不同于以前报道的以三拟孔沟为主 ,原因可能是花粉样本采集地的环境不一样 ,以及野外的广泛杂交造成的。 ( 3)种间杂交后代花粉空瘪 ,无授粉能力 ,是由于所采用亲本...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巴东木莲(ManglietiapatungensisHu)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通过对8个酶系统18个酶位点的检测,结果表明,巴东木莲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水平多态位点的百分数(Ps)为66.7,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178。高于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平均水平。居群间分化系数为0.107,说明巴东木莲的遗传变异的89.3%来自于居群内。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通过对16对高多态性的猕猴桃SSR引物筛选,选用了9对稳定、适用性好的引物对我国栽培的48个猕猴桃品种(品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在9个多态性位点上共获得213个等位基因片段,其SSR指纹图谱可将供试品种完全区分开。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辨力检测表明,我国猕猴桃栽培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在猕猴桃品种中有较高鉴定效率。中华/美味品种群拥有高比例的共同等位基因,反应出两者极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我国猕猴桃栽培品种的分子指纹鉴定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制定猕猴桃品种资源的有效保育和利用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深入研究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间的系统关系提供了实验数据。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疏花水柏枝为三峡库区消涨带特有植物,三峡工程的兴建将导致其野生居群全部灭绝。作者对该植物的地理分布、自然生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疏花水柏枝分布于三峡库区重庆市巴南区至湖北省宜昌县间12个县级单位的长江干流消涨带,共31个居群9万余株,比原已知的分布区增加了7个县级区域18个居群8万余株。调查中发现该物种具有喜温湿、耐水淹和生长反季的生长习性,具有种子多、易扦插的繁殖优势和自然居群中物种少、水淹前后物种组成有差异的群落结构特点。同时,较系统地回顾了目前关于疏花水柏枝迁地保护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特殊的生态适应策略、起源进化和传播的可能途径以及濒危机制,并对下一步的保育研究提出了建议。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孑遗植物水杉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的 8个居群 (包括 6个孑遗居群和 2个人工栽培居群 )的 48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用 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清晰谱带 5 7条。孑遗居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38.6 %。各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显著 ( 10 .5 3%~ 33 .33 % ) :湖北利川的小河和桂花 2个居群较高 ,分别是 33 .33%和 31.5 8% ;湖南龙山洛塔居群较低 ,为 10 .5 3 %。人工栽培居群中 ,美国密西根州和湖北武汉 2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也较低 ,仅分别为 10 .5 3 %和 8.77%。用POPGENE 1.31版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结果如下 :孑遗居群的平均Ne...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介绍了新西兰猕猴桃的开发历史和产业现状 ,尤其是通过对近年来新西兰猕猴桃育种科研的考察 ,分析探讨了新西兰猕猴桃品种改良的技术思路和新品种选育策略 ,并结合我国猕猴桃的发展 ,提出了我国加入WTO后猕猴桃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对来自 3个中国板栗居群的共 18个栗疫病菌株进行单株及混合菌株的毒力评价 ,结果表明各单株毒力差异显著 ,混合菌株存在毒性联合与毒性分离现象。同一种群的组合中有 6 4 4 %为毒性联合 ,不同种群的组合其毒性分离率高达 88%,同一种群组合的毒性联合强度比不同种群组合的毒性联合强度大 ,而不同种群组合的毒性分离强度比同一种群组合的毒性分离强度大。大多数组合的毒性联合或毒性分离的性状表达稳定。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聚丙烯酰胺平板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和单株后代法 ,分析了栗属种的 PGI同工酶的遗传。研究发现 Pgi位点 ( Pgi 1 )主要有 3个等位基因并呈共显性遗传。在栗属的自然居群中还检测到了出现频率较少的另外 2个等位基因。美洲栗 ( Castanea dentata)和中国板栗 ( C.mollissima)居群的 Pgi基因频率和遗传杂合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板栗的 Pgi位点的遗传杂合度通常高于美洲栗。在美洲栗自然分布区中 ,南端地区的居群存在显著高的 Pgi遗传杂合度。在中国板栗居群中 ,长江流域居群 Pgi杂合度最高 ,东南部居群最低.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探讨了美州栗(CastaneadentataBorkh)与中国栗(C.mollissimaBlume)种间杂交的1个F_2代和2个回交一代家系中8个同工酶基因:Acp3、Est1、Est5、Prx1、Prx2、Prx3、Me和Adh与2个形态标记:Inh和Twh的连锁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家系中,Inh与Prx1和Est5具有一致的连锁关系,其基因的连锁顺序为Inh-Prx1-Est5。还发现在参试的3个家系中有1个家系的4个基因对(Acp3-Inh、Acp3-Prx1、Me-Inh和Twh-Inh)是连锁的,因此,有2个同工酶基因和2个形态标记初步定位成1个连锁组,其基因顺序为Twh-Inh-Prx1-Est5。证明在多年生木本果树上,同工酶基因可以通过连锁分析与形态基因整合为1个...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和单株家系、杂交家系分析方法对中国板栗(Castaneamollissima)和美洲栗(C.dentata)莽草酸途径的关键性酶——莽草酸脱氢酶(SKD)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对单株家系、种内杂交家系和种间回交BC1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栗属莽草酸脱氢酶共有4个活性区域,活性基因座具有物种特异性,并符合孟德尔式遗传,美洲栗的Skd-1与Skd-2为独立分离基因座,但中国板栗的Skd-3与Skd-4则为紧密连锁基因座。通过对中国板栗和美洲栗杂种F2代群体分离的杂种酶谱表型分析,表明中国板栗Skd-3,-4连锁群可能在基因组中存在重复,并推断美洲栗的Skd-1和Skd-2可能分别由重复连锁群独自变异演替而成。莽草酸脱氢酶重复基因座的存在并表达出酶活性,可能使中国板...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三峡库区消涨带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分析。TWINSPAN将122个样方分成19类,可归为4个植被型,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与环境梯度间的关系,并在DCA分布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DCA分布图的对角线基本反映了水淹时间长短和土壤湿度高低,表明水淹时间和土壤湿度是该区域植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对消涨带不同部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的分析为筛选耐水淹物种、进行三峡水库消涨带的植被恢复提供了物种参考。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猕猴桃的2个商业栽培物种——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9个天然居群(共221个样)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14对猕猴桃引物的筛选,8对重现性好的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在8个多态性位点上共获得222个等位基因。居群等位基因平均数A=17.3,多态位点百分率P=100,多态信息指数PIC为0.87~0.96,显示出我国的猕猴桃野生居群具有极高的遗传多样性。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野生居群拥有高比例的共同等位基因,反映出二者的亲缘关系极近。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三峡库区特有种疏花水柏枝 (Myricarialaxiflora)的 13个自然居群和 1个人工迁地保护居群的等位酶遗传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检测了 5个酶系统 ,得到 13个等位酶位点 ,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疏花水柏枝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平均多态位点比率P =78.7% ,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 =1.8,平均预期杂合度He=0 .317,高于中国植物特有种的平均水平 ,且群体中杂合基因型个体偏多 ;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于居群内 ( 84.86 % ) ,居群间又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Gst=0 .15 14) ,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 =1.40 1,居群间遗传距离为 0 .0 0 2~ 0 .176 ;UPGMA聚类分析显...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巴东县北部神农架主峰南坡的送子园原始森林保护区内具有种类繁多的猕猴桃种质资源 ,经调查发现共分布有中华猕猴桃 (A .chinensis)、美味猕猴桃 (A .deliciosa)、革叶猕猴桃 (A .rubricaulisvar.coriacea)、葛枣猕猴桃(A .ploygama)、京梨猕猴桃 (A .callosavar .henryi )、软枣猕猴桃 (A .arguta)、巴东猕猴桃 (A .tetrameravar.badongensis)、紫果猕猴桃 (A .argutavar.purpurea)及紫果新变型、绵毛藤山柳 (Clematoclthralanosa) 10种 (包括变种、变型 ) ,简述了各种类的植物学性状和果实经济性状 ,种质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针对地处四湖腹地的湖北省监利县果树资源利用率低及涝洼湿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 ,提出加快果树资源品种结构的调整 ,监北地势稍高 ,排灌方便的地方大力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产业 ,同时利用架面下的行间土地套种蔬菜、瓜类作物、草莓、食用菌以及耐荫湿的中草药植物等立体生态农业的栽培模式 ,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与其相配套的栽培关键技术是采用地下通气排灌暗沟设施 ,重施有机质肥加磷肥 ;高畦壮苗定植 ;巧施追肥 ;适时排灌 ;树盘覆草保墒 ;人工辅助授粉和疏花疏果。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介绍了一种简易、高效、快速的生物同工酶分析方法——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等电聚焦电泳方法。该方法与目前国内外市场销售的同种用途等电聚焦的产品 (如BIO- RAD公司的 model1 1 1 Mini IEF Cell)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 :实验操作灵活 ,用途更广 ;谱带清晰 ;每次可实验的样本量大 ;电泳所需时间短 ;实验费用低 ;适用于多种酶系统的同工酶和等位酶分析 ;凝胶干燥不需任何设备且能长期保存 ;样本用量少。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猕猴桃属因其重要经济价值,在我国发展很快,相关研究除了前期的资源调查和收集外,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价、分子系统学、细胞学、保护策略和新品种选育等领域的研究。本文概述了目前猕猴桃属植物的保存现状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就目前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入WTO之后我国如何科学合理利用猕猴桃资源优势展开了讨论。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猕猴桃属因其重要经济价值,在我国发展很快,相关研究除了前期的资源调查和收集外,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价、分子系统学、细胞学、保护策略和新品种选育等领域的研究。本文概述了目前猕猴桃属植物的保存现状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就目前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入WTO之后我国如何科学合理利用猕猴桃资源优势展开了讨论。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首次报道在光镜下观察美味猕猴桃 (品种 :No.2 6原生质体植株的母株 )花粉母细胞( PMC)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期的配对 ,发现其配对和凝缩有明显不同步性。不同细胞间染色体配对形式变化较大 ,一般以二价联会为主 ,其次由其它多种配对方式 (包括有复合配对、重复配对、着丝点或端粒处联合和多价联会 )形成多价体 ,还有少数未配对或发生内配对 (偶见 )的单价体和几条二价体之间的次级配对。粗线期观察到少数染色体有缺失 (或重复 )、倒位、易位和疏松配对等结构性改变。表明该植株是一个复杂的区段异源六位体 ,少数染色体在结构上累积有变异。还认为该植株是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和联会机制的好材料。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中华水韭 (Isoetes sinensis Palmer) 72个样品的等位酶遗传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从 2 4种酶系统中筛选 ,得到了 13种酶系统可用于该植物的遗传变异分析 ,其中 7种酶系统在中华水韭的迁地保护居群中检测出 16个位点 ,共 2 7个等位基因 ,12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表明 :中华水韭具较低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为中华水韭的综合保育及居群恢复、重建提供了初步的依据。中华水韭遗传变异的全面研究将在进一步改善等位酶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其它更为灵敏的分子标记方法做深入检测。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对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初步认定果实的生长曲线为双S型,果实重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花后3060d。花后20d用CPPU处理幼果,生长很快得到促进,但对第Ⅲ期的生长没有影响。在果实快速生长期(第I期),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淀粉、可滴定酸累积缓慢。CPPU处理不改变糖、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但提高糖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果实中碳水化合物水平是形成双S曲线的主要原因。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栽培植物的计算机管理已成为植物园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圃管理和国内外植物资源信息交流的需要 ,运用 Visual Basic5.0编程语言及 Microsoft Access 97数据库软件 ,初步建立了一个猕猴桃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使用特点。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栗属(Castanea(Tourn.)L.)3个中国特有种即中国板栗(C.molisimaBL.)、茅栗(C.seguiniDode.)和锥栗(C.henryi(Skan)Rehd.etWils.)的30个居群,12个酶系统的20个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板栗在种和居群水平都具有较茅栗、锥栗高的遗传多样性(P分别为90.0%和84.7%,He分别为0.311和0.295),尤以长江流域居群表现显著,揭示了长江流域的神农架及周边地区为中国板栗的遗传多样性中心。Nei的遗传一致度测量结果显示中国板栗和茅栗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且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的遗传分化程度逐渐增大,Gst分别为7.5%、10.9%和...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猕猴桃属(Actinidia)植物全世界有66个种、约118个种下分类单位(变种、变型)。中国有猕猴桃属62个种,猕猴桃遗传资源极为丰富。本文就猕猴桃的遗传资源多样性主要特点作概要综述:1)形态性状多样性(重要的园艺及经济性状);2)营养成分及风味多样性;3)性别变异;4)染色体倍性变异;5)同工酶水平遗传多样性;6)DNA水平遗传多样性。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报道了猕猴桃属6种1变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表明湖北猕猴桃、浙江猕猴桃、黄毛猕猴桃为二倍体,2n=2x=58;大花猕猴桃为四倍体,2n=4x=116;绿果猕猴桃(美味猕猴桃的1个变种)为四倍体,染色体数目2n=4x=116,以上均为首次报道。并再次证实x=29应是本属染色体数目的基数,狗枣猕猴桃和阔叶猕猴桃二倍体类型2n=58。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对湖北的猕猴桃藤肿病及膏药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藤肿病主侧蔓中段呈突然增粗肿大的畸型,严重时裂皮下形成层褐变坏死,具发酵臭味。膏药病主侧蔓裂皮部分有灰色膏药病菌寄生。二者均属缺硼引起,多出现于土壤速效硼含量低于0.2mg·l-1的地区、全硼含量低于10mg·l-1的多年生蔓上。两病可通过施硼防治。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湖北大别山区板栗空苞,经研究探明系缺硼所致,当土壤速效硼含量低于0.4mg·1-1时出现空苞,低于0.06mg·1-1时将完全失收。花期喷硼,当年可矫治缺硼,但不能提高土壤速效硼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有利于栗树吸硼。保持土壤高速效磷(40—100mg·1-1)、中速效硼(0.3—0.6mg·1-1),有利于板栗安全高产。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我们经过十多年的猕猴桃育种研究,选育出金农、金阳、金魁等为主的早中晚熟的系列搭配的优良新品种。其中以金魁表现最优,1988年和1992年两次获农业部“希望奖”第一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上,从我国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创造了一套独特的优质、高产、稳产、商品化栽培新技术,可使猕猴桃单产达45000kg/hm2以上,产值达15万元以上,适宜作“两高一优”农业发展。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近年在湖北罗田、麻城、京山、宜昌、通城等板栗产区,广泛存在的一种新病害,国内迄今尚未见研究报道。此病为害板栗叶片,有的叶片常有数十个黄色病斑着生,后期病斑中部坏死变褐,严重影响生产。我们自1988年开始,对此病开展了初步研究,发现其发病症状及发生规律与柑桔因缺钼引起的黄斑病基本相似。多见于小署后的7月中旬高温干旱天气。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湖北是我国南方栗的主产省,唯因南方栗的栗仁腐烂率高,不如北方栗耐久贮远运,而影响外销售价。故需积极研究解决此难题,以适应当前大发展之需。为此,我们自1987年开始,结合当时增雌减雄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展了对此问题的探讨。经三年的摸索,现已初步探明,其主要内因系因缺钙引起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在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中发现优良单株,后经8年多的良种选育研究,选育出遗传性状稳定,经济性状良好的“金阳1号”和“金农1号”优良品系。其中“金阳1号”的特点是:早果、丰产、稳产、果大、均匀美观,品质优良,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优良品种Hayward,既可生食又可加工。“金农1号”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抗旱、抗热、抗风力亦强,丰产、稳产、果形整齐美观,不易脱落,适于鲜食。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对美味猕猴桃同一雌株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以及育性特性的比较研究,确认该体细胞无性系性别性状发生变异。其中60%雄性再生植株退化的雌蕊仍保留不同程度的雌性化特征,但雌性全不育;小孢子则能发育成有功能的雄配子体,但有一定的功能缺陷。再生雌株中P1组群性状特征与母株相似;P2组群花发育畸形,导致雌性不育或育性极差。细胞学研究表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异常行为对小孢子发生的影响不能决定其性别类型;雌株类型小孢子败育过程有受基因调控的细胞学特征。认为雌株和雄株小孢子的发育受控于不同的基因体系,具性别的特异性。再生植株性别性状发生变异可能是性别控制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结构性变异所致。母株染色体上累积的结构性变异与该遗传基础具易变性密切有关。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湖北省宜城县龙头乡外滩村办林场温州蜜柑园系1984年4月定植,总面积10亩,1986年始果,1987年总产4000公斤。1988年7月发现所有当年新叶呈现一派淡黄,并多纵卷向内抱合,着果寥寥。究其原因,既非缺氮(缺氮老叶先黄),也非缺硫(缺硫叶不纵卷抱合),根据其部分越冬老叶中部叶脉间隐约可见的油渍状小黄斑,初步认为可能是缺钼引起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试验结果表明,磷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雌花的形成数量有重要影响,结果母枝含磷量与母枝抽生结果枝数量和着生雌花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板栗结果母枝含磷量比雄花母枝和营养枝分别高5.19%和5.27%。树体磷素含量水平与板栗雌、雄花枝比例和结果枝结栗苞数量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不同施磷水平下,结果枝粗度与果枝结栗苞数均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但b值差异大。本研究结果在鄂东大别山区进行了大面积施磷肥示范,生产实践证明,施磷肥对板栗具有一致的增产效益。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本文对四种果树的缺铁失绿症进行了叶片铁素诊断方法的探讨。试验比较了叶片全铁含量和采用0.1N、1N、2N三种浓度盐酸浸提的叶片活性铁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全铁含量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相关性差,不宜用以进行果树叶片的铁素诊断。而以0.1N盐酸浸提的叶片活性铁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及回归关系,能准确反映出果树叶片的铁素状况与田间果树缺铁失绿的关系,适用于果树铁素的叶片营养诊断。本文还对缺铁失绿果树的叶片铁素含量与叶片中铜和锌的含量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抗性品种枝梢生长旺盛、新梢上芽发育缓慢,芽成熟时间比感性品种晚20—25天,因此在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成虫产卵期没有成熟的茅可供产卵,从而有效地避开了栗瘿蜂的危害。在成虫羽化期,对感、抗性品种新梢韧皮部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均具有九种挥发性物质,但前者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在成虫产卵期对感、抗性品种新梢上芽的大小、形状和外层鳞片抱合程度的比较发现,抗性品种的上述特征不利于栗瘿蜂的产卵。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对4个采收时间(9月3日、9月17日、10月1日和10月7日)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果实的物理参数以及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看,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三叶木通果实的单果鲜质量、纵径、横径、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而硬度和大部分矿质元素含量逐渐降低。总体上看,10月1日,三叶木通果实的鲜质量、大小、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和VC含量显著升高,硬度及大部分矿质元素含量显著降低,表明此时果实向生理成熟转变。综合考虑三叶木通果实的品质和耐贮藏性,建议在10月1日左右采收。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植物园诞生的原初是“皇家”或“国家”意志的产物,植物园的概念从公元前2,800年我国的“神农本草园”起源,至今已历经沧桑巨变,而西方文艺复兴后演替出了现代植物园。科研、保护、教育与示范四大功能始终是植物园的主线。植物园作为专门从事野生植物收集、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保护利用的专业研究机构,始终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园的起源与演变,并对世界各国的国家植物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在对我国植物园历史与发展概况总结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区域布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的思考,以任务带学科构建我国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综合体系。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纵观千百年来人类驯化成功的作物,不论是驯化栽培历史较为久远的如小麦、玉米、水稻、苹果、李、葡萄等,还是驯化栽培史较近的如猕猴桃、蓝莓、草莓等,均经历了人类长期不断的选择和栽培实践。本文以史为鉴,概要梳理并分析了植物驯化改良的历程,并重点以20世纪百年的果树驯化案例,探讨了本世纪野生果树植物驯化的思考和路径。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中国植物园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大规模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为龙头开始了现代植物园建设。迄今,我国植物园总数达162家,已步入快速建设和稳步发展阶段。我国植物园为中国植物科学研究、资源利用、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已发展成为国际植物园体系的中坚力量和发展主流。为应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植物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社会角色。中国植物园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提升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资源利用等基本功能为前提,从国家层面强化植物园体系的整体协同发展,加强关键地区植物保护,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Article
‘金圆’是以种间杂交品种‘金艳’(Actinidia chinensis×A. eriantha)为母本、中华猕猴桃(A. chinensis Planch.)为父本,从回交F1代群体中选育出的中熟黄肉猕猴桃新品种。通过对‘金圆’植物学性状、特异性、营养成分、贮藏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金圆’果实为短圆形,单果重80~100 g,软熟时果肉橙黄色,质细味浓;‘金圆’的花瓣数和花丝数与母本‘金艳’接近,花冠直径和柱头数较‘金艳’分别增大了9.31%和52%,而花柄长度比‘金艳’短16.75%;萌芽率和果枝率略低于‘金艳’,但比‘海沃德’高出55.26%和43.33%;‘金圆’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与‘金艳’相当,但维生素C含量比‘金艳’高4.63%,是‘海沃德’的2.2倍;‘金圆...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世界植物园500多年来的科研行进轨迹既是整个生物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表现出人类对植物资源发掘与利用,使之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从16–17世纪的植物园主要研究药用植物并发掘药物,到18–20世纪以来从植物分类学逐步拓展至众多植物学分支学科,进一步发展到当今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代谢组学等等。植物园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其科学研究内涵始终贯穿其中,既奠定了18世纪植物分类学的根基,也对18世纪以来许多生物学发现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16世纪以来跨大陆、跨地区、跨国家之间的植物引种驯化及其发掘利用与传播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社会格局,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兴衰。在近代500多年的植物引种驯化与传播过程中,植物园发挥了引领作用。本文试图对植物园500年来的科学研...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猕枣2号’是利用软枣猕猴桃品种’魁绿’实生选育的适合华中地区种植的软枣猕猴桃新品种。果实小,单果重1016g。果实短圆柱形,果形整齐美观,果皮和果肉均为绿色,果皮光滑可食;后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4%27%,总糖含量11%,总酸含量1.1%,维生素C含量300 mg/kg。在湖北省武汉市,果实7月底至8月初成熟,丰产稳产,抗热性强,较抗旱。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现代植物园起源于16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后期自然科学与园林艺术的崛起,兴盛于18世纪西方殖民地对全世界的植物考察与收集鉴定、研究与发掘利用。植物园500余年的发展史充满着人类对自然奥秘、奇特植物的好奇与探索,是一部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渐进认知的历史;是一部人类对植物世界从混沌无序到分门别类有序认知的过程史。本文尝试从科学与艺术两个层面,分析世界植物园500年来的科研行进轨迹与承担社会功能的变迁,以史为鉴,思考我国植物园的未来发展及承接的历史担当。本篇先从"艺术的外貌"综述世界植物园500年的发展历程,限于篇幅,仅聚焦里程碑式大事件的分析归纳,以期为我国植物园界同行提供可借鉴的思考。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猕猴桃是我国珍稀果树资源,我国猕猴桃科研及产业曾经长期落后于新西兰等国,但我国科研人员经历短短30多年时间,如今在品种选育、产业规模上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猕猴桃种质创新与科技推广上取得的成绩,并以此为例,说明猕猴桃这个小水果实现了带动高效产业,助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农民早日脱贫、稳定脱贫的效果。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由于中华猕猴桃复合体内品种倍性复杂,是杂交育种是否成功的主要障碍,深入开展中华猕猴桃复合体(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两变种)内不同倍性品种(系)间相互杂交的亲和性研究有利于为今后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科学依据。分别采用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雌雄品种(系)作亲本,设计不同倍性品种相互杂交,以相同倍性品种杂交作对照。试验共设计9种杂交方式,每种杂交方式7个组合,共计63个杂交组合。测定杂交当代的坐果率、杂交果实种子数、种子质量及种子发芽率,统计分析不同杂交方式的亲和性。不同杂交方式的亲和性主要依据当代坐果率及每杂交果实内的种子数、种子千粒质量、种子发芽率等的大小来分析判断,特别是当代坐果率、杂交种子数及种子发芽率。结果表明,不同杂交方式的这4个因素与亲本品种倍性有显著相关性。首先,杂交当代坐果率以跨...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近500年来,植物引种驯化及其广泛栽培深刻改变了世界农业生产的格局,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西方殖民地发展史还是在我国明清发展史中,每一种重要栽培植物的成功引种和驯化,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活植物收集是植物园的核心和"灵魂",传承了现代植物园几个世纪科学研究的脉络和成就。活植物收集是植物园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平台,也是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根本。基于活植物收集的植物园研究工作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征,既对基础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与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为深入了解猕猴桃不同品种(系)的果实性状与其倍性的相关性,本研究对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保存的44个栽培品种(系)进行了果实性状分析,结果表明,44个栽培品种(系)的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果实重量、果面毛被、果肉颜色和质地、果实维生素C含量、果实后熟天数和软熟果硬度、果实成熟期等与品种(系)倍性呈显著相关。对相关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实成熟时间、果肉质地、果面毛被和果实后熟天数、果肉颜色是区分品种(系)的主要特征。由于品种(系)的倍性与主要性状特征关联,品种(系)按倍性相对聚类,且二倍体品种(系)群和六倍体品种(系)群间无重叠,而四倍体品种(系)群与相邻的二倍体和六倍体品种(系)群均有一定重叠。
Article
Full-text available
‘东红’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从‘红阳’品种开放式授粉种子播种一代群体中选育而成的红心猕猴桃新品种。果实长圆柱形,果顶微凸或圆,果面绿褐色,中等大小,平均单果质量6575 g,最大果质量112 g。果肉金黄色,种子分布区果肉呈艳红色,果肉质地紧密、细嫩,风味浓甜,香气浓郁,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6%20.7%,干物质含量17.8%22.4%,总糖含量10.8%13.1%,可滴定酸(以枸橼酸计)含量1.1%1.5%,果实维生素C含量1 1301 600 mg·kg-1(以鲜果质量计)。果实生育期约140 d,在武汉4月中旬开花、9月上旬果实成熟。萌芽率71.8%,成枝力100%,果枝率88.0%。在结果枝的19节着生花序59个,以三花和单花为主。极抗软腐病、较抗溃疡病,耐热、耐旱。果实极耐...

Network

Cited By